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藏大師的華嚴教理體系
1、叁性與因緣
法藏大師的華嚴教理的根本體系,乃以叁性、因緣、十玄、六相四部分組成。叁性說是法相理論中實相論的一面,即由種子說的緣起論思想爲主要學說而發展。但藏大師的思想,卻與真谛叁藏的攝論派及玄奘大師的唯識學派不同。
藏大師的叁性論,乃緣由法相的叁性說,以法性爲主體而解釋“如來藏緣起”的互融無礙,成爲華嚴思想中的特殊卓見。法相的叁性說,根據依他起性爲主觀,而不認圓成實性的隨緣。而且以遍計所執性爲所執之境。對此,若以法性而論,即以真實性爲主體而顯示隨緣,即以真實性爲主體而顯示隨緣,以分別性爲能執之心。然藏大師的叁性論中心思想,前者針對“依他”與“遍計”,即假與妄的分別;後者乃“真實”與“依他”,即真與妄的對立。所謂依他性,乃仗真實性的隨緣而成立,故將能執之心的根本無明,加以分別性爲妄的解釋。分別性是:虛妄心,構劃計度,不稱境故,名爲分別,就能爲名,因爲分別依他成立,故謂依他性。最終以真妄交徹,本末無礙,性相融通爲“叁性論”的結論。
藏大師對于叁性一際,舉一全收的圓融無礙引證解釋,可以說是依據真谛叁藏所說而來。對于法相教理,即由《起信論》思想,融會于“如來藏緣起說”以導入真谛叁藏的攝論體系。
法藏大師對于因緣論即“種子說”,乃依智俨大師的緣起說爲理論基礎而演繹。即將“叁性說”加上“無盡緣起說”,組織在華嚴思想體系之中。因緣論亦是“十玄緣起說”組織的根據所在。藏大師是以“正因”對緣而成叁義,限定直接的因果關系爲“親因緣”的因,認其自體具空、有二義,故成六義。其相對的“緣”即增上等叁緣,果亦限于親因緣的自果,然果唯具空有二義,其自體爲他因時必具六義。故因果不屬存在性、固定性,乃屬作用性、交互性的妙用。故于阿賴耶識的因果,顯現熏種時雖現行而具六義,雖是種子,但對果卻是唯有二義而已。
用“因緣論”來與龍樹大士的“八不”對照時,即六義屬肯定性,八不乃否定性的顯示。有關“六相”的問題,智俨大師亦有提示,但藏大師有更明確的規定:六義是依緣起的自體,六相是緣起的義門。六義依六相爲趨入一乘的方便道,然六義自體是一乘的自然緣起爲理論中心。即因體的空有,以相即而導引,因用的有力無力,依相入爲主體。對緣于待不待,成立異體、同體,而異體與同體乃體之“相即”與用之“相入”。此爲“十玄門”緣起無礙的理論基礎。
2、十玄與六相
有關“十玄門”的組織,乃依《一乘十玄門》的思想而來,即由智俨大師授與藏大師的思想繼承而完成,其一爲因緣論上所見的論理性爲根據,其二爲鞏固事事無礙的明確性。藏大師將異體、同體、相即、相入的原理,依因緣論爲基礎而闡述“十玄門”。即于事的對他性是異體,對自性是同體的分別,乃《一乘十玄門》所明,但關于體乃相即,于用規定相入,在智俨大師尚未明示,至藏大師依因的論理性而演繹始顯出其特色。以此可以窺見藏大師的思想體系的獨特成就。
後世稱智俨大師所創立的十玄爲“古十玄”,法藏大師所繼承和發展的爲“新十玄”。現根據法藏大師在〈<華嚴經探玄記>〉中提出的“新十玄”略作闡述:
⑴、時具足相應門:緣起諸法,同時圓滿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應。一切諸法都是相即相入,互爲一體的關系,同時圓滿具足,同時相應無礙,依緣起之理而成立。
⑵、自在無礙門:從空間上看,一切諸法似乎有廣狹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但在事事無礙的境界,其廣狹之間的對立和矛盾,通過相即相入的媒介,可以圓融自在而無障礙。
⑶、多相容不同門:此是從一切法的作用而言。所謂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多有含一,一能具多,然又不失一、多之相。
⑷、法相即自在門:緣起諸法,從本體上講都是一樣。得一即得一切,得始即得終。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圓融自在。
⑸、密隱顯俱成門:一切法都互有隱顯,隱中有顯,顯中有隱,而隱顯一一之相,同時成就,無有先後,互不妨礙,圓融自在。
⑹、妙相容安立門:諸法大小相狀無礙自在而相容,每一法中,以小入大,以一攝多,小中現大,大小相容,互不爲亂,無礙自在,不壞大小,一多之相,同時顯現于一門之內。
⑺、陀羅網境界門:借“因陀羅網“爲喻,以闡明緣起諸法,相即相入,即互爲條件,互相攝入,融爲一體的境界。
⑻、事顯法生解門:隨托一事,即能障顯一切事法,皆互爲緣起。所托之事和所顯之理俱圓融自在,無別無二。
⑼、世隔法異成門:一切法門顯現或存在于十世之中,在時間上雖有前後長短差別,但都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百千大劫爲一念,一念即百千大劫。
⑽、伴圓明具德門:一切諸法,相互交徹,互爲主伴。隨舉一法,其他諸法都伴隨于此,同時具足一切德相。
藏大師用“十玄“的理論闡釋法界緣起,使其在內容上更爲複雜和豐富,可以說比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和如來藏緣起的內容更豐富,達到了佛教緣起論的最高峰。
所謂“六相說“,乃”十地品“初地的第四願,以總、別、同、異、成、壞的六相爲淵源。藏大師于<<華嚴五教章>>裏,詳述了此六相之理。據〈〈五教章〉〉看,六相的名義如下:(1)總相:一含多德故。(2)別相:多德非一故,“別”依止“總”,滿彼“總”故。(3)同相: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義故。(4)異相:多義相望,各各異鼓。(5)成相:由此諸義,緣成成故。(6)壞相: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六相之中,總相、同相與成相,是屬于圓融門,別相,異相與壞相,是屬于行布門。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相即相入,所以總相即別相,別相即是總相,同異、成壞各種二相亦然,都是相即相入的,六相圓融,所以萬物無不圓妙,這是由六相所明的事事無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