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五章 佛教藝術的發達 第叁節 敦煌

  第叁節 敦煌

  

  位于甘肅省的鳴沙山千佛洞,又被稱爲莫高窟。根據〈周李君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知道最初是于苻秦建元二年(西元叁六六年),由沙門樂僔開始經營,但據〈沙州地志斥簡〉(Bibliothéque Nationale所藏)說,要早十叁年,即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叁五叁年)創立。繼續有法良及東陽王等的營造,至唐代,乃至五代也有數窟。現在者共計四百八十窟,各窟安置有許多的石雕及泥塑的佛菩薩像乃至諸天像,四壁以及天井,均曾用油漆粉刷之後,加以繪製當時盛行的釋迦、彌陀、藥師等像,淨土變相、《法華經》、《維摩經》、《報恩經》、《觀音經》、《華嚴經》等的變相,並描寫有本生譚、佛傳等的圖畫,故被稱作佛教藝術的寶庫。

  

  又由于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的搜集,所謂敦煌寫經,在漢譯佛典的傳流史上,也像日本的奈良寫經,同爲貴重的文獻。尤其是發現好多所謂疑經類的文獻,也是在求明白漢民族之如何理解並容受佛教上不可欠缺的資料。

  

  所謂變相,是用圖畫形像的變化,來表現經文中所說的種種故事,一般是以畫面的中央下部爲起點,順次以「の」字,描繪出一經的內容,僅以敦煌壁畫所見者,尚未到達後世流行的密教曼荼羅圖的式樣。壁畫之最古部分,則爲北魏遺物,其中也存有題名爲劉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者。

  

  石窟均爲方形平面,像印度塔院和窟院之通常爲馬蹄形平面者,一個也沒有,甯爲受了印度僧院形式的影響,在寬廣的後壁正中及其左右的壁面,設有佛龛,配置佛菩薩像,此即形成了所謂「千佛洞」的偉構。

  

  偶爾在石窟的中央,掘出佛塔的殘迹,在其四周設佛龛配佛像,但卻沒有塔院窟之命名,于此可見,乃由古來的佛塔崇拜轉變成了佛像崇拜的信仰。佛像的形式,古的部分起于犍陀羅式,次有西域式,也稍加入一些笈多王朝時代的形式,隨著年代的推移,也出現了中國風格的作品,即自六朝以迄隋唐形式的開展。到了晚唐,又加入了西藏的風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