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一、放下吧!進來

  十一 、放下吧!進來

  悟寂無寂,真智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從文字上來表達真理,有它的缺點,語言陳述事情的時候只能單面,沒有辦法整體,通常對于事情的認知也只是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層面來看,它所呈現出來的那一層意義,恐怕你就沒辦法講。例如花的生命力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它才會開花。花開是要延續生命,它的生命開始趨向于最高飽和狀態,所以它會特別美,不爲什麼,那只是一種生命的狀態。內心的境界也是一樣,同樣一個現象,你也很難去看出它實際的境界,這就是說由語言文字的表相上來看,我們很難去捉摸心靈的部分。

  我們內心的境界完全要靠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是非常難的,但是清涼國師這種文字大師,他能夠嘗試著替我們把它诠釋出來,所以他這個地方跟我們提到的,都是用相對的語法來做比較,如“悟寂無寂”、“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智寂、寂知是語言上的運用方式,一種技巧,一個雙忘。智是能、能照的能力,寂是所造的境界;智是指能夠顯現本來面目的能力,寂就是本來面目,能照所照就是雙泯、雙忘,“止”就是講這個部分。“觀”就是雙照、雙顯,能力、境界都顯出來,所以叫雙寂照知。

  “語證不可示人”你知道從早到晚是你沒辦法告訴別人。

  “說理非證不了”。真理的部分你若沒有證得,你也講不出來。這兩個部分四句話很簡單,在華麗裏面用語言文字表達那麼美,但是一般人還是不了解它到底在講什麼?因爲它文筆洗練,但很難解釋出來。禅宗表達這種語言方式比較活潑,但是它的美以文字耿論,無法和這篇論文相比。

  “語證”這個境界怎麼說明呢?譬如徒弟問師父:“出了叁界以後的境界是怎麼樣?”既然“語證不可示人”,當然就只有自己去感受,開悟以後的境界師父要如何告訴他呢?師父答:“混賬!出了叁界你要到那裏去?”出叁界是轉化成清淨無雜的叁界,我們現在的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出”是轉化,出叁界的境界並不是另外還有個叁界,這只是語言上的應用,這境界無法告訴別人,只有靠自己感受。“說理”也是一樣,“說理非證不了”比較容易了解,現在有很多著作,你若稍有點智慧就可以了解到他有證無證的部分,而不是他不會說的關系。“悟寂無寂”。它的表達方法不是又破或雙顯,雙忘智寂是屬不求于雙破,雙照寂知是屬于雙顯,這是比較偏向空宗的經典,例如般若經典講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兩個概念同時把你破了,所以你就不要再執著了。雙破是破我們的對立性,但這處“悟寂”是覺悟到本來面目的時候,本來面目是不會很具體存在的,你知道那個本來面目,你再去追究那個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會消失掉,有一點像“心行處滅”,心感覺到有那個東西,但你卻追不到它,所以才叫“悟寂無寂”,摸不到只能感受到而已,乃是因爲悟寂——知道那個本來面目,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它會起種種妙用。

  今天我們現這個相,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顯現出來的,看到別人有好大的福報,而自己卻沒有,那是因爲自己本身在“因緣法”範圍裏所種的福報不夠,所以在本體的土壤上所長出的小草營養不良;你所種的福田夠,那麼你本體所種出的小草就會特別大。本體是一樣的,而本體上所現的相則是隨著各人因緣轉的,從凡夫的立場看是如此,假如是從菩薩的立場來看,則是隨著願力而來。隨著因緣來是挾著業力來的,業力包括善業(福報)和惡業(苦境),當福報現前時會覺得很愉快,當業報現前會覺得很痛苦。

  反過來講,菩薩和這些因緣無關,菩薩是以願力隨著衆生業來的。衆生想看什麼相,菩薩就示現給他看。衆生要見菩薩的相不是意識狀態想要看的,而是按照衆生心行的部分示現的。所以才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當你的心是宰官心、長者心……,他就現宰官相、長者相……來示現,這就是隨著你的業力,菩薩以願力隨著衆生業力來示現,他與你的“心”是相應相扣的,而不是你想象璎珞莊嚴、叁十二相莊嚴的狀況,不是和你的意識狀態相沖擊的。

  好多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始終執著他的意識狀態,這只有痛苦的份。佛法一再告訴我們:放下吧!進來。你人是進來了,包袱卻還是卡在門外,這都是指我們對境界的執著,你心行到了那裏,那個境界可以感受到,你沒辦法再描一遍,“心”就是這麼殊勝。“悟寂無寂”,本來面目只能感受,你要想停在這兒抓住它都不可能,所以現在我們的功夫第一個經驗是你要去感受到曙光乍現的一刹那,你只能感覺到“有”,徒然留連著那一片天空,卻再也看不到什麼了,那就是悟寂無寂的狀況。

  “真智無知”。這四個字講般若無知論,真智指的是般若智慧,是在第二生命裏面,在這時候它是對第一生命無所不知。假如“真智”還有所知的話就不對了,因此“無”不是沒有,是指很難意會、是絕對的。真智是指絕對的知,不是相對的知,不是一般知識性的知,不像我們所說滔滔不絕的知,是一種實際狀況。境界沒有現前,並不是我不懂,而是我不講,不講並不是不知,而是真正的“無知”。譬如學生要求老師不看教本,就直接講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說我都不懂,老師都講給我聽!一定要把題目問出來,老師一定可以作答,因爲在這個領域裏面老師絕對懂,老師對這本書的境界來講就叫真智無知。境界現前老師是絕對能講,境界現前是在第一生命娑婆世界裏面,而你所懂的是在第二生命領域裏面,所以真智是從第二生命裏面相應于第一生命領域,所展現出來五彩缤紛的生命光芒。

  我們講第一生命、第二生命,大家就馬上對立起來,以爲有兩個生命,其實它是同一個,就像我們最初裏面的知識,我們完全了解,但是因爲境界沒有現前,所以我們就不做表達,當境界一現前,我們就能夠表達了,它怎樣現前呢?關鍵就在這地方。文字上不難了解,但要了解心性的實際境界,由于缺乏訓練,所以才會有一點生澀的感覺。常告訴各位,不管你怎麼學佛,不要老是以爲“我心在道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銷歸自性就好”,那是很高的境界,不要輕易這樣講。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知”是能力,“寂”是境界,很容易又對立起來了,我有知的能力去了解那個境界,這叫“知寂”,其實這兩個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我們會覺得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我具有這種智慧能力是我自己的,但是各位應該要知道,你有智慧能力才能展現那個境界;換句話說,那個境界對你來講只是你能力的延伸而已,心性的微妙就在這裏。一個人若是觀察很微細的話,和他的境界很有關系,你能知的能力所延伸出去的境界只能截取而已,能知的境界若是高,延伸出去的境界也一定高;能知的境界若是低的話,延伸出去的境界絕對低,這是真實的,只是你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而已,你始終認爲是外面的,其實那是你內在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在這兒上課,每一個人所得的感受絕對不一樣,有人想說下回還要再來,有人想說快點結束,我急著要回去。“我”這個因素在你那兒所産生的果不同,所以說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當你看我討厭的時候,其實是你自己討厭;當你看到人家很喜歡的時候,那是因爲你有歡喜心。對立心強才會看人就討厭,我們既然學佛就要把對立轉化爲圓融,當有境界對我們産生沖擊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觀照要産生,否則你沒辦法進入。

  “寂”是本來面目,都是顯現在外面,你都看得到的,假如你能看清外面境界就是我自己的時候,你就能夠把外面境界拉進來了,這叫反觀。反觀就是知己的能力,現在我們只有投射的能力,沒有反照的能力,學佛人要想成就很簡單!這個法門就夠了——我看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內心的境界,這麼一轉整個就起來了,這時你會發覺“知寂”是“不二之一心”,因此才叫“一心法界”、“一真法界”,一沒有二,一是相對有二有叁才有一,只有一表示,零無意義,以這樣的境界、這樣的能力來契入“空有雙融之中道”。

  凡夫爲什麼說“有”?因爲世俗“有”、世間法的“有”、有爲法的“有”,這“有”是從緣起法來的。佛陀要破我們這一點執著,所以他講“空”。因此有人會說是“空”才對,“有”是不對的,這又是執著于“空”,這是二乘行人。執著于“空”、“有”都不對,兩邊都要不執著,所以佛法才叫無邊——不執著于“有”邊,也不執著于“空”邊。

  因爲不執著于“空”、“有”,也就創造出一個“中道”,所以天臺宗也就衍生出“空”、“假”、“中”叁觀,就是中道。當你把“空”、“有”放一邊,那你又是執著于中道了,還是兩邊又是對立。現在我們把“知寂不二之一心”,用圓融的一心來契入空有“雙融”之中道,雙融是講圓融一體的層面。空、有要怎樣交融呢?空是“理”,有是“事”,我們通常執著于“事”,所以才叫“事法界”,然後我們把真理顯出來,就叫“理法界”,這時若是能把理、事圓融的話,就叫“理事出境無礙法界”。

  華嚴告訴我們的不是理事無礙,而是事事無礙,方才講外面境界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延伸,你現在若能體會到這一點,“哦!原來理是這樣講的。”那麼現在開始起觀,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內心的延伸,今天天氣好或不好,都是我內心的變化,各位若是都能這樣子推理,就叫“理事無礙”,這個法修得好,下輩子保證當龍王,這是很殊勝的,但並不究竟。

  佛法告訴我們的,超過這個境界,我們現在講“事事無礙法界”,外面的境界是事,我能知的能力是事,外面的境界是我內心的延伸,內心是事相,外面的境界也是事相,那個事相和這個事相是平行的、一體的,不是兩個的。你現在不要把它當成外面的,而要把它收攝進來,外面境界的那個部分本來就是我,且是我的全部當中的一部分,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一部分而已,這時什麼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你才有辦法盡力進來。

  我們的心量怎樣包太虛,怎樣遍周沙界,整個法界都在“一心”當中,從這地方“當下即是”。我眼根接觸到色塵,色塵就是我,就這樣停在這裏,不要再做其它的解釋,現在你若不能體會,不妨把疑情提起來,一天提個叁次,就算不開悟,福報都不可思議,所以說“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我所做的都是普賢大行,眼、耳、鼻、舌、身、意所遇到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普賢境,起心動念、舉止雲爲統統是普賢行,每天若能如此提個叁、五次,下輩子絕對天上的福報,功夫若能用得純熟一點,一定往生淨土,關鍵在于你要當下能夠承擔眼前的境界。因爲這個境界已是你自己的,而且在這當中你無二無別不去分別它,你若是會分別它,那就不能說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要從這個地方契入,這是講行門,不是解門。

  跟各位講行門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和你所想象的理念不太一樣,因爲你所想象的理念是解門,解門當中因爲是用意識推理,所以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錯誤的。意識推理不是真理,解門要講的“意”門絕對沒有辦法講到真理,因爲解門所講的都是我們叁界內,你在叁界內沒有出叁界,在叁界內講叁界外,這叫界內指外,胡說八道!你根本不知道出叁界是什麼,怎麼講出叁界呢?你既然沒去過極樂世界,怎麼叫人家去呢?

  我們知道確實有極樂世界,但那不是你用意識狀態推理的那種狀況,意識狀態是有爲法。《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就亦如電,應作是觀。”因此解門我們只是知道一個大概就好了,然後自己的就要開始行。從實際修行的過程中,你的心性開始淬煉,你的真正智慧就會一直成長,那你感受到的都是正值實的,也才能談事事無礙法界。要不然我們從解門上面講的理法界都是錯誤的。譬如講:“空”,什麼叫空?痛是事,不痛也是事,事相和事相都是整體當中的一部分而已。以事相對的情況來講,它們都是存在的,這兩個存在只是存在現顯出來的兩個相。就像大地是本體,它會長出草、樹,草和樹只是大地現顯出來的兩個相而已,大地還會別的相,如花……,你不能說那都不是,在整體的裏面除了痛與不痛還有別的,所以我們在做解門的時候,往往都會扭曲了。若說一個修行人挨打了,卻只能說:“不痛”!那豈不是神經病,那就是從解門上來講,你就可以體會到“有”是個事相,“空”是個本體有很多事相出現,我們要從事相當中去體會本體。花現相與不現相,都叫花,不現相時,你不能叫它“空”,現相與不現相對于給來講,都是事相,花是本體。從花的立場來講,這個相是無來無去的,不管到哪兒都是花,只是我們産生錯覺而已所以“空”和“有”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要把角色立場給錯亂了。

  從意義上來認知、體驗,你就可以感受到佛法所講的般若智慧到底在講些什麼,假如能掌握住這一點,那就是“中道”,中道是“空”和“有”兩者相交融,所以才叫“空有雙融之中道”。

  “空有雙融之中道”,絕對沒辦法自己去設想的,它是要用“知寂不二之一心”才能進入的,所以我們在做分析的時候你會看到“知”、“寂”對立了,“空”、“有”也對立了,然後“知寂”和“空有”又對立了,我們是一再的對立,這對立就造成“大圓鏡智”,在知、寂對立的時候就劃成兩半了,加上空、有對立,就劃成了四半,一再的對立就好像鏡子破了,照不出東西來。

  清涼國師幫我們把它整理出來,“知、寂”這部分先把它交融成一體,然後“空、有”也交融成一體,再來“知寂”、“空有”再交融成一體,“大圓鏡智”就複原了,這時“大圓鏡智”才有辦法照天照地。

  我曾經提過“照天照地”這個公案:護法問:“鏡子還未磨之前是怎麼樣?”禅師答:“都是汙垢”。再問:“磨亮了之後呢?”答:“照天照地”。禅師從相上作答,于是護法告訴他:“請回去。”再過十二年禅師又下山找護法,問的還是老問題,但禅師答:“嶽陽樓在眼前。”再問:“銅鏡磨了以後呢?”答:“漢口離此有多遠。”護法說:“你要什麼我全部供養。”用意識狀態的思維推理,竟然還要回去閉關,護法以“相”來詢問,有功夫的人回答一定是要從“體”上作答;他問你只是舉個例子,你要從總體宏觀來作答,這是禅家的語言模式,不是不合邏輯,禅家的語言模式就是真理的語言模式,真理的語言模式就是這種狀況,由事相一個點滴但從整體立場來作答。學佛就是要學真理,從行門的立場去探討,希望各位能很具體地深入華嚴大教海裏。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一、放下吧!進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