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偈頌 講記 31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偈頌(31)

  第叁講  ⑦

  

  果平法師 講授   

  

  出家願

  常得出家修淨戒,

  還希望自己能夠常常出家,常常地修淨戒,這是出家願。

  佛在講經時告訴我們說,居家爲大病。如《本生論》雲:“如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居家之苦,猶如大病,其一有守家的煩惱,其二有追求的辛苦。比方說,有一點財産,要守著財産不流失,非常痛苦。一個有錢人他會害怕自己的財産哪一天被人搶了,誰又會來詐騙他等等,這些煩惱是不會降臨到一個沒有積蓄的僧人身上的。

  在家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也很辛苦呀,背井離鄉,起早摸黑,費盡心血而所得卻很有限。這樣的生活又如何能與行雲自在的出家生活相比。所以佛說居家爲大病,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總是不快樂。

  在座的大多數是在家人,你們體驗的俗世痛苦比我們還要真切一點吧。所以佛說,出家好呀,因爲出家是以修道爲目標,可以作一個清淨的人,生活遠離浮躁,以追求正道爲這一生的目標。佛在他的教誡裏面,常常贊歎出家的好處,爲了消除修道弟子對生活的顧慮,佛在《地藏十輪經》裏面有講到,佛自己把無數個作轉輪聖王的福報,回向給他的修道弟子,只要他們能認真修道,那怕到以後,谷米貴到一鬥珍珠才能換一鬥米,這些修道弟子也不會因精進修道而缺衣少食。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放下萬緣一心修行,真正對世間法能放得下,就不會因爲修道而餓死。

  這是佛給我們的一個最大承諾,有這句話,我們還會爲生活而擔憂嗎?有這句話,我們還有必要積攢什麼來以備不測嗎?這些煩惱會因對佛的信心而頓時消除,因爲只要我們願意修道,就不必爲衣食而憂,因爲佛已經把無數個作轉輪聖王的福報回向給了他的弟子,以此保障,我們決不會因爲修道而餓死。這就像佛給每一個修行者都買了衣食保險,由佛親自作擔保,保證他的弟子沒有生存的違緣。

  所以普賢菩薩會發願,希望能夠常出家。出家好呀,能夠披這樣的清淨衣,修這樣的清淨梵行,這當然比居家要殊勝很多。佛在世的時候,很多王公大臣,也希望體驗一下出家人的生活。因爲在世俗,有非常繁雜的事情,從早到晚,爲衣食而忙,被俗務纏身。而出家人,從一早起來,就進入一種清淨的狀態,與法相應,修道不懈。

  因爲出家生活殊勝,佛爲了滿足在家弟子想體驗出家生活的願望,于是爲他們製定了八關齋戒。所謂的八關齋戒,就是讓這些在家人,能夠有一天的時間體驗一下出家人的清淨生活,所以這個戒的戒體只保持一天。比方說今天有因緣,想要受持八關齋戒,從一早起來可以自受,也可以在法師面前受,受戒的戒體保持到什麼時候呢?保持到第二天明相出。八關齋戒讓在家人,有短期體驗出家生活的機會。可以想象,佛在世時那些王公大臣,對出家人是多麼的羨慕啊。

  不毀淨戒願

  “常得出家修淨戒”

  普賢菩薩發願常常出家,並修持清淨戒律。對戒律的受持是“無垢無破無穿漏”,持戒清淨的標准是什麼?是無垢、無破、無穿漏。無垢指的是發心清淨,無有煩惱垢障。即自己持戒非爲得世俗好名而持,非爲貪世間供養而持,持戒只爲修道。無破指的是持戒無犯,清淨圓滿。無穿漏指對于微細戒都能護持無過失,行持無瑕疵。

  只有在戒律上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才能算是持戒清淨,即從發心到受持戒律都圓滿無缺。

  隨衆生音聲而說法願

  天龍夜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發願自己能爲一切衆生宣說正法,我說法的對象是:天人、龍族、夜叉、鸠槃茶、人、非人。可以說包括了所有衆生,我都發願以正法教化他們。希望我能精通所有衆生的語言,用他們能聽懂的話來宣講正法。

  也就是說,講法的語言不僅人道衆生能聽懂,鳥也能聽懂,一切傍生道衆生都能夠聽懂。不僅如此,地獄道衆生,餓鬼道衆生,修羅道衆生,天道衆生都能聽懂我講的法。希望自己是一個語言大師,能夠像辯才天女一樣,舌根能夠發出種種美妙的聲音,能夠恒常地以這種悅耳語來教化衆生。

  以上,一切趣中成宿命是不忘菩提心第一因,常得出家修淨戒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常爲衆生說法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叁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