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講記)海雲繼夢 解經
證入,就是進入那個境界/前言
這卷經文是「總說」,乃將前後部分串連起的一個境界。這段經文是經家結集時,由經家寫錄下來。何以會有這段經文呢?顯然寫經之人也參與其會。
在此,先厘清佛教的基本立場。佛教經典大抵分爲:
一、小乘經典:亦名「聲聞藏」,由世尊所宣講,弟子再如實記錄並結集之經典。它是佛入滅後,由迦葉尊者發起,在靈鹫山由阿難口誦,八百羅漢印證、定案、結集而成。
二、大乘經典:亦名「菩薩藏」,是文殊菩薩在鐵圍山結集,所表法的是一種「境界」。當你能進入那個境界,才能參加其會。譬如你現在修學這一法門,用功精進,達到某一程度而能證入,你就進入那個境界了。當你證入時,就能「如是我聞」,那是你自證自得的部分,不是佛說與否的問題。
菩薩海會雲集有兩個前提:一、器世間莊嚴,二、智正覺世間成就。假設我們現在修行,證得菩薩境界的等覺菩薩位,那麼等覺菩薩以下的菩薩會雲集;你在十地位,則十地位以下的菩薩會雲集。要菩薩海會雲集,最少要證入圓教初住位以上。在初住位以上的二住位就是長輩上級,在很多經典裏,我們會讀到前輩或有成就的菩薩在指導低年級的菩薩,譬如〈凈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指導智首菩薩如何善用其心,即是表此。
《華嚴經》有個特色,經文中佛親自宣講的不多,絕大部分由各會的會主弘法,譬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或其它大菩薩。佛在這時加以印證,說:「善哉!善哉!」……雲雲,最高境界的部分,佛是不說的。《華嚴經》雲:「果位不可說,甚深微妙,方便說因地。」所以因地圓滿,果地就殊勝。
我們要理解,智正覺世間是隨著你所證入的程度而展現,假如你沒有證得,便無法展開那個境界,所以任何一部經典,都是修行者可達到的目標。譬如《阿彌陀經》是佛果位的經典,蓮池大師在注解時,依于般若經典講一行叁昧,他就完全以菩薩的智慧來解佛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