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故佛說:“應知我所說法如筏喻”。因此,“莫把手段當目的”。然而又更須知:“佛所說的法,不是爲你一人而說”,因此,即使你很幸運,沒得此病,不需要這帖法藥,也不可輕謗此法門,因爲佛說法,不只是爲你一人而說,不只是爲度你一人;而是爲度無量衆生而說此法門。因此,更進一步說,你若真是發大心人,發無上心人,你即應發願“誓學一切法門,等心修學無量法藥,誓濟無量衆生”。至于于“般若空慧”,你應不作““空”是有、還是無?”之分別解。乃至于如來一切智慧法門,亦皆如是。離諸分別愛憎,等心修學。此即是《楞伽經》偈所言:“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亦是密契《金剛經》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最後,問;“應如何習“空”?”
答;“你若不貪任何一法,空與不空有何幹系?有何妨礙?“空與不空都好,””——須知,此“空”理就專爲度你的“心中貪”而建立;汝心不貪,空有無礙;汝心若貪,空亦礙、有亦礙——學有執有、學空計空、乃至成就偏空、頑空、惡取空、斷滅空,且以此等邪見,而貢高我慢、劣慢、邪慢,目空一切——即一切成礙。是故須知:“法是爲了心,不是心爲法”。學者須勤求一切法,以法照心,如是即是“心地法門”;修習般若空理亦複如是:所謂“行深般若,照見五蘊”,即是此法門之深義也。
其次,爲何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旨爲何?簡言之,這並非莊子式的“重言”(重複repetition)或強調,而是在體悟的層次不同,及顯示“色空一如”的境界。詳言之,即:
“色不異空”——破行者之色貪,以起空智,度欲界及色界系之一切苦厄。
“空不異色”——色貪既破,再起不空智,破空貪,度無色界系之一切苦厄,及度世出世一切空執,起一切因緣如幻不空妙法,度脫九法界有情之無始苦厄,入本不生滅之大覺一實境界。
“色即是空”——前二句之“不異”(not disparate from),表色空二者是“同質型”(Homogeneity),是消極的層次,以其用否定詞“不”字來表示。此句用“即是”這肯定詞,來進一步地表示積極的層次:亦即色空二者,不但性質相同(同質),而且是“同體”、“同一”(identical),亦即是同一物、同一體(one and the same),完全無別,即如數學中之“等號”。前面已說“色空同質”(色不異空),更進一步說“色空同體”,且非“一體兩面”,而是“即色即空”,令舍一切分別,當下觀入“即色而空”,不複思議而斷除色空之微細分別,離于法執,悟入“不空而空”,大乘不思議“空如來藏”的無上大涅槃境界。有別于二乘之有余依涅槃。
“空即是色”——複令不厭生死、不住涅槃寂靜、不落偏空、頑空,而開覺“即空是色”、更進一步頓悟“空而不空”之極理,契入大乘最深密無上之“不空如來藏”,即證叁世一切如來無上菩提。
綜上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句是叁乘共法,用以斷除叁界色貪,乃至五蘊貪,度脫我苦、生苦,悟入叁乘共涅槃解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是大乘不共法,以斷除最深微細無明法執,悟入大乘“空不空如來藏”,證得叁世如來無上涅槃菩提道。
由上可知,法非單向,亦非絕對、敵對、不相容:如色與空非絕對、敵對、不相容:而是互相融攝:“色中有空,空中有色”;乃至,以佛智眼觀之,色空乃不可分,實爲一體。
又,習般若者,不要口但說空,而身語意照樣行惡,作殺盜淫妄、飲酒、食肉,如同外道人:若貪嗔癡慢惡見不斷,不論如何談“空”,亦落于“有”的境界,與空智不相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若修行戒定智慧,不貪、不嗔、不癡、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邪見、不兩舌、不惡口等,即與空智相應,速得“人空智”與“法空智”(即“人無我”與“法無我”)。故“空”與“有”是認知與行爲的境界問題,非但在口說。
最後,如何修證契入空智?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能略爲提示:
一、理上觀——深入觀察、思惟一切法之“如空自性”。所謂:“行深般若”。故知一切法不可執、不可取、不可得。
二、事上修——必須實修:“于一切法不愛不憎”;以了知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取,不可得;如是覺悟已,是故自離無始以來依于自心無明所生之一切貪愛、攀緣、執取、迷戀、執著,而起修“不愛不憎”,以不愛不憎故情亡,以情亡故即是“將自己抽離”(detach,disinterest);以將自己從現前情境中抽離、從一切法中抽離,故如《法華經·從地湧出口品》中所說:“有菩薩從地湧出,于虛空中住”,此經文中所謂“地”者,衆生自本源心地也。以此本源心地,本具佛性、菩薩性,故有“菩薩從地湧出”。“湧出”者,理事成就,因緣具足,水到渠成,自然而現也。“于虛空中住”者,“虛空”,即是離于空有,不著兩邊,不著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不住一切境之大智也。而此“住”者,即契入、契合、不動也。此即是言:菩提薩埵由久修不愛不憎,速得契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無上空慧,起世出世之大用。又,以修不愛不憎故,度衆之時,于諸世間無常之事,無有恐懼。凡人皆有恐懼感,或多或少而已;若修菩薩“不愛不憎”悲智雙運深法,即得速入“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空慧。此即空慧之理事實修法門,以此深自修習,故得以“照見五蘊”無自性空,速度九界一切苦厄。易而言之:“空慧”是可以“作”的,如何作?即修不愛不憎:賢聖以不愛不憎,故見一切法空,度脫自他;愚夫以又愛又憎,故一切法雖本空,亦成“不空”,自纏纏他!此其大要。是爲跋。
以上簡釋般若“空”義了。
釋成觀跋于臺北·大毘盧寺
二○○叁、七、四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 附錄 般若心經梵漢對照本 初版叁刷跋文——“空義再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