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 什麼是止?什麼是觀?

  

什麼是止?什麼是觀?

  

    所謂「止」是使心專注一處,也稱「專注力」;就是將心念專注于一個定點上,只要意志堅定,必有達成的一天。如:修四念處、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但必須注意的是,所專注的物件必須與貪瞋癡無關。譬如:你可以專心于自己渴求又得不到的東西,也可以專心地去恨一個人,但那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且專注力還有一個限製,高深的專注力(亦即禅定),必須透過特殊的情境(如:禅堂或寂靜處),才有辦法達成。

  

  所謂「觀」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可說是「觀照力」。修止觀,就是要培養這種觀照力。觀照力,它有幾個特色:

  

  一、像鏡子反射:觀照力只觀察當下發生的事,而且如實的觀察,不含主觀的成份。

  

  二、無價值判斷:觀照力不含任何譴責、批判、或決定的作用,只是觀察而已。觀照力的訓練,讓我們去除自傲或羞愧的感覺,讓我們真實的面對自己。所以,好壞的經驗,都是我們觀察的物件。

  

  叁、中立的態度:觀照力使我們能用平等心來觀察所有經驗、思想和情緒;並不戀棧好的心情,或逃避、壓抑壞的心情。

  

  四、非概念化:觀照並非思考,所以不用任何概念、思想、意見、或記憶,純粹只是注意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仿佛初次經驗一般。

  

  五、此時此地:觀照力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因爲它只觀照眼前所發生的事情。

  

  六、摒除自我:觀照時,並沒有我、與「屬于我的」這樣的概念。

  

  七、觀察無常:觀照力可以覺察每個現象的「生、住、異、滅」過程,不管它是生理的、思想的、或情緒的。

  

  八、觀照內心的世界:觀照力是觀察內心的種種體驗、思考模式、情緒變化和認知過程。

  

  九、觀衆兼演員:禅坐中,禅者本身同時是觀衆兼演員。如果你正在「觀照」你的情緒或生理感覺,你同時對那種情緒或感覺「身曆其境」。

  

  不管任何修持,基本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淨化身心,去除貪、瞋、癡而自在解脫。但修持的過程,用專注力來去除雜念;以觀照力來觀察,日常的生活中,行住坐臥、食衣住行,或人際的往來。支持人間佛教的菩薩行持,時時有敏銳的觀照力,來安住身心,應是必要的。

  {2} 2004.04.0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