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報恩
報恩,就是要求我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義精神和實踐內容都非常強調這一思想。我們的早晚課誦,乃至每一堂佛事結束的時候,都有報恩的內容,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不忘衆生恩,不忘叁寶恩。
報恩的理論
報恩的理論來源于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的思想。佛陀教導我們:人與大自然、人與環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佛教的這一觀點已被當今科學所認同,但佛陀是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這一思想。佛教把我們每個人由過去業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報,即我們生命的主體;而把我們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國家社會叫做依報,即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是相互依存、一體不二的關系。同樣的道理,自己與他人、衆生與佛之間的關系也是一體不二的。
做到這叁種“不二”是我們完善人格、成佛作祖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呢
或者說應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叁種關系呢
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報恩。報恩,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會對立起來,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起來。有了這些思想,就能逐步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
我們感謝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因而我們會愛護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國南方以及日本等國,常常看到人們祭祀大樹,祭祀河流山川,向這些自然景物頂禮膜拜,燒香點燈。很多人以爲這是迷信。其實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我認爲這是一種樸素的感恩思想的體現。如果我們把每一棵樹奉若神靈,能在樹前燒一支香、磕一個頭,那我們就不會濫砍濫伐,森林就會得到保護;見了河流,我們燒香磕頭,水源就不會受到汙染……。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看作是神聖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麼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日趨完善。
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是因爲有無數從事各行各業的人辛勤勞作和密切配合的結果。我們一個人的生命離不開全世界50億人的生命。我們時時處處能有感恩思想,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自利、欺騙壓迫就會逐步緩解和消除,人間就會充滿諒解和愛心。
我們敬仰、懷念佛陀對我們的恩德和教導。沒有佛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有今天這麼豐富,中國人的道德觀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完善。佛陀爲我們指出了一條修行解脫之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依教奉行,則每個人都能成佛。
報恩的內容
報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第一,報衆生恩;第二,報國家恩;第叁,報父母恩;第四,報叁寶恩。
(一)報衆生恩
報衆生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就我們當下的生命來說,沒有所有衆生的恩惠,也就沒有我們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他不二,有恩應報。這僅就人與人之間互爲生存的條件而言。如果我們把生命的當下推向遙遠的過去,我們同一切衆生的關系,就不僅僅是互爲存在的條件關系,從無始以來,與我們有關的人真是無法統計。面對芸芸衆生,既有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們過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們對所有的人,都應看作是我們的親人,是我們的恩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所需,從食品、衣服、房屋,到辦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別人提供的。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爲社會盡一份責任,我們卻不可能創造一切。常說“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們反省一下這句話:人人都在爲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爲人人呢
能夠很好地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就會自覺地報衆生恩。
報衆生恩還應該從人類擴大到一切動物。動物的生存和人類的生存是一體的。動物種類的大量減少實際上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正如每一個人都可能曾經是我們的親朋,每個動物也同樣可能與我們互爲親友。因此,我們要有保護動物、愛護動物的思想,進而做到戒殺放生。漢傳佛教的素食傳統也正是由此而形成的,僅就報恩而言,這一傳統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二)報國家恩
報國家恩,也叫報國土恩。祖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壯麗的山河大地,純樸勤勞的人民,都能激起我們的愛國之心。沒有國哪有家?祖國養育了我們,我們就應常懷感恩之情,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把國家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報答國家的恩德,才是一個愛國愛教的佛教徒。
(叁)報父母恩
報父母恩,父母恩德如泰山。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可是非常遺憾痛心的是,現在兒女虐待老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學佛的人,不但要報答現生父母的恩情,還要報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這也體現了我們愛一切衆生,愛全人類的精神。
(四)報叁寶恩
報叁寶恩,叁寶即佛、法、僧。佛是導師,法是真理,僧是宣傳真理的老師。“有佛出世人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叁寶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道路;叁寶就像一條船,把我們從苦海中度到清涼的彼岸。叁寶是陽光,是雨露,是大樹下的清涼地,每個佛教徒要時刻不忘報叁寶恩。
報恩的實踐
我們應當怎樣來報恩呢
報恩的內容實際上已把報恩的實踐包括在內了。當我們得到幸福的時候,不要忘記衆生,要把我們這一份歡樂與一切衆生共享。佛教徒吃飯、喝茶、穿衣的時候,都要“當願衆生,共享喜悅,共成佛道”。《華嚴經·淨行品》告誡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不要忘記衆生,這就是報恩的實踐。當然,我們不能把報恩的思想僅僅停留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要用報恩的思想指導我們的言行,所謂“存于中,形于外”,知恩報恩,重在實踐。
對我們廣大的在家佛教徒來說,工作盡職、家庭和諧就是報恩的實踐;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相處融洽,隨時隨地爲他人著想,就是報恩的實踐。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按五戒、四攝、六度去做,就是最好的報恩實踐。也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情,都要體現報恩的思想,成爲報恩的實踐。報恩就是修行,修行在報恩。
1990年8月講于臨濟禅寺盂蘭盆節報恩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