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玄奘帶回來的唯識啊叫新唯識,在他之前魏晉南北朝就有一派叫唯識,那叫舊唯識。他新唯識成立的時候啊,舊唯識就對他一直攻擊,到現在新舊唯識還一直在吵架,已經吵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四百年了,肯定還要吵下去。這是為什麼會吵呢?那當然以後我們會講給各位聽。
玄奘大師真正帶回來的重點不在唯識,假如論經典,他帶回來的是般若經典。他最有名的經典,大般若經大家知道,我肯定你沒有看過,因為那部經不但六百卷部軼相當龐大,念起來只有一個結論:很痛苦!非常難念。你為了把那個詞句念順,你就忘了它裡面在講什麼。這是他的個性使然,他的個性。他不像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翻譯經典,他會調整成為我們漢文的語言模式,但是玄奘大師在翻譯經典,他一定要用印度的語言模式來翻,所以我們念起來就很痛苦。他最有名的兩部經典:一部就是《心經》,一部就是這個《藥師經》,所以你看,你怎麼認識他?所以你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金剛經》,一個《藥師經》,所以你緊急狀況要喊救命的時侯就背心經,結果背心經的時侯,你就記得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知道它是什麼用意啊,這個就是關鍵處啊,就是關鍵處。所以我要跟各位談的玄奘大師真正的翻譯經典的功夫,用得最多的是在般若系裡頭。般若系啊不能叫唯識,它要叫唯智,它是講智慧的。這兩個系統的經典有什麼不同?它不是唯識唯智的問題,它是從行法中來的,因為行法裡頭,從大乘瑜伽行法,因為它在那瀾陀寺的時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修行人都在修這個法。戒賢律師教給玄奘大師也是這個行法,這個行法叫大乘瑜伽,也就是無著、世親傳下來的,玄奘大師帶回來。他沒帶回來留在印度的那部份,去年十二月叁十號我去把它接回來。我們是同一個系統的,叫大乘瑜伽行法這個部份。那這個部份的行法它有一個特色,要修你就先悟後起修,先開悟再修,這個行法的特色。其他行法我們叫做南傳的行法,是修到開悟為止,這個是差別在這裡。那這個悟後起修的這個部份,要怎麼先破根本無明開悟才開始修的這個部份,牽涉到的就是入叁昧,入正定以後的境界所談的就叫唯智,入正定以前的境界就叫唯識。
那麼入定以後的狀況,出定以後來講給人家聽,就要講唯識,因為你在定外,你不知道定內的東西,在講定外的,所以他用唯識講。那麼在定內裡頭要講的講定內的狀況,直接,就是說行家跟行家直接講的,那叫唯智。你知道嗎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人他要是沒有入叁昧的,一個高等成就的人,他沒有辦法兩邊都講。玄奘大師在那瀾陀寺十幾年了,就學這一個,入叁昧以後,他把生命觀境,就是叁昧境,直接用唯識表達的這個部份,他在那邊大般若經講得很清楚,所以他才把大般若經拿回來;翻譯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要翻這一個。但是我要教那些還沒學的人怎麼辦?那不能用大般若經講,那就要用唯識講,因為你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問為什麼的都是唯識,你不會講說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你只要問為什麼就是唯識啊。唯智的不問為什麼,直接感受,所以唯智的人就問怎麼入定?這入定你去接受那種經驗就對了,直接在裡面做表達。那你假如沒有入定經驗,不會入定的人想要弄清楚,我們現在知識份子最大的業障就是: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去做才不會弄錯。那這些叫業障鬼,你要弄清楚你就去弄唯識,唯識弄通了,你要走喔你還是跌倒,因為你不會走,因為弄唯識懂的人幾乎都不會修了。他都會講,講錯他也不知道,因為他沒有修過。本來唯識是入定以後,叁昧境界瞭解了,把他的狀況分析出來,講給大家聽的,講給你這些不懂的人聽的。現在不懂的人去研究那些邏輯,然後講給不懂的人聽,兩個都不懂,這個叫做「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唯識沒有錯,是研究唯識的人。
我很簡單跟各位講,所有讀唯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六七因地轉,五八果地圓」。很清楚哦!這句話古代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我跟你講的,沒有錯,絕對正確,但是你解釋出來就全錯,就全錯。因為你不知道啊!你只能文字這樣講我就肯定六七因地轉,五八果地轉,對不對?果地圓啊果地轉,反正就是果地再講,六七就因地先轉,你就六七因地要轉,這種人絕對轉不成。因為他是告訴你修行的狀況,你入叁昧以後你會起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第六意識那個分別識要先轉成妙觀察智,然後你才會看到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個傳統叫前五識,其實是前六識。前六識的任何一個這個識性要轉成成所作智,你才看得到。所以第六先轉,然後看到第五,然後一直轉到全部這六塵全部轉成成所作智的時候,那第七平等性智起來;平等性智一起來以後,才發現大圓境智嘛的存在。所以它講得沒錯,六七先轉,五八後轉。其實轉第六識看第五,轉第七是看第八。阿你就把六七一直講,五八一直講,那講什麼?你不修行,只好講不修行的話。所以告訴你,你一定要行法,你不行,絕對不行,這是技術面,這是技術面。我這樣講,你就哦那這樣很簡單,我就這樣轉,那又變知識啦!你又變成書啦,不是經啊。你怎麼知道第六意識出現?你把它轉成妙觀察智,你怎麼知道前五識六識出現?你把它轉成成所作智,你怎麼知道?你根本不知道嘛。這不是你知道的問題,這是做到。
你入叁昧以後,它才會出來。問題是入叁昧,「叁」是正,「昧」是定,叁昧是正定的意思。這個地方在區別的是,你入定有正定有邪定,要先把邪定除掉。要除掉邪定啊,不是怎麼除掉的問題,是你入定之後,把你的境界講出來,師父跟你講那不對,你就放下,知道嗎?這叫中根器,師父說不對你就放下。上根器的人因為工程面完成了,一入定就知道它不對,不用問,這個叫上根器。下根器的說:嗯那是真的吔!你當然是真的啊,真的是邪定。叫你要放下,你又不甘心:唉,我難得入定,還叫我丟掉!你不丟掉,你正定入不去,特異功能就出現了,敏感體質就出現了;還有一些暗示,催眠術都出現了,你就走那條路去了,這個叫邪定聚。所以第一個能不能入定,是我們檢別的。第二個,入了定是入正定還是邪定?是我們檢別的。那你入了正定以後,才能夠明心跟見性,所以破根本無明第一個就是明心見性。在明心與見性的時候,你就看到妙觀察智的成立跟成所作智的成立,你就入叁昧了,不然你進不去啊。這個不是用講的,講經詞好講,但你要來到這裡,剛才講的從入定到明心見性,一般人要叁年。
這叁年的意思是指你前面的資糧道跟前行是具備了,這些我們基本道場行法都有了,你假如沒有這些的話,你沒有辦法架構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修行領域裡頭的共識要沒有的話,你這裡進不去,進不去。現在很多人用手機,對不對?你知道嘛,我只能用 NOKIA,其他我不會用。聽說叁星不錯,那個拿哦起來就亂了。為什麼?因為它的程式我不懂,你知道嗎? MOTOROLA 也蠻好用的,可是它的程式你不會用,你知道嗎?這就技術面的問題,會用的人,他很好用,他不會用的人,他就是不會用,他至少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下去摸索。修行這東西也一樣,所以你要用什麼你就最好是只用一個廠牌,你要不用一個廠牌,你什麼廠牌都用,那你就是手機店,對不對?你不是行者,你就什麼廠牌都會用,就變這個樣子,那你跟手機店沒兩樣。這不能成就啊,這不同的,所以我們要留意到,你在修行的時候,在技術面一定要接受人家的指導。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跟師父學,是把你的法身慧命信托給師父,這時候師父要替你承擔百分之百的因果,你只要跟著師父就好,其它沒你的事。你要掉到地獄去,你就跟閻羅王講,我是誰的弟子,怎麼會掉到地獄來?閻羅王就會去找他了:你怎麼把弟子帶到這裡來?那這個師父一去跟閻羅王:他喔,他不是我弟子,他就百分之九十九跟著我,百分之一還是自己去偷吃香腸,百分之百的因果他自己背。你要記得啊,跟師父沒有百分之一的保留,你只有百分之百的付托,因為這哪一點在哪裡要轉,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啊。那個關鍵點在哪裡,你現在不知道,但透過那個部份,我們講到十信位以後,那就放你自由了,這叫「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自己渡自己,但是師父要帶你,就帶到十信位圓滿。十信以後你就入法界了。入法界你自己來,那就不管你了,因為你要為人師表了,不是再靠師父了,你要留意到的是這個部份。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裡,我們跟你強調的是十信位以前的部份,在十信位以前的這個部份裡啊,真正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入初果的這個階段。因為入初果之前,要檢別的是邪定跟正定,而你最難處理的問題啊是你喜歡邪定,不喜歡正定。不是你不喜歡正定,你在理念上,理性上你還是要正定。對不對,一定的。可是你的那種覺受上啊,你是要邪定。
很多的老同修啊學佛幾十年了,一開口啊都是怪力亂神,什麼怪力亂神都是邪定。他看到什麼啦、什麼境界啦、怎麼樣啦、怎麼樣啦,都是那些怪力亂神,跟他講那個不是,是真的啦,怎麼樣啊!人家虹身也怎麼樣,什麼鬼附身,甚麼東西,一大堆這些,我說學佛學到那裡去了?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沒有辦法,他貪著邪定,這個叫做邪知見,沒辦法。你沒有一個良好的,沒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那麼你吸收到的一大堆啊都叫雜訊。雜訊裡頭隨著你的生命品質,高的人會在純理上的雜訊,低的人會在事相上的雜訊。所以我們說程度低的人,假如雜訊太多啊,他是不能開悟;這種人開悟,會把狗屎啊當香腸吃。因為都一樣嘛!那狗屎當香腸就麻煩了,因為他在事相,他程度低。程度高的呢,他是知見不正確,所以對程度高的人,我們更要求的一點就是正思惟訓練,沒有正思惟訓練他不能產生正知見。那你程度假如沒有到那裡不願意,或者文字工程不願意,邏輯思惟不願意,那可以,不要這個訓練。但是你在修行,正定具一定要有,因為你有了正定具,能夠入了叁昧以後,你出來的知見也會正確。但是你要是有正思惟訓練的正知見,那你就可以行菩薩道,但你要是沒有正思惟訓練的正知見,那你就憑正定具來產生正知見的話,通常他不太能行菩薩道。但是一般的一個大成就者,來宣揚佛法是可以,但是他沒有辦法舖陳大理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第一節課我們懸談就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大家休息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講。
《藥師經行法 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