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胡族的佛教
接著,競起于中國北方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之亂,而使西晉滅亡,晉之一族,南下都于建康,號爲東晉(西元叁一七年)。五胡所建之國,則有二趙(前趙、後趙)、叁秦(前秦、後秦、西秦)、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夏,共爲十六國。其中的前涼、西涼、北涼,雖爲漢族,但是總稱之爲五胡十六國。因此,北地諸族,相互爭奪,戰亂不絕,致使人心極不安定,佛教則較前更爲盛行。其原因之一,對漢族而言,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其所說亦爲外來思想之風潮。對于五胡的人們,因其沒有自己原來的文化,故以自由的立場來容受佛教,統治者在軍事以及其他事件采取決策之際,爲求明確的判斷,也須歡迎長于咒術或者博學卓識的神異僧,同時,招聘多數的高僧,以資助其本國文化之向上。其間以後趙、前秦、後秦、北涼等四國,佛教之昌隆,最爲顯著。
後趙(西元叁一九─叁五一年),初建襄國(河南省邢臺縣西南),後都于邺(河南省臨漳縣西),一時統一了北地全域。其佛教界,則以來自龜茲國的佛圖澄(西元二叁二─叁四八年)爲代表人物。他學于烏苌及罽賓,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西元叁一○年)到洛陽,此後幫助後趙建國者石勒之霸業而被尊崇,嗣後又受到石虎的優遇,直到後趙石虎建武十四年(西元叁四八年),以一百一十七歲的高壽入寂,在大約叁十八個年頭間,竭力弘通佛法。依其傳記所載,佛圖澄長于神異靈驗,因此而被石勒尊稱爲「大和尚」,石虎也說「和上乃國之大寶」而受尊信,並且參與朝政,遊行各地,建寺八百九十叁所,使漢人僧尼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