華嚴劄記
——“十地”史話
菩薩經過一大阿僧袛的漫長修行,靠著對佛法的無比信解,經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階位,積滿了福慧兩種資糧,也就是爲修行之路籌備了足夠的盤纏之後,就開始快馬加鞭加緊用功修行,經過加行位的,暖、頂、忍、世第一四位加行,終于斷除執著于我法實有的分別我執,親自見到佛陀宣說的人我空和法我空的實性,遠離凡夫的顛倒執著,進入歡喜地。從而開始了菩薩十地的修行之旅。
菩薩在十地中的修行之旅中都看到了什麼風景,做了哪些活動,得到了哪利益,遇到了什麼障礙,菩薩又是如何通過自己的修行克服這些困難一步步的更美的勝境進發的呢?這就是《華嚴經•十地品》裏面給我們描述的這一瑰麗、奇妙的旅程。
現在我們先不對十地的具體內涵和《華嚴經•十地品》的內容做細致的解讀和分析。我們先從曆史和文本的角度來認識一下“十地”。
一.有關十地的經綸譯本
如果從整個華嚴經的內容和構架來看十地部分只是整個華嚴經叁十九品中的一品,也是整個華嚴修行次第中的一個階段。但是作爲經典的一部分的《十地品》部分,其本身就是經,既不是論,也不是律。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就有將關于菩薩修行十地內容單獨翻譯爲經的,也有將其內容做作爲經中一品加以翻譯的。
作爲經進行單獨翻譯的有:
前秦鹫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十住經》,西晉蘭法護翻譯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唐代屍羅達摩翻譯的《佛說十地經》。
《十地》就做爲某一部經的單獨一品的有:
東晉佛陀拔陀翻譯的《六十華嚴》中的《十地品》,唐代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華嚴》中的《十地品》,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結深密經》中的《地波羅密多品》,叁國吳支謙居士翻譯的《菩薩本業經》中的《十地品》;北涼昙無谶翻譯的《菩薩地持經》中的《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地品》。
《十地》作爲某一部經的一部分內容的經有:
前秦竺佛念翻譯的《菩薩璎珞本業經》,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對《十地》做系統全面的解釋的專論有:
世親菩薩造的專門解釋《十地經》的《十地經論》,月稱論師以中觀見解釋十地的《入中論》。
對十地加以詳細嚴密論述的有:
無著菩薩造的《攝大乘論》中的《彼修差別品》,彌勒菩薩造的《現觀莊嚴論》的《一切相智品》;
比較簡要地論述的有:
無著菩薩造的《顯揚聖教論》的《攝事品》的一部分,窺基大師造的《成唯識論》之卷九的一部分。
有十地的內容相關或有所涉及的有:
龍樹菩薩造的《十住毗婆沙論》中講到十地中的第一地和第二地。
彌勒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之菩薩地的關于十叁住和七地的內容。龍樹菩薩造的《大智度論》卷五十關于十地行法的內容。
可以看出就就經論的成立、翻譯、內容的一致性和流通而言,可以將獨立,完整,系統的闡述的十地的各種異譯的經本稱爲《十地經》。
二.《十地經》與世親菩薩的曆史公案
關于《十地經》的公案在佛教史上流傳甚久。講的是瑜伽行的兩位大祖師無著和世親兩位菩薩本是親兄弟,但是由于兩人出家的佛教部派不同,所以所宗的經論和法義不同,所以所持的宗見大相徑庭。具體而言:無著菩薩最先于小乘化地部出家,但因爲是大乘根性,思維小乘空義不能得入而欲自殺,東毗提诃一位賓頭羅尊者專程前來爲他講說小乘空觀,無著菩薩初聞隨即悟入。但仍對此不滿,後修大乘止觀九年得見彌勒菩薩,至兜率內院直接聽受彌勒菩薩講大乘空觀,思維悟入,得以通達。從而破執有和忱空等不究竟思想,開瑜伽行派之始。而世親菩薩于說一切有部出家,因天性聰慧,很快便通達了一切有部的所有法義,尚覺其義不究竟,故作《俱舍論》以破之。因爲世親菩薩宗小乘法義,故批評大乘,以爲大乘非佛說。無著菩薩因此十分痛心,希望能夠引導弟弟回小向大,歸宗大乘。于是特別示現病象,並托人告訴世親菩薩說自己病重,不久就可能要往生。于是世親菩薩趕忙感到啊逾陀國探望兄長,一天晚上聽到無著菩薩的弟子在窗外誦讀《十地經》,經文的大乘義理他聞所未聞,不禁歡喜雀躍,喜極而泣,並爲自己以前批判大乘而追悔不已。于是想自殺以謝罪,無著菩薩便勸他說:“因爲你用你的舌頭毀謗大乘,自殺也無法謝罪。還不如用你的舌頭來宣講大乘法義來償還罪業呢?”世親菩薩自此轉奉大乘,著述造論,宗無著菩薩的瑜伽行的思想,爲此宗的經論等造了許多解釋性的論疏,被稱爲“千部論主”,大宏瑜伽行派之法義。《十地經》在引導世親菩薩轉信大乘的過稱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是世親菩薩入大乘之門的啓蒙經典。爲解釋《十地經》世親菩薩而專門造了《十地經綸》,以瑜伽行派的觀點詳細解釋菩薩在十地修行的境,行,果。此論對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發展都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爲《十地經》文比較難解,據說鸠摩羅什大師在翻譯《十住經》(即《十地經》)時,疑難猶豫一個多月未能動筆,後來他的師父佛陀耶舍來到長安以後,兩人共同討論才明確了辭句義理。世親菩薩所造的《十地經論》作爲釋論不僅使經文的義理得以綱舉目張,而且從經文中發掘出許多新義爲後來中國的地論宗和唯識宗發展的張本。
叁.《十地經論》與地論宗
《十地經論》在北魏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奉宣武帝之命在洛陽各自翻譯此論,但是叁人翻譯的內容出入很大,所以宣武帝又特命慧光法師將之合譯爲一,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十地經論》其實是依慧光法師得以流布的。《十地經論》翻譯出來之後,傳學甚勝,逐漸形成了在南北朝時期影響甚大的地論宗。地論宗在經上宗《華嚴經》爲上,同時依《涅槃經》的佛性學說和《楞伽經》的如來藏學說而建立其佛性之學,義理上宗《十地經論》主要包含八識、無明、叁身、叁聚淨戒、因分果分及總、別、因、異、成、壞六相等內容。
地論宗內部因其師承思想的不同而分別爲南北兩派。《十地經論》在一開始翻譯之時就因爲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兩家思想不同而翻譯出現很大的差別,兩家思想的差異經過其各自弟子的傳習後來便形成了南北兩派。所謂南道、北道,是以相州(即當時所謂邺都,今河南省安陽縣)爲中心,分作南北二道。北道一派,稱北地道論師,宗菩提流支的思想,以他的弟子道寵法師爲開山之祖。南道一派,稱南地道論師,宗勒那摩提的思想,以他的慧光法師爲開山祖師。
南北兩派的主要區別在于對于阿賴耶識是染是淨的認識和判教的不同。《十地經》第六地現前地中在講到十二緣起支的流轉門和還滅門的時候講到一句“叁界所有,皆是一心。”《十地經綸》將這一心視爲含藏所有萬法種子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但是對于此阿賴耶識是真是妄的爭論就構成了兩派的主要區別:
北道派認爲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是妄識,沒有任何清淨,若成佛之時,必須要舍去阿賴耶識。衆生的根本意識即阿賴耶識爲諸法生起的依持,一切法從阿賴耶識生起。阿賴耶識並不具足如來藏的一切功德,一切功德必待新熏而後生,亦即說衆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當果而現,後天所有。即本派持阿賴耶緣起,佛性後有說。
南地道論師反對此說,認爲第八識阿賴耶識即是法性,即真如佛性,是諸法的依持,能夠緣起生一切法,判八識以下的第七阿陀那識等皆爲妄識,且立阿陀那識爲無名識。阿賴耶識本身就具足如來藏的一切功德,就是說衆生的佛性與生俱生,先天而有。即本派持真如緣起,佛性本有說。
在判教上也有所不同,北派判整個佛法爲五宗,即:(一)因緣宗,《毗昙》諸論。(二)假名宗,《成實論》。(叁)不真宗,《般若經》、《法華經》等。(四)真宗,《涅槃經》。(五)法界宗,《華嚴經》。
南派判爲四宗::(1)因緣宗,《毗昙》諸論。(2)假名宗,《成實論》。(3)诳相宗,《般若經》、《叁論》。(4)常宗,《涅槃經》、《華嚴經》。
從兩派的判教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其不同在于《涅槃經》和《華嚴經》判攝的不同。北派判講佛性常在,真如緣起的《涅槃經》低于講法界緣起的《華嚴宗》。而南派則同時將《涅槃經》和《華嚴經》判爲最高,且同時以《華嚴經》爲常宗。這一點在上面兩派關于緣起和佛性的不同中已經有所含攝,北派以阿賴耶緣起,佛性後有,故判《涅槃經》判爲次高。而南派持真如緣起和佛性本有,所以將《涅槃經》與《華嚴經》同時判爲最高。
地論宗隨著南朝陳時期真谛叁藏翻譯《攝大乘論》而出現的攝論宗的興起,以及隋唐時期華嚴宗的興起,南北兩派逐漸並入此兩宗而隱沒。
四.《十地經》與唯識、華嚴
北派在阿賴耶識上的觀點因與攝論宗比較相似,隨著攝論宗的不斷興盛而並入攝論宗之中,而攝論宗在唐代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創立唯識宗之後,又逐漸爲唯識宗所取代,所以這一系便構成了:地論宗——攝論宗——唯識宗發展的一個脈絡,成爲唯識宗興起的一個先驅。
南派在北派並入攝論宗以後還繼續獨立存在,南派諸師精研《華嚴經》,因爲本來《十地經》就是華嚴中的一品,除了精研華嚴經的十地品外,對華嚴整部經典之旨趣亦廣作理解,作了很多的著述;如慧光法師將華嚴經的诠釋,判爲因果理實,成爲華嚴宗宗法藏大師的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說的基礎;(淨影寺)慧遠法師闡釋華嚴經的大義,其因果二分、教證二道、六相圓融等思想,也大多法藏大師所修正采用。所以在華嚴宗大盛之後,南派地論宗逐漸融入華嚴宗中。
于是在唯識宗和華嚴宗正式成立和廣大之後,地論宗作爲一個獨立的學派逐漸退出了曆史舞臺。《十地經》也多作爲《華嚴經》中的一品《十地品》的形式流通。而《十地經論》則作爲唯識宗的六經十一論中的一論,成爲唯識宗的一部重要論典。而對十地次第階位修行等加以詳細論述的在漢傳佛教中主要是在唯識宗的經論之中,特別是攝入唯識修行五位的四十一階位中,成爲唯識系統理論的一部分。而華嚴宗雖然也有這些修行階位的次第,但是因爲其理論重點在于揭示現象和本體關系的,十玄門、法界緣起,四無礙和六相等,故對十地未有像唯識宗一樣做出更深廣的開演。
在藏系佛教中,十地作爲《入中論》所論述的主要對象,同時又爲《現觀莊嚴論》所攝,所以在藏傳佛教的顯宗裏面,十地也作一個十分重要的法類加以開演。
《華嚴劄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