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由神性到魔性
本來,耶稣尚無意以基督自居,後來由于他的門徒西門彼得,認爲他是基督,認爲他是永生上帝的兒子。當時他還不敢明白地承認,經過考慮,他就以基督自居了(〈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十五至十七節)。
這樣一來,耶稣就開始神秘化了。「主耶稣」的名稱,也就因此而産生,耶稣的傳教工作,也就更加積極了。
一方面,藉天國的理由,教他的信徒們忍辱、節儉、誠實、施舍。天國的福音,無疑就是社會主義的建立,讓他們把自己的財産拿來與貧乏的鄰人共同享受。另一方面,積極地鼓舞他們爲天國的福音而從容赴死的犧牲精神。
但是,神秘性的耶稣一出現,他就變得不怎麼可愛了,他要大家都信他確是救世主基督,並且不許有人懷疑,所以他要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第叁章第叁十六節)又說:「你們是從下頭來的,我是從上頭來的,你們是屬這世界的,我不是屬這世界的。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二十叁至二十四節)因此,他便說出了一個末日的安排,希望大家早日信從他,否則他是不再來了(〈馬太福音〉第二十叁章第叁十九節);如果要來,那就是末日到了。末日來臨,人子到了門口,那時:「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第叁十七至四十一節)
這是說明人皆有罪,若不信耶稣是基督的人,必死在罪裏,並且有上帝的震怒加在他的身上。上帝的震怒是什麼?那就是人禍天災,末日是人禍天災的總結算。
本來,這還不會促成基督教的魔性的發作,然而,耶稣的思想是剛性的,神秘的身分感,更使他變成信仰的獨斷者,人類的罪惡感,尤其使他以爲是無上的權威者,他是如此的合于真理,人類是如此的不合于真理。所以,人類不可能借著自己的力量而成聖,除非由于神的恩寵而赦免。所以,「選民」的取舍,他有權決定,罪人的處置,他也有權決定,因爲他本人就是神的「道成肉身」。
因此,當基督教正被迫害的時期,信徒多能從容赴死,當基督教有了實權之時,基督徒們又成了迫害異端的能手。在基督教的立場來說,遭受迫害與迫害異己,無一不合乎耶稣的旨趣──受迫害是成義的機會,迫害他人是救人的美舉,同樣是爲了天國的福音!
第叁節 基督教的演變
(一)耶稣的神迹
基督教徒們,往往喜歡引述福音書的神異記載,來作爲耶稣確是救主的「見證」。
例如潔淨了患大痲瘋的人,又治愈了癱瘓的人、發高熱的人、血漏病的人、將斷氣的人、瞎子、瘋子、啞巴等;又能使海中的暴風平靜,在海面上行走;又能將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除了婦女、孩子,給四千人吃飽,以五個餅及兩條魚,給五千個男人吃飽,而且每次都還剩下了碎餅、碎魚十二籃筐;有一次參加迦拏地方婚禮,變水成爲酒。
這些神異的傳說,在基督教以爲是無上的資本。其實,如果看一遍佛教的律部及史傳部,神異之多,俯拾即是。除了佛陀的神異,佛弟子中的神異記載,也是太多太多了。中國佛教史上有一部《神僧傳》,就是專收這類神異僧人的事迹的。如果說:有了耶稣這樣的神異,證明他就是救主,那麼佛教史上的「救主」,實在太多了。
正像房龍先生所說:「在中國、在波斯、在印度、在埃及,凡是我們所到的地方,我們到處都遇見超自然的功績底記載,這些功績是遙遠國土中原始居民所共有的東西。」又說:「但我們許多人,都以爲耶稣給予世界的影響,是可驚地深刻而且難以說明。」又說:「在這點上,也許我們是全然錯誤的。」(《聖經的故事》第二十叁章)
神異的問題,從曆史家的角度上看,它是不存在的,正像房龍所說:「人們總是喜歡將超人的力量和他們自己所崇拜的人物聯系起來。」又說:「隨著時代的遷易,同一類的奇迹就不斷地添入于原來的故事中,那是極其自然的事。」(同上所引)
照這看法,耶稣的神迹乃至《舊約》的神迹之記載,與其說是確有其事的,實不如說是傳說如此的,因爲從事這些神迹記載的執筆人,無有一個是這些神迹的目擊者。
若從宗教家的角度看神異問題,則凡是在禅定上有了相當工夫的人,他們的身心之異于常人,乃是不必否定的,佛教稱此爲神通。但在佛教的宗旨上說,雖承認修定者可以得神通,卻不以神通之神奇爲聖事,因爲佛教以爲凡夫均有求得神通的機會及可能。
同時,神異的形成,也不一定均須經過禅定的修持,利用咒法術數,同樣可得奇迹。《曆代叁寶紀》卷九,即有一個例子:菩提流支叁藏法師,有一天「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誦呪,饞始數遍,泉遂湧上,平至井唇,叁藏師即以缽盂酌用。傍僧見之,並歎稱聖,法師乃卅:『斯是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言 是聖,懼惑世人,因爾雜法,悉秘不爲。』」(《大正藏》四九.八六頁中)
可見,佛教既不以神通所現的神異爲聖事,更不以咒語術數的雜法所現者爲聖事。
我們以此兩個觀點來考察基督教所傳的耶稣神迹,可謂兼而有之。一部分是由福音作者根據傳聞的渲染而來,一部分是耶稣可能有點小神通,也可能耶稣在何處學了一點術數雜法。
所以,我們不必全然否定福音書的耶稣神迹,也不以爲有了神迹的人,就是神的「道成肉身」。否則,那僅是基督徒的自我安慰的獨斷解釋而已。
(二)福音書的成書年代
耶稣是神,但他畢竟死了;耶稣的複活,也僅是神話的傳說,而不是曆史的事實。所以耶稣死後,便給他的門徒的心上,罩下了末日的恐怖,因爲耶稣曾說過:「仆人不能大于主人。」所以,耶稣一死,門徒也都准備著死,並且相信人類自己的罪,必招致上帝的震怒,末日的降臨,便是人類罪惡的總結。
因此,耶稣的門徒,誰也沒有想到,他們在耶稣死後應該爲耶稣做些什麼?因爲末日將到,替耶稣編集一些備忘錄之類的紀念物,實在沒有用處。
然而,地球在繼續轉動不已,末日的景象,並沒有立即來臨,于是,日子久了,對耶稣的懷念快要淡忘了,在門徒之中的忠實者,就擔心起來,就開始一點半點地,把他們及她們所見所聞有關耶稣的印象,做成了零零碎碎的備忘錄,並且相互傳誦。就這樣,有關耶稣的傳說,便越來越多,但仍沒有系統的條理。大概傳誦了一、兩百年,就有些人想要把這些傳聞整理選擇和編輯一下了,他們各人都依據自己的趣味和能力,用他們主耶稣的話來重述了他們主的苦痛和勝利。那就是現在被標名爲〈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的四福音了。這是從其文學上的特點考察出來,它們是第二世紀的作品,而且,〈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還是〈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的後代子孫。
這似乎是個秘密,其實是公開的。
我是根據房龍《聖經的故事》第二十章的資料寫出了這段介紹。
(叁)聖保羅
因此,要找基督教的新思想及其闡釋辯護的依據,四福音無濟于事。基督教的完成者,其實是保羅,他是真的脫盡了猶太教氣質的一個新生基督徒的典型。我們看《新約全書》第五篇的〈使徒行傳〉,一共二十八章,竟用了十六章來講述保羅的生涯和事業。可見他對基督教的重要。
在前面說過,耶稣的門徒之中,真有學問的,根本沒有一個。到了保羅,這才使耶稣的言行,找到哲學上的依附及辯解。保羅具有羅馬、猶太、希臘叁個地區的學問,他所居的便當──大數,乃是羅馬最著名的文化區域之一。當時的大數,就有一個屬于斯多噶派的著名學舍,這是公元前二九四年由希臘人齊諾所創立的學派。保羅自小學得了這派的哲學思想,皈信基督教之後,他就用斯多噶派的泛神論來補充希伯來的超神論(超宇宙的一神論),這是基督教宇宙觀的希臘哲學化。保羅又用柏拉圖的人生觀來疏解基督教的人生觀。這些在保羅書信中均已表現出來。
因此,耶稣死後,基督教接受了希臘哲學化,它的成分,分有柏拉圖派、斯多噶派、新畢達哥拉斯派、猶太腓羅等的哲學思想。凡是可資借用的,他們就盡量地移花接木。
(四)叁個學派
由于基督教的希臘哲學化,也就漸次形成了內部思想紛歧。紛歧的結果,約可分爲叁派:
1.智慧派:這一派的思想,後來被認爲是異端,所以從公元第一世紀至第五世紀以後,就不再存在了。他們否認耶和華是基督教的神,因爲《舊約》的耶和華,要希伯來(猶太)人滅絕一切迦南人,那太殘忍,所以也否認並反對《舊約》的一切道理。《新約》中凡是引用《舊約》的句子,也被全部刪去。他們主張神與人的合作,以靈與質交戰,特別采用各種方法以苦待肉體。
2.辯護派:這一派是基督教本位者,一面維護保守,一面攻擊異端。這一派的人,大都對希臘哲學受過相當的訓練。他們把智慧派視爲魔鬼的兒子,因爲他們信仰自第二世紀以來就成立了基督教的「要道」。那要道就是:信神爲創造主,是全能的父;耶稣是神的獨生子,爲人類的救主,由童女生,被釘十字架,已複活,將再來;並信聖靈永生。這「要道」,迄今仍未稍微改變其分毫,那就是他們所謂的〈信經〉。他們也相信「道」不因耶稣降世而才有,乃是自太初就有了,不過,曆代的先知只能藉真理的啓示而得「道」之少分,所以人類的理性不可靠,必須靠基督的力量,人們才能夠得救。
3.問答派:這是調和派,因爲智慧派左傾,辯護派右傾,這一派做了兩派的中間人。這派有兩位代表人物:一是革利免,一是阿利金。革利免將希臘哲學比作一株野橄榄枝,將其與《聖經》的…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