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 修持止觀的方法

  

修持止觀的方法

  

  在佛法的實踐上,止與觀是最核心的兩大項目,其內涵等同于定與慧。所以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以名色作爲修止觀的對象,斷除無明及對叁有的貪愛而證得解脫。智顗大師提倡修學止觀,其用意也是如此。《小止觀》正修行部分,所列方法有:坐中修止觀與曆緣對境修止觀。

  

  一、 坐中修止觀:

  平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都可以用止觀來調伏身心;如走路中舉止安詳,心不放逸;住(停止)中可以正念思惟,如法安住;坐中形體端正,絕諸外緣,內觀實相;臥中則作吉祥臥,正念相續,心不昏沈散亂;如是修行,易成道業。但其中,臥多容易昏沈,住中容易疲勞,行中氣多浮躁,故以靜坐比較容易收攝妄念爲勝。所以,坐中修止觀有五種用意: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初修止觀的人坐禅時,粗亂心重,應修止或修觀來對治。這粗心包含煩惱妄想,故在此以叁止、五停心觀來對治。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坐禅時心靜下來,就容易落入昏沈、或輕躁不安、或心暗塞無法起念,這時用止治浮病、用觀治沈病來對治,以助定心的調適。

  (叁)隨便宜修止觀:上座後的心境,常因時節而不同,可以隨著自己當下的心境,選擇修止或修觀,來調適身心。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細心,指我們的微細意識。調伏我們粗亂的心,就能入禅定中。定中心較細,會有法樂生起,此時容易執取,故須用止觀來對治貪念。

  (五)均齊定慧修止觀:坐禅時因修止或修觀而入禅定,雖入定而無觀慧,會成爲癡定,不能斷除煩惱;或修觀,智能分明,惟定心微少,心易散亂。只有定慧等持,方成道業。

  

  二、 曆緣對境修止觀:

  指修止觀的人,非在靜坐中才要調伏身心,一切時中,不論行住坐臥、作事、講話,或是六根對六塵境,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對觸、意對法,均需應用止觀,對境煉心,巧把塵緣作佛事,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清淨,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們打坐時,善用止觀調心,不依身、不著心、不依叁界,就可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19}

  

2004.04.2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