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 對治愚癡的因緣觀

  

對治愚癡的因緣觀

  

  雖然《小止觀》並沒有提到因緣觀,但在五停心觀中,對治愚癡、啓發智能,要修因緣觀,故在此也一並介紹。因緣觀,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因緣分散而消滅,一切都決定于因緣,也就是一切脫不了叁世因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作愚癡的事情。比如:因緣際遇的好壞,也是一種因緣。世間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成,若迷于因緣,則隨著業力流轉于六道之間;能覺察因緣,就能放下執著,解脫煩惱纏縛;善用因緣,利人利己,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

  

  對治愚癡的因緣觀,主要是以佛陀開示的十二因緣作爲觀法的內容。十二因緣,是把人生輪回的原因舉出來,指出每個原因都是由緣而生,而且前後都互爲因果關系,十二因緣爲:

  

  無明:即愚癡,是與生俱來的盲目沖動,其特質一種自我的執著。

  行:由無明而引生的全部行爲,即業。

  識:由無明所引起的業的累積,決定下期生命的基本形態,也就是下一生投胎的「識」。

  名色:名乃精神,指受、想、行、識;色乃物質,指地、水、火、風之四大。名色,也就是吾人生命身心。

  六入:簡稱六入或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觸:六根接觸六境的情形。

  受:由觸而産生的主觀感受。

  愛:由主觀感受而生起的貪戀心理。

  取:由貪戀心産生具體的行爲。

  有:由業而引致的結果,亦可理解爲業的存在。

  生:由前生的業力牽引,後期的生命形成,由此再回到「識」的階段。

  老死:老、病、死、憂、悲、苦、惱。

  

  從無明到老死的十二因緣,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其中,「無明、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報;「愛、取、有」是現在接觸外境所産生的行爲現象;由此種下「生、老死」的未來果報。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串連在一起。

  

  傳統的因緣觀,是觀生死流轉的叁世十二因緣的過程,觀成即知生死虛妄,即知虛妄,便能及時從生死流轉而轉變成生死還滅,從生死獲得解脫。{31} 2004.05.13

  

  學習因緣觀的人,可從十二因緣逐一觀察,從中認知有情衆生造業的因果關系。

  一、今生因緣果報的觀法:觀想今生的因緣果報,就如俗話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了解我們過去到底種什麼因?只要看今生受到一切善、惡、好壞際遇,乃至高、矮、胖、瘦、聰明才智的差別,就可以知曉了。故想知道今生因緣果報,必須從「受推至無明」。

  

  吾人之所以有苦、樂、舍等「感受」,是由于「接觸」外在的六塵境。會有六根接觸外境,是因爲我們有身心的生命,即是「名色」的結合」。會有「名色」,乃因我們有「神識」故。爲什麼我們有今生的投胎識?是過去造作善惡業的原故。而善惡的行爲造作原因,就是由于有「無明」煩惱的帶動。即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此處的「緣」,是指關系、原因、要素的意思。彼此之間,皆互爲因果。

  

  假使沒有「無明」,就不會有善惡「行爲」;沒有「行爲」造作,也就不會有投胎的「識」;沒有投胎的神識,也就沒有今生的名色、六入、觸、受;當然就更不會有現境一切好壞的苦樂感受。所以歸結問題點,是「無始以來的無明」。

  

  「無明」是無始以來的煩惱根本。若知無明是由夢想顛倒而有,本無實體,由此悟入空無自性的實相,無我的智能就能現前,而消除無明。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若能觀想清楚,既能明確知道,我們生從何來了。

  

  二、此生因緣造作的觀法:佛陀曾言:「一切有情衆生,都含有同一真性,但爲妄想客塵所覆,不能顯了;……若能舍妄歸真,無自無他,得失隨緣,必能與道相符應。」故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成佛,都在人間成就的,所以今生乃是修道最重要的生死關鍵。修觀的人,前階段觀成後,接著觀吾人的這一生。所謂「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32} 2004.05.14

  

  此生的一切因緣,包含第一階段的前世因果(無明至受)。我們已知生從何來,現在應著重在「愛、取、有」叁支的觀想。吾人由于有了今生的果報體,對外産生的感「受」,便對欣喜的人事物産生「愛」著,有了愛著,便有追求的爭「取」了。有了取(及舍)的行爲,便有了未來的果報之因,名之爲「有」。于是生死流轉,受苦受難。

  

  若希望未來不再有生及老死的果報,最好現在生中不要有「取舍」的執著;若要無取無舍,先當對于所受的一切,不起受著,即是不要執著苦樂諸受。如何才能不執著現境的苦樂受?佛陀告訴我們:如實的體會、如實的放下。不管苦受、樂受,都離不開「無常、苦、空」的特性,若能如實觀想,就會對境無所執了。了解今生的果報及未來造作的善惡因緣,就會明確知道,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了。

  

  叁、叁世因緣觀的觀法:熟悉觀法的人,當教觀想,叁世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久習因緣觀者,則能了解叁世十二支因緣中叁世段落的生死流轉及生死還滅。

  

  若對叁世十二因緣的過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都了然于心,作此因緣觀時,並不困難,但常人較無法專注連續的次第觀想。所以在修習因緣觀時,若念頭別緣他境時,隨時要回到因緣觀法上繼續專注。

  

  另外,有「一念十二因緣觀」的觀法,重于念頭上的生滅。一念的無明,引發了念念相續的識,更由于念念不忘的心,而産生心識上的六入、觸、受、愛取、有等煩惱,由此煩惱念,再引生下一個煩惱念頭。

  

  因緣觀是觀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的觀法,對于認爲諸法是斷滅或常住的錯誤知見,以觀叁世十二因緣來對治。對于認爲一切現象是實有的,或實無之錯誤知見,以今生果報的因緣觀治之。對于執著四大五蘊爲實有的人,以觀今生的因緣觀來對治。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藥無貴賤,對症者良。」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爲了醫治衆生的病,指引我們走向成佛之路。因此不論那一種觀法,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法門,而能心無旁骛的一門深入,日積月累,必有所成。{33}

  

2004.05.1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