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十節 四大師

  第十節 四大師

  

  雲棲袾宏(西元一五叁五─一六一五年),浙江仁和人,受華嚴于辨融,承禅脈于笑岩,平生以「生死大事」,作爲終生的警策,歸心淨土,持戒念佛。明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入杭州之雲棲寺,致力于念佛叁昧,遂奉爲一身之教化。僧侶門人,號稱千人,取禅淨同歸之說,依華嚴的教理而作說明,努力倡導諸宗融合的新佛教,更以具足信、願、行之叁項爲修淨業的必須條件。他的著作,以強調整頓當時僧風的《缁門崇行錄》爲始,尚有《阿彌陀經疏》、《往生集》、《梵網經戒疏發隱》、《竹窗隨筆》、《禅關策進》、《自知錄》、《水陸儀軌》、《雲棲共住規約》等,有關教義、日常生活、儀軌等的各種著述頗多。全部集成一套書,名爲《雲棲法彙》,計叁十二冊。《自知錄》已如前述,乃是容受功過格的思想,將佛教的叁世因果善惡報應的思想,和道教及儒教所說對于日常倫理生活之反省,銜接起來,而成爲融通叁教的東西。對于當時外來的耶稣教,則持反擊的態度,由于神宗的厚意處置,利瑪窦在北京建立了教堂,引起了極大的論爭,並將之斥爲邪教。

  

  紫柏真可(西元一五四叁─一六○叁年),江蘇吳江人,就華嚴宗的辨融,取得心印,故與袾宏有同門之誼。根據《阿彌陀佛贊》及《無量壽佛贊》等,鼓吹念佛之行,發端于宦官專權的礦稅事件,而在萬曆後半期的政治上引起了重大問題,真可因此受了連坐,且被卷入有關冊立皇太子的妖書之禍,因而死于獄中。他以佛典的普及爲興隆佛法的首要,所以致力于閱讀便利的方冊本《大藏經》之出版,他和憨山德清及密藏道開等人,先在五臺山,後來移至浙江徑山的寂照庵,完成此一刻藏大業,雖在真可死後,爾後所謂的嘉興藏或萬曆版,又稱爲明本的《大藏經》者,便是由他發起而來的法寶。他的著述出版者,總名爲《紫柏尊者全集》計叁十卷,系由德清校輯而成;另有別集四卷,則由大儒錢謙益的編錄所成。

  

  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叁年),也是出身于辨融、笑岩、雲谷門下,後來,結草庵于廬山,專心念佛。他著有《法華經通義》七卷、《圓覺經直解》二卷、《肇論略注》六卷、《憨山大師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等,乃系從禅宗、華嚴及念佛融會的立場,而作諸宗之調和的作品;又有《中庸直解》、《老子解》、《莊子內篇注》等,則爲以佛教思想,解釋儒道典籍,試著提倡叁教一致之說的作品。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江蘇木渎人,他的出世,大約比前面的叁位大師,晚了五十年。他宗于天臺,承四明知禮之說,撰述有《教觀綱宗》、《大乘止觀釋要》,此外尚有《阿彌陀經要解》、《楞伽經義疏》、《占察經義疏》、《梵網經合注》、《閱藏知津》等,達四十部。他主張「禅爲佛心,教爲佛語,律爲佛行,具備此叁者,始爲完全之佛教」,此即主張:禅教律的叁學一源,結歸念佛一行,執持名號,以致念佛叁昧。

  

  他是發足于天臺,又宗于淨土,並提倡禅教律之融會實踐的新佛教者,他正是代表明代佛教之歸結的人物。他另作有《四書蕅益解》及《周易禅解》等書,乃爲涉于儒教的作品,對于耶稣教的態度,也與袾宏相同,致力于積極的排擊運動,著有《天學初征》及《天學再征》。他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後的一位大思想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