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P5

  ..續本文上一頁。叁結。

  故名無明 明即令人解脫。故知令人輪轉即名無明。二顯本空。文叁。初標定。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言無體者。但是假名。內外求之了不可得。推其本際元是妙明。故論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又雲。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了斯無體諸行不生。不生故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知十一支法皆有所因。唯此無明橫從空起。今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也。次喻釋。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前說種種過患皆歸無明。今又雲無體。道理難見言語路絕。故約喻釋。謂睡時夢物且見是有。故前種種說其行相。寤欲求之終不可得。故此顯示雲無體也。問求不得者何處滅去。故次答雲。

  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 征意雲。若無滅處即應還在。以何義故。言空無也。

  無生處故 意雲。見幻華時若實是有。今不見時即說滅處。見時本無生處。不見何尋滅處。問前雲實華生處。此複何通。答約前妄執之時而言有也。悟了始知有時元無。以法合之昭然可見。故楞嚴經雲。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此正是無生之理。若決定忍可于心。名無生忍。華嚴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後斷疑疑雲。前說生死。由于無明。無明既無。何有生死。故釋雲。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 無明及與生死本末一切俱無。衆生于此無中迷情橫見生死。前就橫見故說有。此就實論故說無。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指前文也。由是橫見之故。故前文說名生死。第叁釋成因地。上來所說妄空真有者。有佛無佛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達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釋成正答所問。文中叁。初依真悟妄頓出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牒前所標。即依真也。

  知是空華 悟妄也。下皆頓出生死。

  即無輪轉 無生死之法也。既知萬法如空華。豈更見有輪轉。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言點凡成聖。亦釋因不異果。如斯因地方謂真修。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無生死之人也。謂若計有我是免輪回之者。即是未免我執。我我所忘方爲解脫。即是照五蘊空。度一切厄。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不計身身同虛空。不計心心同法界。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非由我作觀行方得身心空無。本性空寂元來無故。故金剛叁昧經雲。若化衆生無生于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次展轉拂迹釋成正因。拂有四重。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一拂覺妄之智。謂能覺身心性本無者。亦如太虛都無所有。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二又泯其拂心。知能覺無者。即同空華體即無也。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叁遮其斷滅。但不起念分別空有。不是無心。

  有無俱遣 四總結離過。

  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釋成因也。有無既不當情。斯即心言路絕。清淨覺體從此顯彰。但不背之合塵。即名隨順。亦非別有能順。故羅什雲。無心于合合者合焉。隨順淨覺。故言淨覺隨順。如是執盡病除。然後興心運行。則聚沙畫地合掌低頭皆成佛道。如斯修習可謂正因。後征拂所由。釋歸圓實。

  何以故 身心幻妄可說全空。知覺稱理因何又拂。有無俱絕約何修行。次釋意雲。相因對待皆是從緣。從緣之法豈實有體。生心動念即乖本性。失正念故。圓實性體俱無如是等故。

  虛空性故 一切法空不生滅也。謂如上相因諸相。猶若虛空。本自不生今無可滅。非謂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經雲一切法空無毫末相等。

  常不動故 一切法寂不來去也。非已去非未來非現起故。故法句雲。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法華亦雲。常自寂滅相。

  如來藏中 上二句明諸法。此下皆是顯一心也。論指一心雲如來藏故。楞伽亦雲。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經下雲。圓覺妙心涅槃即名佛性。今此一句總標。次二句空藏。後叁句不空藏。通雲如來藏者。由叁義故。一隱覆義。謂覆藏如來故雲藏也。故理趣般若經雲。一切衆生皆如來藏勝鬘雲。生死二法名如來藏。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經藏雲。一切衆生貪嗔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乃至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便以九喻喻之。一萎華佛身。二岩蜂淳密。叁糠糩粳米。四墮穢真金。五貧家寶藏。六庵羅內實。七弊物金像。八貧女輪王。九焦模鑄像。二含攝義。謂如來法身含攝身相國土神通大用無量功德故。又亦含攝一切衆生。皆在如來藏內故。叁出生義。謂此法身既含衆德。了達證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論雲。地智能生無漏因果。亦能生起人天道行。此叁義者。初約迷時。後約悟時。中間克體然約真妄和合。總有二種行相。謂此經下雲。如來藏自性差別。論雲。真如生滅。然真妄各有二義。真謂不變隨緣。妄謂體空成事。真中不變妄中體空。即真如自性也。真中隨緣妄中成事。即生滅差別也。初真如性中。複有二相。勝鬘雲。有二種如來藏空智。所謂空如來藏脫離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不思議佛法。論中亦說如實空如實不空。義全同此。後生滅中亦有二相。謂漏無漏。無漏複二。有爲無爲。有漏亦二。謂善不善。此等行相皆有業用。初真性者。有其二業。一能持自體恒沙功德。從本已來不失不壞。二能禦客塵恒沙煩惱。無始時來不染不汙。後生滅亦有二業。一能起惑治業。曠劫長受六趣生死。故楞伽雲。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滅。二能知真達妄發心修行證叁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論等。由是二業故。寶性論引經偈雲。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法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長行引勝鬘釋雲。性者。如來藏。依止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諸道者。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證涅槃者。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既諸佛因果始終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須信解。離此別信信則墮邪。故密嚴經诃爲惡慧。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據此則了之方知正道。故勝鬘雲。若于無量煩惱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纏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華嚴初會普賢即入如來藏身叁昧。意在此也。然雖此心凡聖等有。但果顯易信因隱難明。故淺識之。流輕因重果。願諸道者深信自心。

  無起滅故 釋上所知生死等。

  無知見故 釋上彼知覺者等。此上二句釋空藏矣。謂見生死起者。即雲執情。見生死滅者。即雲知覺。今以如來藏中既無可起可滅。何有能執能知。又迷時生死非起淨心非滅。故無迷也。悟時淨心非起生死非滅。故無悟也。無悟故無知見矣。此乃非唯不可識識。抑亦不可智知。識智俱如。方爲自體真實識知。大智慧光明遍照。爲下叁句不空藏矣。

  如法界性 法界性與如來藏體同義別。別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數中名如來藏。在非情數中名法界性。如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二者謂法界則情器交徹心境不分。如來藏則但語諸佛衆生清淨本源心體。如雲能造善惡能起厭求。就法界言。即無斯義。據此則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則普駭之義易信。克則周遍之理難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攝其二義之別。歸于一體之同。方顯覺妄因依。誠非究竟圓實。

  究竟 豎窮叁際始終常然。

  圓 遍周虛空。

  滿 衆德具足。

  遍十方故 無邊際故。良由如來藏性本自如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叁重泯絕冥合覺心。將此爲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第四結牒問辭。

  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但結前文更無別義。此下偈諷文二。一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然偈有二種。一伽陀。此雲諷頌。謂孤起偈。今非此也二祇夜。此雲應頌。頌長行也。或爲鈍根重說或爲後來之徒。或爲增明前說故。今此經偈皆祇夜也。然凡言長行偈諷相望。有五對之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今經問目皆長有偈無。答皆長廣偈略。余隨相當對文當指。二正陳。然此段中五偈。但重諷長行。更無別義。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經文增減故科段名亦小殊。四者。一諷了悟本覺。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義不異前。二諷推破無明。

   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上二段皆長離偈合。叁諷拂迹成因。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上二句長先偈後。

   成道亦無得  長無偈有

   本性圓滿故  四諷結牒問曰

   菩薩于此中  能發菩提心  長隱偈顯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