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劄記(九)
“幹嘛呢?”
“在做師父“安住道場、廣結善緣”的手抄稿。”
“博客上不都登了嗎,直接打一份不就好了?”
“造的業不一樣。”
課上法師講到傳印長老的功德:傳印長老爲什麼能親近到虛雲老和尚那麼高量的善知識?並且還是虛雲老和尚的關門弟子?因爲在每次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傳老他哪怕不睡覺都要當天把開示整理出來。因爲有這樣的發心,所以自利和利他是同時的,也可以從這裏看到傳老爲什麼會有那麼高的佛學造詣了。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喊著說要多讀、多寫、多看,那個時候真不曉得這有什麼用,因此,老師說的話也就是過眼雲煙、穿堂的風隨說隨散。時至今日,通過師友的示現才發現老師這“叁多”教授確實確實重要!例子顯而易見。
賢喻師在一段時間內,每天早起用一個小時讀誦《梵網經菩薩戒本》,一段時間下來差不多少就能通背了。丁班有一位淨人同學,一般人都不敢在他面前說師父的法語,爲什麼?他有一個本子裏面寫滿了師父開示的精彩部分。上課時,法師若引用的不清楚,那他可就不幹了!一般情況下,他不光把師父的原話說出來,還把原話找出來給你看!再者,班上有幾個同學,我是說不清楚他們看了多少書了,但他們那厚厚的讀書筆記就有話說了,摞起來比我上學時的筆記都高!
說的這些都是好久之前的心得了,從中慘淡經營著的我,多少感受到這其實都體現了“住”字的內涵。倘若不安住、散亂、放逸,每天悠悠放任屁顛屁顛的,那麼想要多讀、多寫、多看,那也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多”即是“廣”的意思,反過來看看這“叁多”也就是“安住道場、廣結善緣”的體現。不過重要的前提是要有老師的指導,倘若沒有師長的引導,那麼這個“善”字就不歸自己管了!
當《華嚴經》誦到十住品時,眼睛锃然一亮,在思緒紛飛之余的讀誦之中感覺到這個很重要。但其中講什麼真的就不曉得暈菜了,不過和“住”字有關系的印象著實讓自己放不下。于是乎心裏合計著,下來之後查一下電子辭典,通過“寫”的這種方式來重新認識一下。其次還能積點資糧,來點意外收獲。或許在他人看過之後罷了,也會觸動個心弦、加深點感受什麼的,這也是弦外之音了。
再看經中所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爲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十住如此,但什麼意思自己就不確定了。不明白就查詞典,這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道理。
在《佛學大詞典》裏引《唯識名詞白話新解》釋十住意思如下:1、發心住:此位菩薩,發菩提心,修十信行。2、治心住:此位菩薩,修身口意叁業,大悲一切有情。3、修行住:此位菩薩,修勝理觀,起六度妙行。4、生貴生:此位菩薩,依聖法教化衆生,有如自聖賢正法中生,種性高貴。5、方便住:此位菩薩,所修善根,利生方便具足。6、正心住:此位菩薩,于一切毀譽,心定不動。7、不退住:此位菩薩,于所聞法,心不退轉。8、童真住:此位菩薩,叁業清淨,離世間法之染著。9、法王子住:此位菩薩,通達二谛之理,了悟法王之法,有如將襲王位之王子。10、灌頂住:此位菩薩,修行漸勝,堪受法王之位。
再對于經中所釋拾掇一二對照一番,品味其內涵,以證其是甘露還是糟粕。
經雲:“雲何爲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衆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自認爲所查解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
這與《廣論》中四緣發心之初者也不盡相同。“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並應勸學十法: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叁昧、贊歎遠離生死輪回、爲苦衆生作歸依處。不過自己認爲要注意之處便是這些都是對菩薩所說的!自己是一個補特伽羅,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能夠效學的也就是勤供養佛、學佛功德、歎無上法、贊歎遠離生死輪回。這其中能做的有多少,還得自己再次思量揀擇一番。經中每解一住品的時候,最後一句都是“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這與法師平時的引導也是一樣的,學佛之人弘法的熱情是很高的,但是自己沒有如實了知是不能隨便宣說開示。《釋量論》雲:“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由此看來就這與前面的治心住也有挂鈎。治心住者,修身口意叁業,大悲一切有情。應學十法: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于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仔細端硯,這十法與這精進法會又不盡相同!由此看來師父早就以已經用心在啓發我們的菩提心苗了,通過讀誦大乘經內典的方式來安住道場、廣結善緣,通過一點一滴的善緣累積而將圓滿的果相呈承現出來!
再在看修行住:觀一切法無常、苦、空、我、一切法無作、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勸學十法:觀察衆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修勝理觀令智慧明了……
閱讀罷了,雖未明解,但心中對這師法友團體卻增長了許多信心。合上經本,略略感受到,安住此道道場,何處不修行!師父以已經將營造出了這麼這許多的順緣,只看弟子如何用心了。怪不得師父說他做事情、他交給弟子事情都是依因緣的,都是看個人的發心,並不是這個人有多曆害。
這一切緣起的聚集都是發心?不禁想到見行堂、不禁想到今天讀誦的經書、不禁想到西天去取經的諸位大師、不禁想到“去人成百歸無十”的慘淡、不禁想到在譯經場上倒下的諸位大德……那挑燈夜讀、萬裏求經的時代;當然,還有這個叁大語系、八大宗派即將興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