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未敢言管理,爲修自心服務他
(6月24日)
1、管理是一個以服務別人來提升自己的方便因緣。
師父曾說:“管理就是協調、服務、服從、平衡、幫助。在承擔的過程中,不是說誰高誰低,而是說大家能夠分工合作把事情做好。”這才是比較重要的一件事。
也就是說大家在丙班承擔班務,管理方方面面,搞管理搞到最後,會發現最需要管的是自己,真正該管的是自己的心,對著別人的境就是服務……。博文中有一篇的題目是《服務別人——對管理和領導最善巧的理解》,這個很重要。就是說主要還是服務別人,不管別人多麼地差、多麼地爛、多麼地優秀,我們就是在服務別人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對于做班幹部的來說,正好可以訓練、擴大我們的心胸格局,也是培養慈悲心、忍辱、忍耐的最好的一個方便、一個因緣。
2、如理面對頑劣或優秀的同行,藉此發展內心的境界和證量。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種情況我們應該引起注意:當遇到比我們差的人,他老犯錯誤,我們就會不耐煩,就會觀他的過,看不起他,易發瞋心、輕毀他。別人可能有許多問題和錯誤,實際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總是要面對各種複雜的環境,自己總是要充當不同的角色,這就是曆境練心,就是自我成長。《入行論》雲:“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衆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這世上,頑劣的有情多得像虛空一樣,怎可能全部製服他們呢?如果能止息內在所有的瞋心,不就等于消滅了外在的一切敵人嗎?一個人何必取得足夠的皮革遍蓋大地,然後才出門行走呢?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墊在鞋底走路,不就等于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嗎?
反過來,修行比我們優秀的人,能力比我們強的人,各方面常常進步的人,我們就會不自覺的作種種比較,就會嫉妒。別人優秀的時候怕別人超過自己,于是就受不了。這時就要培養訓練我們不怕被別人超過的心態。有一次在廣化寺師父爲大家開示說:“我不怕別人超過自己,對方越進步越好,做爲帶頭人有怕別人超過自己的心態,團隊就不會壯大,實際上承擔的人越多越好,團隊就越有力量,教法複興就有望。”聽了師父的話,當時我內心就很佩服。比如世間搞管理的,有些人稍微有點領導性質的工作就常常壓著別人,唯恐別人超過自己,怕員工的能力技術超過自己,否則自己就會坐臥不安了。
佛法恰恰相反,佛法是內明,根本不是靠外在的東西來維系、來發展,內心的境界越高,證量越高,無我利他之發心越來越強時,反而希望別人超過自己,對方能早日成佛那更好。反之,若是外在的東西超過了自己,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無常的,到最後死的時候誰也帶不走,超過、超不過都不是最重要的,這時內心當中就會越來越祥和,越來越甯靜。如果把每個人的修行比喻成一盞燈,也就是說,在黑暗的夜晚,燈越多越能驅除更多的黑暗,讓世間更光明,這不是很好嗎?絕對不是說,你的燈亮了,我的燈就會滅,或者光輝發不出來了,不會的。正如師父所說:“燈燈相攝,互相交融,彼此不會受到幹擾。”
總之,一不小心的話,別人超過我們,我們會難受,不如我們也會難受,好壞都會難受,服務別人的心態就容易因此而放棄。
3、佛菩薩、師長和團隊的功德是我們內心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前兩種情況如果突破了,在管理和服務過程中會出現另一種障礙,比前兩種還大。我們做爲一個班幹部,心量相對會比較大些,別人有一點過失,剛好不如自己,自己還是能夠調整心態,能夠容忍的。別人有一點好處、優點的時候,自己不如別人就是不如,比如,背書沒別人快,記憶力沒別人好,沒別人謙虛等等。經過一次次觀修,還是可以壓伏一些煩惱現行的。
但是在管理大家、服務大家的過程中,會逐漸越覺得自己還是蠻有能力的,一不小心就會滋長慢心,平時不承擔事情就容易滋長,何況承擔後再加上管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容易滋長自我,就會覺得我還不錯,別人還聽,自己又能夠包容,對別人的優點能夠容納,對別人的缺點還能夠忍受。實際上這些能力的背後都是師長、祖師、佛菩薩的加持。
《般若經》中說:佛告阿難陀言:“今天帝釋贊深般若波羅蜜多希有功德,當知皆是如來神力非自辯才。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希有功德,非人天等所能知故。”又說:世尊贊善現言:“善哉善哉!汝善能爲菩薩摩诃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此皆如來威神之力。”《般若經》上天帝釋、善現尊者對菩薩們宣說甚深空性,誰的功德?靠佛的威神力加持。這是最重要的,它牽涉到我們內心力量的來源,如果認爲是自己的功德,就同佛菩薩這根總能量源切斷了,那就完了,終究有一天會枯竭。
所以在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要學會用心,去開顯內心的智慧,而不是把外在的這一群人擺布好。好一點的情況,自己會說,我是爲了承事師長,建立教法;壞一點的情況,自己會想“太好了,我終于有機會了,好好把這一幫人擺布一下,我已經忍很久了,現在你們終于該聽我的了,我終于有發揮特長的機會了。”我們還會聯想自己偶爾說一下居士的時候,居士會很聽話,自己的能力應該是沒任何問題的,可能別人平常都沒有發現我這個“天才”。殊不知,居士會聽我們的其根本的原因,不是我們有什麼功德,居士是看著有師父和僧團在,才願意降低自己的身份,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沒有師父和僧團,你說一下居士試試,理都不理你,信不信?也就是說我們應看到背後真實力量的來源在哪裏,而不是說自己在居士那說幾句話,大家挺聽話,就覺得是自己的功德,自己有什麼管理能力,那完全是錯誤,人家聽話不是因爲我們,而是因爲師父和僧團在,再往上就是祖師的功德、佛菩薩的功德。這是一例,承擔其它的事情,管理、服務其它的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也就是說當我們會管理的時候,服務別人遊刃有余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是師長佛菩薩僧團的功德,不是自己有什麼能力。假如我們前兩種情況突破了,第叁種不一定突破,能夠突破前兩種情況已經了不起了,已經相當厲害了,一般的狀態都是在前兩個境界裏轉,不發心還沒事,一發心處處都是障礙,看到的都是過失,感受到的都是痛苦,碰到的都是問題。這時就很容易抱怨,會想:我都這麼發心了,還到處碰壁,一頭霧水,甚至覺得別人都不配合我,第一種情況都很難突破,只有內心産生服務別人的心才能突破,雖然別人有過失我也要原諒。
4、“是故未敢言管理,爲修自心服務他。”
這個定位首先要在內心相當清楚,我們做班幹就做一個好幹部,否則搞外在有形有相的管理,就會把自己僅存的一些能量掏空,因爲不是以服務別人出發的,有形有相的東西遲早都會被耗盡,真正從內心裏發出的慈悲和智慧是掏不空的,越掏越多,所以開發到最後佛性彰顯,就成佛了。
從內心裏發出的東西和外在的是不一樣的,外在的最後就會枯竭,內心的不會枯竭,還會源遠流長,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體悟,這個方向才對。比如一個淨人同學反映,如果讓他當班長,他叁天就會把班搞得有條不紊,我一聽這種口氣,就感覺到都是在說大話,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種想象,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幻想。要按這種心態,別說叁天,就是叁年也搞不好,並且越管自己越煩惱,最後就會前功盡棄。
關于管理還是服務,是外在的管理還是內心的管理,是外在的服務還是內心的服務,今天重新給大家做個交流,這些是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都要面對的,否則就會落入誤區的漩渦之中,沒辦法了解,慈悲得不到增長,智慧得不到增長。管到最後自己好像與別人都格格不入了,不能與別人融合一起,那就說明我們已經出了問題;管理到最後,服務到最後,對佛菩薩對經典毫無感覺、幾乎麻木,這就說明自己在管理的過程中已經偏離了方向,沒有把握住根本,沒有把握住中心。如果沒有偏,越是碰到暴惡的人,不但不會抱怨還會反省自己的業,訓練自己的包容心、忍辱的能力,反而會破自己的我執、法執,而不是放棄,幹脆我不幹了,好像一承擔就有障礙,這個是要不得的。
《入行論》開篇講得好:“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也就是說這部論沒有什麼特殊的創見,詩文和聲韻我也不很精通;因此,絲毫不敢存有著述利他的念頭,撰寫此論主要是爲了淨化並升華自心。寂天菩薩他爲什麼要造這部論?他的教證功德這麼高,尚且還不敢說爲了利益別人,這就給我們一個指導原則——我們在搞管理、當班幹部的時候應該如何做?“是故未敢言管理,爲修自心服務他”。
《是故未敢言管理,爲修自心服務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