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劄記(十四)

  華嚴劄記(十四)

  ——叁條規約的佛法內涵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法華經》序品中如是記載,一語道出佛陀出世本懷——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陀最關心的問題是讓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快速成佛。佛法最大的意義在開示我們成佛的方法,其實我們何嘗不想早些成爲佛陀那樣徹底證悟的人呢。但是成佛是急不來的,需要跟著團體一起往上修,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不再贅述了。無論哪個道場和團體,要正常運轉,毫無疑問,一定是要有規矩的,規矩的目的是維護整體、成就衆人。以龍泉寺道場來說,對于常住居士的規矩可謂簡單到家了:堅持隨衆,不講是非,服從管理。而這看似簡單的叁條規矩,要真正做到,也是須要拿出些精神的。

  隨衆,就是跟隨大衆,說白了,就是跟著大家統一行動。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常住都安排好了,你只要跟著一起做就好了。就比如拿春節法會誦經來說,八十卷經一卷不落的誦下來,這叫隨衆。但這還僅僅是一個內容,還有其它的比如上殿、過堂、研討等等內容呢,都能堅持下來嗎?隨衆,就是在造一種與團體、與道場和合的共業,堅持隨衆就是堅持造共業。個人造業可能出現差錯,但是大家都錯的情況就很少,把自己的別業融入大衆的共業中,就好象一滴水流入了大海,永遠都不會幹涸的。一滴水的力量是是微小的,但是整個海洋的力量卻是無窮的。一個人造善業,僅是一個人得到小功德,但是大衆一起造善業,相當于每個人都具有整個善業的功德;個人做事,困難比較多,但是大衆一起做,很多事情就容易成辦,很容易積大資糧;隨衆做到了,就與道場、與大家建立好了很好的緣分,就是爲自己建好了共住、共學、共事的緣,就爲自己長久持續的進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隨衆做好了,就不容易觀過、就不容易抱怨、就不會傲慢……再說得明白一些,隨衆做好了,就比較容易做到安住道場,而只有安住,身心才可能穩定,只有身心穩定,才可能做心靈的提升,最終才可能有成就。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做到很不容易。它難在什麼地方呢,一個是隨衆,一個是堅持。隨衆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丟掉自己固有的東西,就是破我執,我執一旦破了,所謂的我,也就沒有了,就成阿羅漢了;阿羅漢已經入聖者位,是可以了脫生死出六道的,那可是真是大自在、大快樂的境界。

  任何一個團體或群體,致命的傷害不是來自于外面,而是來自于內部,尤其是講說是非。講說是非是一個人缺乏道德的表現,也是破壞和合的直接因素。是非,就是對錯;說是非,就是在分別對與錯,就是在分別高下、查找過失、製造對立、增加煩惱。佛法教導我們要把心放正、放平,就是說不要我們去計較、分別,因爲做這些會使內心變得不平等、不真誠、不清淨,而不平等、不真誠、不清淨恰恰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大最大的障礙。心裏有分別和計較,已經在造不清淨的業了,何況還要動之于身口。動了身口,就說明內心已經串習很長時間了,串習是非的過程中,怎麼能有快樂呢?真是害己害他啊。“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內心的分別心串習久了,就變成業障了,一旦業障形成,法水就再也難以進入心田了。我們的目標是要學法、求快樂,而快樂的源泉是佛法,你佛法都進不來,煩惱怎麼能祛除、智慧怎麼能生起、快樂怎麼能得到呢?我們要建立清淨、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隊,不就是要祛除煩惱、增長智慧、得到快樂嗎。王堯教授牢記他老師費孝通先生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多麼大的心量啊,這是多麼大的胸懷啊,一位世間的學者尚且可以這麼的包容和大度,我們作爲佛陀的弟子,更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慈悲、包容、感恩。只有內心不想“是非”,才能做到不講“是非”,身口造作是內心的外顯,“是非”已經到了要“講出來”的程度的時候,可見內心的煩惱到了什麼程度,這可要認真反思啊。是非心,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去掉了,就是菩薩。

  堅持隨衆做到了,不講是非也做到了,難度再高一些:服從管理。管理,就是引導和梳理、調理,說得再清楚些,就是教育和安排。這裏有一點要明確,寺廟也好,常住也好,對我們的任何一項所謂的管理,都是在幫助我們更好的改習氣、學佛法。寺院對我們的管理,其實就是對我們負責,對我們的法身慧命負責。認真的想一想,有哪一條管理是在引導我們走歧途、做惡事呢?常住代表的是佛法、善知識是佛菩薩的示現。常住製定規約,就是在幫助、教導我們更好的去煩惱、得快樂。作爲個人,服從管理就是最高的修行。因爲要服從,你便不會加入個人的見解,就會認認真真地配合常住,這樣以來,習氣得到對治、煩惱得到調伏,不知不覺,其實已經在修行了,這難道不是很美妙的事嗎?仔細再想一想,我們心裏所想、所追求的,與佛菩薩、師長所想要給我們的,根本的目標和宗旨都是一樣的,與其自搞一套,爲何不聽從接受的經驗和指導呢?難道一定要走很多彎路、錯路,把自己碰得頭破血流才知道:噢,原來自己這套真的走不通。到那個時候再來找師長,豈不很愚昧嗎?況且那個時候很多緣起都發生很大變化,還能不能有現在這樣好的一個狀況還不一定呢,所以,當下的機緣才是最重要的。服從管理做到了,就是做到了對叁寶和師長的信;口頭上講對叁寶、師長有信心,可是師長、叁寶所說的、所引導的不能服從、不能做到,怎麼證明我們有信心呢?真正做到了服從管理,起心動念就清淨了,妄想沒有了,就是佛了。

  上面說的“堅持隨衆、不講是非、服從管理”,對應了華嚴經說的“執著、分別、妄想”,叁條規矩是正對治,就是徹底地放下了執著、分別、妄想。當然,對于目前我們的狀態,這個要求太高了,但是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有這個信念:我早晚要達到這個境界。

  再多說幾句,叁條規矩裏面其實也是包含了六度。放下身心世界,這是布施度的最高境界,隨衆做事,就是把自己的體力、勞力、才能布施出來爲常住、爲道場服務;服從管理,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讓怎麼幹就怎麼幹,完全沒有自己,也是在實踐布施的內涵。在隨衆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意見、想法不一致的情況,但是依舊要按跟隨大衆,自己的想法就要擱下來,這就是在修堪忍;碰到不習慣的、不順眼的人、事、物,因爲有大衆在,很多時候就不好意思說出來,尤其是第二條不講是非,就更加在訓練自己忍辱的功夫;服從管理更是在修習忍耐的法門。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惡習氣、壞毛病很容易顯現和釋放,但是在大衆場合中就不太容易冒出來,一方面是心有所緣,二來大家互相的共業有加持力,于是身口意很收斂、很規矩,久而久之,貪嗔癡慢這些大的煩惱就得到平息;持戒的最高層次就是:不起貪嗔癡慢。不講是非這一條其實也是與持戒度吻合的。不複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當我們一直不間斷的在堅持隨衆、在不講是非、在服從管理的時候,不就是在修習精進嗎?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堅持隨衆也好,服從管理也罷,真正認真去落實的當下,就是沒有了妄想和雜念,就是在與禅定相應。最後一度: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就是說,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宗旨不變、理想不變、目標不變。現在世人有幾個人一生就指向一個目標永遠不改變的,很多時候都是隨著周圍的境況在不斷變換自己的目標和宗旨。來這個道場也好,住在這個廟裏也好,大家的宗旨目標是一致的:執取功德消業障、祛除煩惱淨身心、自利利他求解脫、離苦得樂成佛果……這個不曾動搖的,這就做到了不爲他歧所惑,就是大智慧啊。

  華嚴經多次講述“執著、分別、妄想”的問題,這是在告訴我們,這叁點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最頑固的東西,就是這叁個東西障礙住了我們的智慧、福報和德能,這叁個去掉一個,就距離我們的本來面目近一分。執著放下了,就是阿羅漢,作爲阿羅漢這樣的聖者,對一切都不再執著,也就是達到了了脫生死的境界;執著放下了,分別也放下了,就是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視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千處祈求千處應,沒有親疏冷暖的區別,都會慈悲救拔;要是連妄想也放下了,就是佛了,一切的如來、佛祖無時不刻在想著如何救度衆生,只有這一念,沒有妄念。師長對我們的期望從叁條規約裏面,可見一斑,真可謂“深心寄厚望”,慈悲到極處了。我們可不能辜負師長、佛菩薩的美意啊!

  

✿ 继续阅读 ▪ 華嚴劄記(十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