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者。不異前門故唯有九。又此九世總爲一念。而九世曆然。如是總別合論爲十世也。第二相攝者有二門。一相即二相入。此二得成由二義故。一緣起相由義。二法性融通義。初緣起相由者。且如過去現在法。未謝之時自是現在。以現在現在望之。乃是現在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去。所望異故不相違。又現在現在法。自是現在以未謝故。以過去現在望之。乃是過去之未來。又以未來現在望之。複是未來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未。又未來現在法。亦現在亦未來。准之可見。又此九中。叁世現在必不俱起。六世過未亦不俱。一現在。二過未。此叁定得俱。是故九中隨其所應有隱有現。以俱不俱故。且就俱中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現在法得有也。何以故。若彼不謝此不有故。又由過去現在有故。令過去過去無也。以若不此有彼無謝故。又由過去現在有。令過去未來無也。以由彼未謝令此未有故。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令彼過去現在成有。以若此有彼已謝故是故由此未有。彼得未謝故也。又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未來無也。謂若彼不無此現不成有。現不成有此未來不成無。是故此無展轉由彼無也。又由過去未來無故。令過去過去無也。反上思之。如過去叁世有此六義相。由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二就不俱中有二。初顯現相由亦有六義。謂由過去現在有。方令現在現在成有。何者。以若彼不有無法可謝。至此現有。又由現在現在有故。方知過去現在是有。以若比不有彼有不成故。何者。若無此有。即令彼有不得謝無。不謝之有非緣起有。故不成有也。現在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准上思之。過去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謂若過去現在不有。即未來現在有不成故。反此亦准知。問俱者可相由。不俱者雲何得相由。答俱者現相由。不俱者密相由。亦是展轉相由。以若無此不俱俱不成故。是故此九世總爲五位。有此十門。一如過去過去。唯一謝滅但是過去。現在家之過去故。二如過去現在有二門。謂是過去位中自現在故。以現在望之是過去故。是故此法亦現在亦過去。以所望異故不相礙也。叁如過去未來有叁門。一以過去現在望之。此未有故是過去家未來。二以現在緣現起猶未謝故。是現在現在。叁以未來現在望之此已謝故是未來過去。是故此現在現在。亦現在亦過未。四未來現在亦二門。五未來未來唯一門。並准可知。上來次第相由有斯九門。第十超間相由。謂若無初一則無後一等。是故如次及超間無礙相由故。依是道理。令諸門相入相即。如經雲。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一切劫回置過去世。斯之謂也。凡論相由之義有二門。一約力用。謂若無此彼不成。仍此非彼故。以力用相收故得說入。然體不雜故不相是也。二約體性。謂若無此彼全不成。故此即彼也。是故約體說爲相即。釋此二門如別說。是故不失本位不無即入也。思之可見。經雲。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等。是此義也。
第二約法性融通門者。然此九世時無別體。唯依緣起法上假立。此緣起法複無自性。依真而立。是故緣起理事融通無礙。有其四重。一泯相俱盡。二相與兩存。叁相隨互攝。四相是互即。初中以本從末唯事而無理。以末歸本反上可知。經雲。非劫入劫。劫入非劫。是此義也。二中全事之理非事。全理之事非理。故俱存而不雜也。經中諸劫相即而不壞本劫者。是此義也。叁中由隨事之理故。全一事能容一切也。由隨理之事故。一切事隨理入一中也。反上即是一入一切可知。四中由即理之事。故全一即一切也。由即事之理故。全一切即一也。是故唯理無可即入。唯事不可即入要理事相從相即故。是故有即有入。時劫依此無礙法故。還同此法自在即入余義思之可解。
玄義章
緣起無礙一。染淨緣起二。揀理異情叁。藥病對治四。理事分無五。因因果果六。二谛無礙七。真妄心境八。能化所化九。入道方便十。
緣起無礙門第一。
問緣起諸法會融無礙如何可見。答今釋此義作二門。一開義融通。二句數決擇。初中開有叁重四句。一空不空門。謂一切皆空無有毫末相。以緣起無性故。虛相盡故。或一切不空。以空爲諸法故。以非情謂之無故。不異色等故。或二義無礙。或兩門俱泯。並可准思。二相在不在門。謂或一切入一中。由一無性以法性爲一。又一切法既即法性。是故一切同在一中。而不相是也。或不在。一謂由無性一多絕。故不壞其有互不雜故。雖恒涉入住自位故。或俱。謂微細相入恒在外故。萬裏迢然恒相在故。相在不在是一事故。無障礙故。或俱非。謂入出融故。絕二相故無在不在。仍有此法難名目也。如一切入一具斯四句。一入一切亦准思之。叁相是不是門。或一切即是一。此有二門。一約性。謂如經雲。若人欲成佛。勿壞于貪欲。諸法即貪欲。知是即成佛。此經意。以貪欲即無性故不可壞。諸法即貪欲者。即貪欲之無性理也。若不爾者。豈貪是一切法體耶。是故當知。舉貪名而取貪實。二約事。此中二。一始。二終。始謂法界無別有。即以諸法即法界爲法界。一法無別有。即以法界即一法爲一法。是故一切法即是一法也。二終者。既全以法界即一法爲一法故。是故此一即是一切。一切法即是一也。問若就理性既一多俱絕。則無可即。若約事相人法相乖。故雲何即。若約事有即。即壞其事即乖于俗。若約理有即。即乖于真。若舉事而取理。即不異前門。更何可辨。答只由此二義故。得相即也。何者。若事而非理不可即。若理而非事無可即。今由理事不二而二。謂即事之理方爲真理故。全事相即而真理湛然。即理之事方爲幻事故。恒相即而萬像紛然。良由理事相是而不一。故全一多互即而不雜也。去情思之。或若向像執言求解終日難見。或一切不是一。謂全體相是而不雜故。不壞本法故。其猶色即空而不壞色等准之。或俱。由前二義無礙具故。或俱非。由前二義互形奪故。絕二相故。無是不是仍有此法也。如一切即一有此四句。一即一切四句准思。此上叁重融成一際。圓明具德無礙自在。是謂法界緣起門。思之知耳。二句數決擇者亦叁重。先約一多相即不相即。總有四四句。一由一即多故名一。二一即多故非一。叁一即多故亦一亦非一。四一即多故。非一非不一。多即一准之。第二由一不即多故名一。二由一不即多故非一。叁一不即多故亦一亦不一。四一即多故非一非不一。多不即一准之。第叁由一不即多故名一。二由一即多故非一。叁由亦即亦不即故。亦一亦不一。四由非即非不即故。非一非不一。多即一准之。第四由一即多故名一。二由一不多故非一。叁由俱故。俱四由不俱故。不俱多一亦准之。是故此上順有十六句。逆亦十六。總叁十二句也。二約相在不在。亦叁十二句。叁約空不空亦叁十二句。是故合有九十六句。又若叁重相融有叁重四句。一或唯空不空。或唯即不即。或俱或不俱。二或唯在不在。或唯空不空。或唯不俱等。叁或唯即不即。或唯在不在等四句准之。是故叁四爲十二句。帖前九十六。總爲一百八句法門也。
染淨緣起門第二。
問衆生雜染及叁寶清淨。爲俱是妄爲亦非妄。答此二各有四句。謂衆生是妄。以橫計有故。衆生非妄成法器故。此二約用。衆生是妄由上二句故。衆生非妄以妄即空故。真如性滿故。叁寶是妄妄情取有故。經雲。衆生強分別作佛度衆生。經雲。若解真實者。無佛無菩提等。二叁寶非妄以能治妄故。經雲。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故。叁叁寶是妄。由治妄故立也。無妄即無真故。論雲。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也。四叁寶非妄由全體是真故。恒一相故。經雲。叁寶同一味故也。
揀理異情門第叁。
問真空與斷空何別。答略有四別。一約境。謂真空不異色等名法理空也。斷空在色等外。及滅色方爲空。名爲斷滅空也。二約心。謂真空聖智所得。比證等不同也。斷空情謂所得世人所知也。叁約德用。謂觀達真空必伏滅煩惱。令成王行入位得果。若緣念斷空成斷滅見。增長邪趣入外道位。顛墜惡趣。經雲。甯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論雲。若複見于空諸佛所不化等。又真空即色故。不可斷空取。是故真空不思議也。斷空不爾。反上知之。四約對辨異者。問色等既即是真空。斷空何獨不真耶。答若斷空亦即空而實無差別。但爲濫取空名。是故揀之耳。略作四句。一色與斷空不相即。以俱是所執故。如見人畜等。二斷空即空與色即空。二空不別。以無二相故。叁色真空與斷空不相即。以情理異故。又斷空空與色不相即。亦情理別故。四即空之色與即真之斷得相。即以從诠說理故。就法融通故。如此二門具斯四句。余一切法相望皆亦如是准思。故經雲。諸法即貪者。以即空之諸法。還即彼即空之貪耳。問如貪法既即空。嗔等亦即空。未知嗔等空爲即是貪空。爲猶在貪外。答全是內而外宛然。全是外而內亦爾。以圓融故。無限分故。無障礙故。問爲如堂內空與房內空。此二空無分限故。一味同故雲堂空即房空。而實堂內空不是房中攝。爲如此不。答不也。此是世法非可同彼。若如彼言。房空不移而全在堂內。堂中亦爾。非是彼此相通故說無二。但以彼空元來是此空故名無二也。既非世法難申說也。會意思之。或客可見耳。
藥病對治門第四。
問對病興治分齊有幾。修行之要故請示之。答病有二種。一粗謂巧僞修行。二細謂執見不破。前中亦二。一內實破戒而外現威儀等。二假全不破爲他知故求名利故。狡滑故伺狎故。不直故護短故。第二細中亦二。一雖具直心而執我修行。二雖不執有人而計有法。實見不破故。對治之藥亦有二種。一粗亦二。謂于諸過非而不覆藏。深愧忏悔。二于所修行不雜巧僞。皆質直柔軟。作下下意不顯己德。第二細中亦二。一諸修行時知無我人。不計疲苦。二觀察諸法等不二。一相無相入理究竟。二通說者。但深觀諸法平等之時。于上諸病無不治盡。此是大乘修行法門。依佛藏經義說。
理事分無門第五。
問如此理…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