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國現代佛教的導師太虛
在太平天國之亂以後,使得已經荒廢的中國佛教,迎向新時代的人物,出有敬安、圓瑛、道階、印光等的領袖,特別是太虛,他是複興佛教的偉大導師,東奔西走,足迹所至,幾遍全國,盡瘁于僧侶教育的革新,並將中國佛教的教團,在新社會中,面目一新。
太虛(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是浙江省崇德縣人,出家于甯波的普陀山。早年受了康有爲、譚嗣同、孫逸仙、章炳麟等的新思想影響,蓄志改革佛教。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首先著了《整理僧伽製度論》,期使長久以來,處于惰性狀態,瀕臨滅亡危機的中國佛教,轉而發揮救世之大用;僧團是人天師範,其改造的要求,卻已落在時代之後,作爲僧團改造的基礎者,便得從事于適應新時代的僧教育之改善。
根據太虛的構想,計畫設立世界佛學苑,以南京的佛國寺(後爲毗盧寺)爲總園,置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于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設于重慶的缙雲寺,淨土苑置于廬山的大林寺,禅觀林則設于奉化的雪窦寺。他也真的努力于此一偉大事業的實現,故以武昌佛學院附設圖書館的各種藏經之收藏爲初步工作,藏了很多的佛書,成了中國唯一最完備的佛教圖書館。這所武昌佛學院,是在民國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由武漢叁鎮的居士們資助而設立,太虛則是它的創辦人。太虛的門弟子中,例如英方、談玄、法尊、法舫、大醒、墨禅、芝峰、寄塵、葦舫等人,也都是出身于武昌佛學院。如今,這些人才的一部分,仍留在中國大陸。
在太虛等人領導下的中國佛教,正在逐漸邁向複興之途的時候,不幸得很,竟然爆發了抗日戰爭,太虛曆年苦心的結晶,遂被炮火所毀,太虛等重要的僧人,相率避難于重慶,以及其他的後方各地,複興佛教的聖業,亦因此半途受挫。抗戰八年之後,勝利還鄉,太虛回到南京,巡錫于上海及甯波等地,但因罹病,並且聽到共軍南下的消息,故于民國叁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叁月,寂于上海的玉佛寺。他的著述,已被集爲共計六十四冊的《太虛大師全書》出版流通。在作爲太虛活動中心的《海潮音》雜志上,可以看到太虛的光輝,但卻終其一生,未能見到中國佛教的複興,乃是相當悲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