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嚴法師心蓮·附錄

  附錄

   愛心猶如金礦

   證嚴法師榮獲麥格塞塞獎,消息傳來,雖令人高興,但並不意外,因爲實至名歸。

   這位「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以「慈、悲、喜、舍」的佛教精神,勵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救世濟人,真是功德無量。

   證嚴法師雖爲一介尼師,但他用佛心結合人心,彙成無比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僅結合了一百五十多萬會員興建了醫院、學校,濟助了貧病孤寡,尤其重要的,他發掘了社會的愛心。

   西哲愛默生曾說:「愛心猶如金礦,假如能把它掘出來,它就能做到連黃金都做不到的事情。因爲人類之所以爲高智生物,就在于有愛心,而愛正是人類最大的力量。」

   證嚴法師對人群最大的功德,就是開掘出了「愛礦」,原來我們社會還是有那麼豐富的愛心。證嚴法師說:「一個人做不了什麼大事,合衆人之力才能完成理想。」這就是他爲人欽佩的原因。要知能合衆人之力,決非簡單之事,尤其在今天的時代。

   工商社會貪于財貨,自然趨于功利。早在一幹多年前,白居易就寫出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粱買茶去」的「琵琶行」。雖然古人重農而輕商,我們不必苟其價值觀,但「浔陽江頭夜送客」的千古絕唱,倒也寫出了爭名逐利之實情與無奈。

   到了今天,人情之日薄而逐利之日重,不知較之古時嚴重幾許。功利熏心,甚至而有種種之不法:爾詐我虞,彼此攻讦,互不信任。面對如此情勢,時人都穿了一套隱形盔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雖爲往古之明訓,但防禦過當,讓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冰霜之下,的確已成爲工商社會之通病。

   不過在這塊龐然冰霜之下,仍有熠熠愛心,只是被社會現實封鎖住,無法釋放出來,生怕放不得所,轉爲人利用:更怕放不得時,而遭人恥笑。于是愛心雖熾,也只好埋在心底,不敢表白。

   證嚴法師的苦行與願心,感化了世人,贏得了信賴。由市井至廟堂,自白丁至鴻儒,從貧戶至富室,愛心都被啓發出來了。固然待濟之人得到實惠,而濟衆之人也得到了安心。文藝複興時代,法國著名人文主義作家蒙田曾謂:「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我們這個社會透露證嚴法師的志節,表達了愛心,也從而認識了自我,在堅厚的冷酷冰霜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良知。這種釋然與解脫,真可說是功德無量!對個人言,心田一片澄清;對社會言,福田一片祥和。這正是我們今天馨香禱祝的。

   證嚴法師曾說:「有願放在心裏,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子,皆是空過因緣。」這話具有大智慧,不由得讓人想到宋明理學家之主張能行。只在心裏起願而不做出來,什麼用也沒有了。證嚴法師能深體個中叁昧,由二十五年前「每天出門前,先存五角錢以濟世」做起,到今天,竟成慈濟功德會那麼大的善舉。

   自漢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雖然在學術上定爲一,但也由而奠定了孔門「有教無類」的平等思想。佛教自印度東傳後,以「普度衆生」的信念,契合于儒家的精義,因而爲中國學術界所包含。然其小乘思想之出世觀,卻爲士大夫所不取;君子所求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豈容有識者獨善其身呢?

   證嚴法師目睹人世之惡而發願行善,尤其念到、意到、志到、行到,乃卓然有成。否則徒有願心,也只是鏡花水月。他之受到世人推重與肯定,也就在此。

   證嚴法師的「無聲」與使人尊敬和信服的無限影響力,在這個勢與財泛濫的無情社會中,是一帖救世良藥。

   這是最值得我們省思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