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血統和宗教信仰,並且一直綿延迄今。往後,猶太人的統治者,便是巴比侖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了。所謂先知時代,就是指的猶太人失去了自己的主權而受製于外國帝王勢力之下的時代,未必一定要等到兩個分裂的小國全部傾覆之後。在這期間的先知很多,比如以賽亞、傑裏邁亞、但以理、以西結、彌迦等都是。
到了這時候的猶太先知們明白了:耶和華並沒有把他們國家的榮耀保住。可是,忠實于耶和華的先知們,認爲這是耶和華給他們的懲罰,不久的將來,在他們這支優秀的民族之中,就要由神的出現而來拯救他們,而來統治世界了,比如〈以賽亞書〉第四十章第叁至四節,以及〈彌迦書〉第五章第二節,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寫出來的。世界性的救主耶和華,也就如此地出現在他們的想望中了。
猶太人在失去了國家主權及其領土的完整之際,還要以爲他們自己是世界最了不起的民族,還要以爲他們那個偉大的神,必將征服全世界的人類,這實在就是那些猶太先知,表示了要對全人類報仇的願望。現在的基督教會,把〈以賽亞書〉說成上帝將要爲全人類的幸福而建設一個理想的世界;其實,你只要研究一下,那便完全不同,因爲〈以賽亞書〉第四十章第叁至四節,是說明要把整個的世界削平填滿,以做成耶和華的道路,它這削平填滿,用字上是具象的物質世界,實則卻是表征著要削平阻礙耶和華之道的異己者或外國人,是表征著要填滿耶和華權威至無限無際,以顯現他的「榮耀」之無敵不摧無遠弗屆,所以「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看見什麼?是看見耶和華的權威來對付一切阻礙他榮耀的一切「有血氣的」。我這樣解釋,絕對是正確的,請看〈彌迦書〉第五章第二節,說是「牧養我以色列民」的「君王」要從伯利恒出來,這個君王雖征服世界,但卻僅是牧養以色列(猶太)的民。你說他是何等的「偉大」!
到了耶稣的出現,猶太人真的以爲他是來統治世界的以色列人的王了。可是,這個沒有誰給他塗膏的彌賽亞(參看下一章),在羅馬政權的統治下,怎樣也不可能成爲征服世界之君王的。因此,猶太人又來了一個自我安慰,把耶和華再升一級,說他是人類的父了。這個「父」的態度如何?留到下一章中再告訴你吧!
(五)《舊約》的結論
《舊約》,據基督教說,那是一部人類的成長史;其實,只要你不是沒有讀過一、兩本有關世界文化的曆史書,你就不會真的如此可笑地跟著他們說「是」。
事實上,除了《舊約》而外,根本找不到半點猶太這個幼稚民族的上古記錄,就連一點遺迹也沒有,你說怪不!
猶太人有幸有了這麼一部《舊約》的文獻,而值得他們誇耀;也正因爲有了一部《舊約》而使他們的祖先蒙羞!
如果我是基督徒或猶太人的話,我就甯願相信《舊約》是出于一些好事者憑空想象的臆造。因爲,在那裏面告訴了我們:猶太這個民族,竟是這般地喜歡鬥爭與屠殺,由族內的內讧與整肅,到向外的侵略與奴役,再內讧、整肅,再侵略、奴役,形成一個循環不絕的連鎖交接,直到他們的民族瓦解時爲止。至于耶和華這個神,竟是如此的殘酷不仁,他命令猶太人攻擊外邦人,指導猶太人整肅猶太人,又運用外邦人來懲罰猶太人。如此這般的鬥爭,往往是從門內殺到門外,從族內殺到族外,滅門、滅族、滅城的大屠殺!在《舊約》中,縱然是那些被耶和華祝福的人,那些被他們的後人贊美敬仰的人,卻又無一不做那些人間最壞的壞事。
因此,站在我們佛教徒的立場,也不忍心相信它是曆史的真相。
其實,今日的基督教會,也不喜歡向你介紹或討論《舊約》的問題,如果介紹,那必是經過注釋粉飾的再製品了。
如說《舊約》也有可愛之處,那麼,除了想象文學性的〈喬布書〉、格言性的〈詩篇〉及〈箴言〉、憂郁性的〈傳道書〉,以及那篇並非宗教性的戀愛詩〈雅歌〉,另有帶有人情味的短篇小說〈路得記〉,在這數篇雜書之中,可以找到倫理的及文學的若幹價值而外,其它的就很難說出《舊約》的可愛處了。那篇〈喬布書〉,也爲基督教帶來麻煩,據近人陳鼓應,于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商務印書館《出版月刊》十叁期,以〈喬布──最早的存在主義者〉爲題,說它乃是反抗耶和華的詩。
當然,假如你是虔誠的基督徒,《舊約》再不可愛,我也盼望你能把它從頭到尾地多讀幾遍;如果你順著讀下去而不是照著教會教你的抽著或選著讀,它一定能給你重大的「啓示」。
基督徒們不必懷疑本章的資料根據,我除對《舊約》的研究,尚參考了好幾種史書及哲學書,主要的曆史考證,是采用了近代的大曆史家,一位歸化美國的荷蘭人──房龍(Hendrick William Van Loon 公元一八八二─一九四四年)著的《聖經的故事》。
第四章 基督教的「偉大」在那裏
基督教,不論你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它,它總是夠偉大的,因爲,基督教相信:「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十二節)
但是,佛教徒也好,基督徒也好,真的了解基督教之「偉大」的,在比率上,均屬少數。不管相信它是背面的偉大或正面的偉大,究竟它是偉大在什麼上面呢?如果僅從浮面上看,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偉大,但那是建築藝術而不是基督教的內容;或有人說,基督的新舊兩教已擁有八億五千萬信徒,所以偉大,實則那是他們一千九百多年以來,從「努力」中所得的收獲,也不是基督教的內容。基督教是否偉大,必須要從它的曆史中去求證,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曆史的數據是公開的,所以,我有權利探索基督教曆史的事實,並且把它介紹出來。
我既诟病基督教士對于佛教的蓄意歪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想用平實通俗而力求客觀的筆觸,寫出基督教的一個輪廓如下。
第一節 耶稣的出現
(一)從《舊約》到《新約》
要介紹耶稣基督,便不能不介紹《新約全書》。
應該告訴你,「約」是什麼意思?在上一章中已經介紹了《舊約全書》,在那裏面曾說到摩西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摩西把十誡刻在兩塊石版上,從西奈山帶下來,作爲耶和華與猶太人(就是以色列人)立約的憑據;此所謂約,是指神的命令,而不是神人之間彼此同意的契約。因那石版上的文字,除了摩西之外,他人是看不懂的,也是看不得的,摩西就用櫃子把它藏了起來,這就是有名的「約櫃」(The Ark of Covenant)了。以約櫃代表耶和華,違約的猶太人固然有禍,除了受到神命的祭司,猶太人連碰到約櫃的也會立即死亡。這一神話,到了耶稣的心中,就成了「除非經由我,沒有人能到父(上帝)那裏。」後來的基督教會,便說:「教會是唯一的得救之門。」這是他們一貫的信念:神權至上,祭司階級至尊。不過今日的新教,已把這層由神話織成的面紗,揭去了一半:神權依舊至上,祭司(教士)則未必至尊了。
耶稣之前是《舊約》。耶稣出世之後,他和他的門徒,又說了一大堆的天國及耶和華的神話,因其是耶稣(他說他就是神的道成肉身)對于他的門徒的新規定(如四福音),以及門徒對于耶稣新規定的再解釋(如使徒書信),所以稱爲《新約》。
可是你千萬不要上當,以爲現在的《新約全書》,就是耶稣和他的門徒言行的原始記錄。正如房龍所說:「正如〈但以理書〉和戴維的〈詩篇〉以及《舊約》聖經中其它各書那樣,福音書也是虛構的名稱。」
在耶稣死後的第一、二世紀之間,耶稣的信徒,老是受著羅馬帝國的政治迫害,他們僅能私下傳教,他們所用的〈耶稣生平〉或〈使徒行傳〉之類的宣傳品,是從那些曾經見過或聽說過耶稣及其門徒的人──那些並無多少知識的老公公、老婆婆的口頭,搜集謄錄,謄錄又謄錄,傳抄再傳抄。越到後來,有關的傳說也就越多越複雜,直至失去了其內容的真面目的痕迹爲止。
到了公元第叁世紀,不再有人迫害基督教了,而且基督教反過來迫害異教了,所以,有些聰明的教士們,集合起來,搜集那些混亂而龐雜的記錄,經過詳細的排比審查,以不損害他們的信仰爲原則,刪削了大部分,保留了其中的小部分。
可是,留下的這小部分,仍爲基督教的內部帶來了數百年的爭論,開了一次又一次的主教會議,直到耶稣死後的七百年代,才有了爲東西方一切基督教會一致采用的《新約全書》,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那個面貌了。因此,今日的《新約》,與其說是耶稣及其門徒的,倒不如說是出自後世教會的,更切乎實際。
(二)耶稣出生
耶稣是誰?不用說,他就是那個拿撒勒或伯利恒地方的一個叫作約瑟的木匠,和他年輕而尚未婚的妻子瑪利亞,所生的一個兒子。
這個孩子的出生,那是在公元前的幾年,不能確定有幾年,大概是四年或六年,也許是五年吧?
當時的猶太王國,在名義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是羅馬的附庸國,不,它是羅馬的一個省而已。它的統治者,是由于勾結了羅馬而打垮了猶太人自己所選擇的戴維王的後裔,才登上了猶太君王的寶座,他是希律王(Herod)的父親晏特派(Antipater),因此,希律王雖然也是猶太人,卻被猶太人看作假洋鬼子;希律王雖是猶太國的王,卻是羅馬人的兒皇帝。尤其他不是戴維王的後裔,他就時刻提防有人謀奪他的王位。到了希律王晚年,迷信猜忌,疑神疑鬼,更加嚴重。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木匠和他的妻子,從鄉下因事來到伯利恒,借宿在一所馬房裏,生下了一個男孩,那個木匠,據說是戴維王的後裔。
木匠和他的妻子正在伯利恒撫養著他們那個孩子的時候,街上出現了一個波斯的商隊,打那裏經過,那些商人的駱駝,以及富麗服裝和燦爛的裹頭巾,吸引了滿街的猶太人出來觀看,木匠和他抱著嬰兒的妻子,也是觀看的人衆之一。…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