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偈頌 講記 1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偈頌(1)

  第一講 ①

  

  果平法師 講授

  時間: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點:新加坡居士林

  

  各位大德、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要感謝林長,感謝居士林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能夠以五天的時間,與大家一起共同學習《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作爲淨土五經之一,它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由于時間有限,我只能講頌文。在講頌文的時候,會涉及到前面的長行。

  首先讓我介紹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佛陀初成道的時候,爲“地上”菩薩而宣說的一部趣入佛之知見,趣入佛之境界的一部經。這部經典的對機聽衆,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而是證悟了空性的,起碼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當時佛陀以報身佛的形象爲大衆說法,經中所有的境界都是佛的證悟境界。

  關于此經的尊貴,佛曾經在《華嚴經·出現品》裏提到:此珍寶經典不會落入一切無緣衆生之手中,連聲聞緣覺也無緣聽聞此經,何況受持呢?唯有菩薩摩诃薩方能信解受持。如果有菩薩于無量那由他劫修六波羅蜜多,以及種種菩提分法,但是如果沒有聽聞此經,或者雖然聽聞卻不信受,佛說非如來法王真子,是假名菩薩。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也就是說起碼是發了菩提心,已經證悟到空性的,初地以上的菩薩。那麼在這兒,我們很幸運地,雖然身爲一介薄地凡夫,居然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能夠聽聞此一殊勝經典,那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所種的福報,大家應該感到欣慰與慶幸。

  《華嚴經》全經內容相當宏大、壯觀,而其中的《普賢行願品》則是全經的最高峰、最高潮。可以說行願品是毗盧遮那佛的淵府,是普賢菩薩的心髓,是一切諸佛之所證,是一切菩薩之所行。《普賢行願品》特別講到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華嚴四祖清涼國師曾這樣評價說:“西域相傳,《普賢行願》贊爲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爲廣《行願品》。以今觀之,理實然矣。”在行願品裏面,佛陀借普賢菩薩的行願,把十方諸佛的大行願都包括在裏面,所以我們稱普賢菩薩爲大願王。

  說到普賢菩薩,我們會想到在中國四大名山中,有一座山代表普賢菩薩的道場——峨眉山。很幸運,我們作爲來自四川的弟子,能夠離普賢菩薩的道場非常近,也算得上是跟普賢菩薩特別有緣吧。之前在選講這部經時候,我自己也因此感到非常地榮幸。在講解的時候我會把科判分給大家,讓大家便于理解。

  《華嚴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過叁次翻譯,第一次是在東晉。當時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帶來了《華嚴經》的梵本,譯成60卷,34品。史稱《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到了唐武則天時代,從西域傳來消息,《晉譯華嚴》不是全本,于阗國有更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則天派人請回梵本,並下诏迎請印度叁藏法師實叉難陀翻譯此經。當天夜晚武則天夢見天降甘露,次日開譯之時,果然天降甘霖。動筆翻譯那天,武則天親自參加擔任筆受,並作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這次對《華嚴經》的翻譯共有80卷,39品。史稱《唐譯華嚴》或《八十華嚴》。但《晉譯華嚴》和《唐譯華嚴》都沒有《普賢行願品》的內容。

  唐貞元年間,從印度來了一位叁藏般若法師,對《華嚴經》再一次進行翻譯,他翻譯的是《入法界品》,共40卷,史稱《四十華嚴》。在叁藏般若法師翻譯的《四十華嚴》中,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所以我們要找《普賢行願品》只能在《四十華嚴》中找。這是曆史上對《華嚴經》的第叁次翻譯。

  關于華嚴經的傳承,據傳說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將《華嚴經》請回來。龍樹菩薩大家應該比較了解,是空宗的祖師。他到龍宮裏去迎請了華嚴經,龍宮裏的《華嚴經》非常廣博,他自己找了最能夠讓娑婆世界衆生了解,最能夠適應娑婆世界衆生根器的短本《華嚴經》,迎請到人間以便于流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