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偈頌 講記 37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偈頌(37)

  第叁講  ⒀

  果平法師 講授   

  

  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比喻,就是 “窮子喻”。說有一個長者,他的兒子早年走失了,流落到其他城市,因爲沒有一技之長,所以就只能以乞討爲生,窮困潦倒,非常可憐。這樣過了很多年,他自己摸摸索索又回到自己最初出發的城市。很偶然,他走到一家大家長者的門口,被長者看到,並且被長者認出這就是自己早年丟失的兒子。

  長者看到並認出自己的兒子,非常地高興,立刻叫身邊的下人,去把窮子叫回來。結果因爲窮子走失多年,已經忘記了自己其實是從這個家裏出走的。他自己像一個乞丐一樣到處流浪,突然看見後面有穿著華麗衣服的兩個人來追自己,窮子嚇壞了。甚至于在經書裏這樣描述,他當時就昏蹶了,嚇昏在地,他不知道這些人來捉他幹什麼?以爲要捉他去受刑。其實這是長者叫這兩個人來追窮子回去,讓他繼承家業的。窮子因爲不知道,以爲自己犯了什麼刑法,害怕到了極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自卑懦弱的人,他的當時精神狀態,他的當時精神面貌。窮子當時嚇昏了,不堪承擔家業。這兩個人就回去跟大富長者禀報,長者搖頭,說:“那這樣吧,用冷水把他潑醒,就跟他說,這個大戶人家要找一個除糞工,問他願不願意幹這個工作。如果他願意,就把他帶回來。”

  這兩個人又去找窮子,窮子一聽,哎!這個工作適合我,爲什麼?因爲生活從此可以過得比較安穩,有叁頓飯吃了,窮子當時就答應自己願意當掏糞的傭人。

  來到長者家,窮子成了一名掏糞的下人,窮子對這份工作幹得非常地認真。而這個長者呢,爲了要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兒子,也放下自己的尊嚴,也去當除糞工。長者穿著破爛,打扮跟窮子一樣,每天也和窮子一起除糞。

  這樣一來二去,長者與窮子開始熟悉起來。熟悉以後,長者就對窮子說,“哎呀,我現在老了,自己又膝下無子,你願不願意當我的幹兒子呀?”窮子一聽,哎!自己從小就沒有人愛,假如有人願意作自己的父親也蠻不錯,窮子便欣然答應了。

  就這樣窮子和長者建立起了父子關系,盡管是一種義父義子的關系,但比過去的關系更親密一點。這樣窮子在長者面前,開始隨便起來,進進出出就像一家人一樣。

  終于有一天,長者把窮子叫到跟前來說:“我這兒有一串鑰匙,這鑰匙統管了我所有的家産。實話告訴你吧,其實我們除糞的這個家,就是我的家。你從小離家出走,我找你已經找了很多年,我老了,希望你來繼承這個家業。”

  因爲窮子跟長者已經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彼此已經熟悉了,建立起了感情,窮子不再懷疑長者的話。就這樣窮子繼承了父親的家業。

  我們要有興趣去讀經書,經書能把我們帶入一個更殊勝的境界,最優秀的詩歌或者故事,應該是出自佛經。

  佛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我們本來是佛性本具的,但是因爲自己一念無明的迷惑,讓我們的自性迷失了。然後在輪回裏不斷地受苦,在輪回裏受種種的折磨。佛陀作爲慈父,他肯定每時每刻都在憶念自己的兒子。爲什麼呀?希望兒子能回來,希望兒子回來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

  佛視衆生如一子,每一個衆生都像佛的獨生子一樣。雖然我們不爭氣,雖然我們不認可自己也能夠像佛一樣,但是佛永遠像故事中的長者一樣,期待著,等待著我們回家。但是由于我們的本性,已經迷失了太久,我們已經不認可自己可以成佛作祖,根本不敢去認可自己也有這個本事,可以圓滿覺悟。

  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窮子,因爲受的苦太多了,流落的時間太久了,現在突然有人說,哎,你現在可以成爲這一幢房子的主人,窮子一聽就害怕了,並且一下子昏死過去。如果佛說我們也可以成佛,我們也不敢認可。于是佛就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接迎衆生,示現我們熟悉的丈六金身,現比丘身爲衆生說法。

  如果佛以法身爲我們講法的話,我們是聽不到的,而且也看不到佛。所以佛是放下自己的尊容,以丈六金身,現聲聞相來救度我們,現比丘相來接迎我們。就好像在故事裏面,那個長者放下自己的尊貴,跟窮子一樣去當一名除糞工人。爲什麼以掃除糞便來比喻呢?就是通過修道,讓我們的身心能夠清淨,掃除叁業罪障。

  只有當我們的業障,身心得以清淨,佛覺得可以接替王位的時候,佛才把這個家業交給我們。所以我們前面在講菩提心加行的時候,也一再地講到,發菩提心的人,要消除業障,培植福報。爲什麼我們要學佛,佛講這麼多的教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最後能夠像他一樣,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最終也能夠覺悟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