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掘魔羅經》談善與惡
文/釋昭慧
央掘魔羅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 譯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1]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見央掘魔羅,心生隨喜,以偈歎言:
善哉央掘魔,已修殊勝業。今當修大空[2],諸法無所有。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問言:
文殊法王子,汝見空第一。雲何爲世間,善見空寂法。
空空有何義,時說[3]決所疑。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答言:
諸佛如虛空,虛空無有相。諸佛如虛空,虛空無生相。
諸佛如虛空,虛空無色相。法猶如虛空,如來妙法身。
智慧如虛空,如來大智身。如來無礙智,不執不可觸。
解脫如虛空,虛空無有相。解脫則如來,空寂無所有。
汝央掘魔羅,雲何能了知?
爾時央掘魔羅複說偈言:
譬如有愚夫,見雹[4]生妄想,謂是琉璃珠[5],取已執持歸。
置之瓶器中,守護如真寶,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
于余真琉璃,亦複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習極空寂。
常作空思惟,破壞一切法。解脫實不空,而作極空想。
猶如見雹消,濫壞余真實。汝今亦如是,濫起極空想。
見于空法已,不空亦謂空。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
一切諸煩惱,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壞,猶如雹融消。
如真琉璃寶,謂如來常住。如真琉璃寶,謂是佛解脫。
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雲何極空相,而言真解脫?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別想。
譬如空聚落,川竭瓶無水,非無彼諸器,中虛故名空。
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
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
嗚呼蚊蚋行[6],不知真空義。外道亦修空,尼乾[7]宜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問言:
汝央掘魔羅,以何因緣故?恐迫聲聞衆,輕蔑諸佛子。
縱意肆凶暴,虓譀[8]如猛虎。誰是蚊蚋行,出是惡音聲?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答曰:
譬如貧怯士,遊行曠野中。卒[9]聞猛虎氣,恐怖急馳走。
聲聞緣覺人,不知摩诃衍[10]。趣聞菩薩香,恐怖亦如是。
譬如師子王,處在山岩中。遊步縱鳴吼,余獸悉恐怖。
如是人中雄,菩薩師子吼。一切聲聞衆,及諸緣覺獸。
長夜習無我,迷于隱覆教。設我野幹鳴[11],一切莫能報。
況複能聽聞,無等師子吼[12]?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問言:
汝是小蚊蚋,興造詣惡行。如汝是菩薩,何處更有魔?
嗚呼世間人,不能自覺知。不自省己過,但見他人惡。
汝央掘魔羅,爲作幾許罪?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嗚呼今世人,二人壞正法:謂說唯極空,或複說有我。
如是二種人,傾覆佛正法。嗚呼汝文殊,不知惡非惡,
不知菩薩行,蚊蚋師子異。奇哉我能知,無畏諸菩薩。
文殊今谛聽,佛歎菩薩行:譬如善幻師,造作諸幻業。
斷截食衆生,以示諸大衆。諸佛及菩薩,所作皆如幻。
示現變自身,若生若涅槃。或于疾疫劫,施身令服食。
或見作火劫,大地悉洞然。衆生有常想,示令知無常。
或于刀兵劫,示現加師旅。殘賊斷衆命,其數不可量。
而實無惱害,猶如幻所作。一切叁千界,令入芥子[13]中。
而無一衆生,惱逼不安隱。四海須彌山[14],同入一毛孔。
一切無惱逼,現已還本處。或以一足指,震動十方界,
而不惱衆生,是則諸佛法。或爲梵釋主,護世四天王,
無量衆像類,安慰諸群生。王子若大臣,聚落商人主,
長者及居士,和合安衆生。或爲諸天人,轉化衆邪見。
現生一切生,故名爲本生。譬如造幻師,見殺幻衆生,
曾不起悲歎,嗚呼是大惡。以彼工幻師[15],解是幻性故。
我今亦如是,現殺化衆生。爲調諸毀法,而實無所傷。
如彼佛世尊,化現刀兵劫。我今亦如是,善修菩薩行。
嗚呼汝文殊,修習蚊蚋行。而不志龍象[16],世雄大智慧。
爾時世尊以一切智一切見,向文殊師利以偈歎言:
如央掘魔說,菩薩行如是:當知彼非凡,爲度衆生故。
彼則大菩薩,雄猛如汝等。善哉汝文殊,當知彼功德。
【注釋】[1]法王子:乃菩薩之別名。法依佛陀教示而廣爲流傳,故佛被稱爲“法王”,以菩薩爲佛位之繼承者,故名。 [2]大空:言“空”是爲對治“有”見。有見既除,其空見亦應空除,是爲究竟之大空。 [3]時說:指現在就說。 [4]雹:冰雹。 [5]琉璃:七寶之一,爲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顔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質,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6]蚋:爲蚊類之通稱,蚊蚋爲同義複詞。蚊蚋行,指小器小量之行,寄食人間而無所貢獻。 [7]尼乾:又作尼犍子,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修諸苦行,期能以此遠離煩惱之結使與叁界之系縛。後世則稱之爲耆那教(梵 Jaina)。耆那教否定吠陀教權,禁止祭儀,誡殺生等,與佛教類似;而勸修苦行,區別四姓,則不異于婆羅門教,而與佛教迥異。 [8]虓譀:又作虓阚,音xiāo hǎn,老虎怒吼,比喻奮猛如虎。 [9]卒:即“猝”,突然。 [10]摩诃衍(梵:maha-yana),即“大乘”義,指大乘之教法。 [11]野幹: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一般結群而行,夜鳴如狼。在佛經中,“野幹鳴”常與“師子吼”對稱,比喻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說真理。 [12]師子吼:謂佛以無畏音說法,如獅子之咆吼。獅子爲百獸之王,佛亦爲人中之至尊,故喻。又當佛說法時,菩薩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惡魔生怖畏;猶如獅子吼時,小獅子亦增威,百獸怖伏。 [13]芥子:芥菜的種子,佛典中常用來比喻極微小。 [14]須彌(梵:Sumeru):須彌山,意譯作妙高山,原爲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爲聳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爲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15]工幻師:指幻術十分精巧、高明的魔術師。工,即工巧。 [16]龍象:原指象中之殊勝者,比喻菩薩之威猛能力。此外,龍(naga)又譯爲象。龍、象各爲水上、陸上之最有力者,龍象乃引申作“最勝禅定力用”之美稱,具足此力用之有德高僧,亦稱之爲龍象。
【鑒賞】本節摘選《央掘魔羅經》第二卷中,央掘魔羅與文殊師利菩薩對話的內容。這是央掘魔羅在隨佛修學而有成後,與諸天上、人間之傑出佛弟子作系列對話的其中一節對話,對象是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的文殊師利(Mabjucri)菩薩。
央掘魔羅(梵 Avguli-mālya 或 Avguli-māliya,巴 Avguli-mala),原名世間現,其人相貌堂堂,才智卓越,拜摩尼跋陀婆羅門爲師,甚受師長賞識,卻不幸遇到欲念熾盛的邪惡師母,師母對其誘奸未成而惱羞成怒,誣其淩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以此作爲“授以涅槃之法”的交換條件。央掘摩羅于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即取一指爲華鬘,故有“央掘魔羅”(即“指鬘”)之稱。殺至九百九十九人時,竟欲弑其慈母,以足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其愚行,于是前往即時製止其罪。央掘摩羅見佛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爲說正法,于是改過忏悔,歸依、出家,後證聖果。
這段惡魔改悔的見證,讓帝釋、梵天、四大天王、摩醯首羅天、樹神,以及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羅
羅、阿那律、陀娑、滿願子(富樓那)、孫陀羅難陀、優波離等大阿羅漢,以及文殊師利菩薩,紛紛表達了他們的贊歎。
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師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薩,勝解般若空義而智慧卓絕。因此本篇摘錄央掘魔羅與文殊師利的一段對話,無異是“有宗”對“空宗”的法義挑戰,極具張力。該段對話之中,央掘魔羅一再宣稱“如來藏”思想的卓越性,並直指如來藏常住、真實的說法,較諸文殊師利不落“空、有”二邊的“大空”見地,更能扣合佛法深義。
依央掘魔羅所言,“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該空除的是煩惱,而不該空除的則是佛陀的解脫。倘若不能體會“異法是空,異法不空”,那麼就會“濫壞”(過分摧毀)真實之法——常住不壞的佛解脫身。于是,崇高偉大的文殊師利在央掘魔羅的眼中,竟然成了“修習極空寂,常作空思惟”,而“破壞一切法”的惡取空者,因爲他“見于空法已,不空亦謂空”。
“如來常住”原可單純指稱“法身常住”或是“佛壽無量”。“法身”有多重義解,在此可指法性真如;“法身常住”,指法性真如超越時、空的界限——這是大乘共義。而“佛壽無量”則是大衆部及初期大乘經(特別是開示“一大乘”義的《妙法蓮華經》)共同的佛陀觀,未必涉及如來藏思想。然而“常住”這一概念,業已突破了時間的局限,于是往後延展,如來恒沙妙德固然常住不壞,往前延申,則在未解脫前的凡夫位上,如來恒沙妙德亦應是同樣的“常住不壞”。
然而在未解脫前,如來恒沙妙德如何可能存在?在本經第二卷中,央掘魔羅是這麼對滿願子(富樓那)說的:“譬如日月,密雲所覆,光明不現;雲翳既除,光明顯照。如來之藏亦複如是,煩惱所覆,性不明顯。出離煩惱,大明普照。佛性明淨,猶如日月。”
原來,大明普照的佛解脫德,在衆生位中本已具足,只是爲煩惱所遮覆,因此隱而未顯。一旦空除了煩惱之後,它就能全體光顯。因此它不但不應被視作空除的對象,反倒應被視作一旦空除煩惱之後,必然呈顯的真實法。
然而依佛陀所開示的“緣起”正義,吾人不免質疑:既然一切法都依因待緣而生、住、異、滅,又哪來任何一種“常住”之法?如來藏真實常住,這豈不意味著它在過、現、未叁時恒常如此,並非依因待緣的産物,而且也不受限于因緣了嗎?只要有一法“常住不壞”,就已推翻了緣起法則的普遍性與一致性。因此“如來藏”倘若指的是衆生位上隱而未顯的“如來恒沙妙德”,那麼它與“緣起”之間,必然存在著根源性的矛盾。
而這也正是空宗與有宗的吊詭性差異:兩造都有談述“空”義,但兩造卻互指對方是“惡取空者”。空宗認爲:談“空”是爲了對治“有見”。有見既除,則“空亦複空”;執于“空見”者往往撥無緣起法相與因緣果報,成爲“惡取空者”。有宗則認爲:既然談“空”是爲了對治“有見”,因此該空除(煩惱)的空除即可,不該空除的(解脫功德)若也一並空除,就將成爲無修無證的“惡取空者”。
無論如何,理性思辨不應摻入情緒性語言,更不應流于人身攻擊。然而央掘魔羅在法義陳述之中,卻充滿著揚己抑他的高昂情緒。舉凡與他談論法義的人,大都被他鄙爲“蚊蚋”之輩,連文殊菩薩都不例外,甚至被他貶爲“尼乾”(即尼乾子外道,耆那教徒)。因此文殊指責他,說他逞其凶暴,縱情恣意地“恐迫聲聞衆,輕蔑諸佛子”,行徑與“猛虎”無異。
面對這樣的指責,央掘魔羅神情自若,他聲稱:這只是視衆生的需要而幻現的幻境而已。他甚至說,先前受到邪師的诳惑,殺害了近千個人,竟然也不過是爲了調伏那些應予毀棄的惡法,而示現殺害相,所殺也不過是幻化衆生而已,並無真實被傷害的衆生。
在古老的《雜阿含經》中,已有央瞿利摩羅賊(即央掘魔羅)受佛教化而放下屠刀、叁皈受具、證阿羅漢果的故事。異譯本《央掘魔羅經》,以此爲本而擴增篇幅,改寫成具有高度戲劇性張力的故事,並轉而傳達如來藏思想。
吾人即使對文殊師利所宣說的“空”義,與央掘魔羅所宣說的“如來藏”義,不想作出勝劣、高下、究不究竟的評斷;然而幡然悔悟的央掘魔羅,在接受諸聖、諸天的祝福之時,竟然爲了強調“如來藏”義的高明,而散彈四射,藐視群倫,並且將他所施加在衆生身上的巨大殺業,一概合理化爲視衆生需要而“示現”與“幻化”的善意言行,這實在很難自圓其說。因爲從上下文中,吾人委實難以想像:近千人被屠殺的斑斑血淚,到底調伏了哪些應予毀棄的“惡法”?即使真有這些或那些應予調伏的惡法,難道非要使用到大量屠殺這麼負面的手法嗎?
這種顛覆“道德”常軌的表現,被央掘魔羅自我評價爲“善修菩薩行”,這在他本人而言,容或是真實不虛的一番表述,然而一旦形成“典範”,就必然容易混淆真假、是非、善惡、對錯。試想,倘若有人起而仿效,將自己的罪惡言行,都托辭爲“示現”與“幻化”,凡夫肉眼又當如何簡別:此是事實而彼是謊言呢?
央掘魔羅以“如來藏”爲真理,亟欲改變異見,其情委實可感,但方法則容有改進空間。他或許可以效法常不輕菩薩,依于“如來藏”原理,而將異見人士一律視同“未來佛”,尊敬之,珍重之,寶愛之,這比起動辄將異見人士視同“蚊蚋”,必當帶來更好的效果!
《從《央掘魔羅經》談善與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