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居士佛教
如上所述,在政府依于儒教的權威,強製施行民衆教化的政策之下,使得保守性的佛教教團,無法追上近代社會的向前進展,教團內部,素質低下,呈現全面虛脫的狀態。然在近世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便是佛教被知識分子的士大夫階級之所理解和容受,促成居士佛教的流行。在和世間隔離了的專門高蹈的佛教學者之佛教,與被庶民社會所信奉的低俗而類似迷信的民間信仰之間,便是在具有傳統儒教教養很高的讀書人之中,以居士身分,保持近世佛教的命脈,乃爲無可置疑的事。在清初,代表性的居士,即有皈依禅宗的庠世隆、畢奇,皈依淨土宗的周安士夢顔、彭際清紹升等人,都是德學兼優的宗教家,雖爲當時的大德,尚猶望之莫及。尤其是彭際清(西元一七四○─一七九六年),因其敬慕劉遺民及高忠憲在廬山東林寺修學的事迹,故以「二林居主人」自號,乃是一位行持笃實的念佛行者,且可從其所著的《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一行居集》、《華嚴念佛叁昧論》等,得知他的居士佛教之真髓。他經李通玄的華嚴及永明延壽的禅宗,進入雲棲袾宏及憨山德清的淨土宗,撰著《淨土叁經新論》,導歸口稱念佛,居士佛教的本質,以此可見。此外,尚有鄭學川、龔自珍、魏源、譚嗣同等很多的居士,其中的多數,是江南的士大夫出身,想其出于公羊學派的人,必不在少。大概是由于漢人的知識分子,對于滿洲朝廷的反抗意識,並對儒教的思想,要求反省的原因所致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