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五▪P3

  ..續本文上一頁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此之謂也。以同體智力。起勝方便攝化有情故。雲有大智用乃至名一切種智也○第二問答中。先問後答。問中。先陳疑。後雲何下設難。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答中有法喻合。以法身普遍衆生心中。但有厭求機感即顯粗細之用。非由功用也。上文中已顯此義也。鏡有垢者。明無感佛之機。非謂煩惱現行。以善星等煩惱心中得見佛故。言法身不現者。法身能現報化之用。今據本而言。故雲法身不現。如攝論中十二甚深皆是法身之德。顯現甚深。彼中言。由失尊不現。如月于破器。釋曰。諸佛于世間不顯現。而世間諸佛身常住。雲何不顯現。譬于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于破器實有月不得顯現。如是諸衆生無奢摩他軟滑相續。但有過失相續。于彼實有諸佛亦不顯現。水譬奢摩他軟滑性故。此中依定得見佛。見佛者。是過去修習念佛叁昧。乃于此世得見佛身。非謂今世要依定心方能見佛。以散心中亦見佛故。彼攝論中約過去定習爲因。非約現世。此論中約根熟爲因。非約惑無。有此左右也。解釋分竟。

  ○第四修行信心分何故來。以上來明其大乘。今爲正明起信故來也。于中有叁。初就人標意。二約法廣辨。叁顯防退方便。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 初中言依未入正定聚人修行信心者。不定聚人有二。一者修信滿足。爲說發趣道相令入正定。是前勝人也。二者修信未滿。是前劣人。即是此文所爲。以四信五行令其修行。使信成滿。信成滿已還依發趣入正定也○第二廣辨中有二。先興二問。後還兩答。

  何等信心雲何修行 答中先明信心。謂標數。列釋。釋中四不壞信。

  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初言信根本者。真如之法諸佛所師。衆行之源。故雲根本。非直懸起信心。亦乃樂念觀察。故雲樂念等也○次約叁寶勝境以起信心。叁寶中各有二。初標所信之勝德。次即起勝因以願求。文處可見。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叁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答修行中有叁。初舉數標意。次問數列名。叁依問別解。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 初中言能成此信者。有信無行。則信不堅。不堅之信遇緣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之心。令不退也。

  雲何爲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叁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第二列名中。以止觀合修雙運不二故。唯有五也○第叁別解中二。初四行略明。後一行廣說。四中二。初顯四行相。後別就進門明除障方便。初中四門即四分。

  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悭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爲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施內有叁施。謂初財。次無畏。後法。文處可見。

  雲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嗔恚邪見若出家者爲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愦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 戒門中亦叁。初攝律儀戒。次若出家者下攝善法戒。于中乃至小罪下明護戒心。叁當護譏嫌下明攝衆生戒。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忍中二。初他不饒益忍。二亦當忍于下。明于違順境喜怒不動其心。安受忍也。利謂財榮潤己。衰謂損耗侵陵。毀謂越過凶毀。譽謂越德而歎。稱謂依實德贊。譏謂依實過論。苦謂逼迫侵形。樂謂心神適悅。

  雲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進中亦叁。初勤勇精進。二立志下明難壞精進。叁當念下明無足精進。以念己長淪虛受大苦。以自勤勵修善無厭。是故下總結勸修○第二除障方便中有二。先障後治。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障礙 障中二。先明內有業障爲因。後明外感魔邪惱等。是報障也。

  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當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治中六時禮拜等。總明除障方便。如人負債。依附于王。則于債主無如之何。如是行人禮拜諸佛。諸佛所護。能脫諸障。忏悔下別除四障。一諸惡業障。忏悔除滅。二謗正法障。勸請除滅。叁嫉妒他勝障隨喜對治。四樂叁有障回向對治。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廢諸行。不趣菩提。故修是四行以對治之。又初一治業障。以止持故。後叁長善根。以作持故○止觀中有二。先寄問。次釋相。釋相中亦二初略明。後廣說。略中叁。先止。次觀。後雙順。

  雲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言止一切境界相者。先由分別作諸外塵。今以覺慧唯識道理破外塵相。塵相既止。無所分別。故雲止。此是方便也。順奢摩他等者。正顯止也。奢摩他此翻雲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故也。毗婆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前時方正名止觀故。今但言隨順耳。

  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言分別生滅相者。依生滅門觀察法相故言分別。如瑜伽論菩薩地雲。此中菩薩即于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若于諸法勝義理趣。及諸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慧當知名觀。是知依真如門止諸境相無所分別。即成根本無分別智。依生滅門分別說相。觀諸理趣。即成後得智。然二門唯一心故。是故雙運方得名爲正止觀也○雲何下釋此雙順義。

  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漸漸修習等。顯能隨之方便。雙現前者。明所隨之止觀。隨相而論。止名定。觀名慧。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慧亦如是。如梁攝論雲。十波羅蜜通有二體。一不散亂爲體。謂止定。二不顛倒爲體。謂觀慧也○第二廣說中有叁。先止。次觀。後還雙運。止中有五。一修止方法。二顯止勝能。叁辨其魔事。四簡僞異真。五示益勸修。前中有二。初明勝人能入。後顯障者不能。前中亦二。初托靜息心修止方便。二久習淳熟下明止成得定除障不退。前中二。初約外緣。後內安心。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 前中言住靜處者。是修止緣等也。具言之有五緣。一者閑居靜處。謂住山林及諸閑靜等處。若住聚落。必有諠動也。二者持戒清淨。謂離業障。若不淨者必須忏悔。叁者衣食具足四者得善知識。五者息諸緣務。今略舉初故雲靜處。言端坐者調其身。正意者調其心。調身者。先安坐靜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或全跏或半跏。若全跏者。先以右腳置左髀上。牽來近身。令腳指與髀齊。次解緩衣帶使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以左手置右掌上。累手相對頓置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挺動其身。開諸支節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亦勿令手足差異。正身端直令脊骨相對。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以舌約上齶。次閉眼不令全合。廣如天臺顗禅師二卷止觀中說也。今略總說故言端坐也。調心者。末世行人。正願者少。邪求者多。謂現寂靜儀。苟求名利。心既不正得定無由。離此邪求故雲正意。意欲令其觀心與理相應。自度度他。至無上道。名正意也。上來總顯修止之儀○自下內自安心。明修止次第。于中有二。初約坐修止。後約余威儀修止。前中二。先離倒境。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言不依氣息者。數息觀境。言形色者。骨瑣等青黃赤白四相也。空地水等五相。皆是事定所緣境界。見聞覺知是識一切處。通前爲十一切處。亦可見聞等是舉散心時所取六塵。于此等諸塵推求了達。知唯自心。不複緣托。故言不依。次除依前倒境所生妄想之心亦遣也。故雲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所遣既無。能遣不立。泯然寂靜。方名止也。故雲亦遣除想。何故乃令能除所除一切心想並不存者。釋雲。以一切法本來無想。今欲順于法性故須爾也。念念不生滅等者。轉釋成法性無相所以也。良以想無自性。窮之即空。故無生滅自體可得。此乃即生無生。即滅無滅故也。如陽炎水本自幹耳。

  亦常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言亦不得隨心乃至以心除心者。若心外有實境。心緣此境時。抑令不緣不可得。故後以心除之。今既心外無塵。即所取無相。所取無相故。能取自然不得生。何動後心方便除也。心若馳散攝住正念者。初習多馳故攝令住正。何者正念而言令住。所謂唯心無外境也。妄境既無。唯心亦寂。故雲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也。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若從坐起乃至隨順觀察者。非直坐時常修此止。余威儀中一切時處常思方便。順于法性不動道理○第二止成得定相中叁句。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初止成。二以心住下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叁深伏煩惱下明伏惑入位。即信滿入住。略辨定益也。上來明能入。下顯不能。

  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不能中六種障故不能也。一疑惑者。于理猶豫故。二不信者。是闡提故。叁誹謗者。是外道故。四重罪業障者。謂五逆四…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