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苦

  諸位,講這個題目,當先從一切苦講起,迫惱身心謂之苦,赅括種種曰一切,是指人生所受種種的痛苦,叫做一切苦。綜觀叁界無非是苦,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此毫無虛誕之語也。通常都以爲升天是了不起的一回事,殊不知天堂還是叁界之內,猶在六道之中,尚未出輪回,根本是苦,故佛經上說:“修行求天福者是邪見人”,因此天堂之樂,不是確實究竟的,不過比我們人間優勝一些,如富貴人比貧賤人稍爲快樂一點而已,並不是富貴人就完全沒有痛苦。如所謂好景不常,盛筵易散,一旦失敗則極樂生悲,彼時所感之苦,勝于貧窮人矣。就是未失敗時,中間不知道也要發生多少逆境,待下文詳述之。

  天上雖比人間快樂是多——衣食自然,宮殿莊嚴,事事如意,若一往觀之,真是殊勝極了,可是诘其根本,仍非永遠究竟之樂,以其有漏十善所感之福,有敗壞故,況且天福享盡時,還有墜落叁途之可能。如郁頭籃弗生到最高的非非想天,終究還墮落飛狸野幹之身,尤其是福盡臨死的時候,有五種衰相的發現,其痛苦難言!故天堂雖然快樂,但非究竟——無永遠——有敗壞,于是佛教不以生天爲希奇,都以出叁界輪回爲要點,往生佛國爲勝事。常言:“天堂純樂無苦,地獄唯苦無樂,人道苦樂參半”,此乃一往之言,未盡然也。地獄唯苦無樂,確實如此,至于天堂純樂無苦,其實不然,人道苦樂參半之說,讀讀下文自能明了,今略舉人生的叁苦、八苦來談談。

  苦有叁苦、八苦(叁途苦,八難苦)。何謂叁苦?乃叁界中一切衆生所受之苦也。

  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叁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爲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環境,如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天災人禍等苦,一切衆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譬如畜生已受癡昧無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殺、烹煮、食啖等苦,其義相同。

  二、壞苦(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但是非永遠,有敗壞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雖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其時有五衰相現: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叁、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涅槃經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等......”。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間有漏之禅,終有變壞之可能,當其定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墜落,此即壞苦也。

  叁、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此乃無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雖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仟大劫,然而壽滿定盡之時,還要墮落輪回,其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論”雲:“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于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其痛苦可知矣。雖未墮時,也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

  若廣義來說,則叁界的一切,莫不含有無常轉變的行苦之氣分!例如:世界則陵遷谷變,滄海桑田。人身則昔日朱顔,今朝白發。心念則忽焉喜樂,忽焉哀怒。時令則晝夜轉運,寒暑遷移。天道則陰晴晦明,風雲不測,日月互催。人事則窮通得失,富貴循環,興衰靡定。世情冷暖炎涼,昨日逢迎,今朝怨罵,無時無地無物不在無常生滅中轉變。固知人有老病死等苦,莫不皆爲無常轉變所驅使,所謂于念念生滅中,不知不覺地賜給我們許多痛苦,乃由身心環境轉變無常的所受之痛苦曰行苦。

  總之,諸天雖然快樂,但非究竟,無永遠故,有壞苦行苦故,偈雲:“縱然生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故佛教不以升天爲稀奇,乃以出叁界輪回爲要點,往生佛國爲旨趣。

  複次,壞行二苦不一定局于上二界,蓋人間仍亦有之。良以世間有爲之法,事無堅遠,日中則昃,月圓則缺,天道尚然,何況人事呢!尤其是娑婆根本是苦,雖有少分之樂,乃樂中帶苦,非真樂也。就是真樂,亦難長久享受。如世間榮華富貴,恩愛地位等,何能常恒?所謂“天上無常圓之月,人間無不謝之花”,一旦樂境失去,悲心續起,即樂極生悲也。彼時所感之苦,有不堪言,嗜酒狂嫖濫賭等,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謂之壞苦。就是未失時,中間不知也要發生多少逆境。至于嗜酒耽色等壞事,一班放蕩無知之輩,竟迷而弗覺,耽執之不舍,認以爲快樂者,更不必談。

  又一切諸法,刹那生滅,遷變無常,所謂瞬息間而春去秋來,不覺地發生爪長;沒有一法是常住的。“成實論”雲:“萬法刹那生,萬法刹那滅,轉轉相續也”。又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世界有“成住壞空”,吾人不想則罷,若要脫離這生滅無常之苦,只好趕快念佛求生極樂,永了生死,得常樂我淨,大家以爲如何?

  總上叁苦,人道之苦乃苦苦也;其中少分之樂,壞苦也;于無常轉變的非苦非樂之境爲行苦也。又欲界具足叁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以上解釋叁苦畢。玆再來解釋八苦:

  一、生苦——人之生也,都是隨業受報,依前生之業,與人道相應者,則投生爲人,最初流愛爲種,攬父母精血,納識業爲胎。處在母腹的生髒之下,熟髒之上,上壓穢食,下熏臭氣。母飲冷時,勝于冰雪凍膚,如入寒冰地獄;母吞熱時,極似沸湯灌體,無異镬湯地獄;母啖粗時,誠如山石壓身,仿佛夾山地獄。尤其胎中穢窄,迷悶難堪,隨母氣息出入,種種不得自由。幽囚十月,如禁牢獄,經中名之爲胎獄,詢不過分。及出胎時,柔軟肌膚,被風吹如刀割,痛苦莫喻。因嬰孩癡騃,又不解說話,只知道由這呱呱一哭,竟哭出無數的痛苦出來。以爲人之一生,從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頭。此種生苦,古人曾形容他爲生龜脫殼,其痛苦可知矣!至于難産橫生之慘更不忍言,母子生命懸危,凡爲人者,無法逃過此關。省庵大師的詩雲:“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每過饑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我也有句詩說:“此世當思歸極樂,來生不願入胞胎”。

  二、老苦——歲月無情,不知不覺地,能把人們催促到“萬事輸人己退藏”的地方去,創傷得我們真是無處不傷神,混身病態,諸根朽敗,則力弱形枯,神衰智鈍,眼花耳聾,腰酸骨痛,口吃齒缺,鶴發雞皮,一切行動都不如意,汝看苦不苦呢?可是世間無有不老之人。詩曰:“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余意:“寄語少年須努力,莫待覺悟老來遲”。

  叁、病苦——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那有無病之人?偶一四大不調,則諸根痛患,飲食俱廢,坐臥不安。單說頭暈齒痛,已是痛苦不堪,況沈珂酷疾,大病連年乎!病的厲害,就是叁國時代雄糾糾的張飛,也極駭怕而無可奈何。詩雲:“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我說:“健時莫爲因循誤,病到方知忏悔遲”。

  四、死苦——人生如夢,幻質匪堅,從來未有不死之人。當世緣既盡,四大分離之際,抽筋折骨痛苦難言,古人形容爲活牛剝皮,思之悚然。至于橫禍慘死,骨破腸穿,身首分離,更不忍談。並且臨終時,家親繞榻,恩愛訣別,同時一切業境頓現,真是千愁快悒,萬怖慞惶,霎時一命嗚呼!寂然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惡業,墮于叁途,其苦更不堪設想矣!詩雲:“識神將盡,忽無常,四大分離難主張,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我說:“念佛必蒙垂接引,賦歸極樂亦欣然”。

  

  五、愛別離苦——好景不常,欲合偏離,雖雲人生聚散無常,可是恩愛割別,亦是人生一大苦事,一家眷屬的團圓,父母妻子的恩愛,因緣所使,或生離、或死別,乃至一旦家散人亡,這麼人生,是苦非苦不消說也。詩雲:“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話令人欲斷腸,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余意:“悟得因緣生滅法,自無恩愛別離愁”。

  六、怨憎會苦——此有二種說法:一、是冤家會遇,如眼中釘,發生憎恨。一是宿世冤緣結爲六親眷屬,一處同居,互爲惱氣,仇怨之人,欲離偏合,狹路相逢,無可逃避,汝看苦不苦呢?詩雲:“苦事人情皆欲避,誰知夙業自相招,兵敗張巡思作鬼,身亡蕭氏願爲貓......”。我也有句詩說:“好將佛教善緣結,當作蓮池海衆看”。

  七、求不得苦——世間那有十足無求之人?名利福壽,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則生愁苦或憤怨。如富貴無子,貧窮多累,讀書落第,營商蝕本,諸如此類,欲求偏失,亦乃人生一大憾事也。詩雲:“揚帆屢見沈舟客,挂榜偏傷落第人,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鹑......”。余意:“得失榮枯皆有命,窮通壽夭總由天”。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衆多也。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色陰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四陰,乃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起惑造業,招集苦惱。依眼等五根,緣色等五塵所起煩惱屬色陰。依五識領納五塵所起煩惱爲受陰。依六識想念法塵所起煩惱屬想陰。依七識恒審思量所起煩惱屬行陰。依八識微細流注所起煩惱屬識陰。此五陰煩惱如火熾盛,盡夜焚衆生的身心,苦不可言,當急用智慧以消滅之,一句彌陀即智慧水也。詩雲“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肝腸斷處情難斷,血淚枯時恨未枯”。余意“叁界無安同火宅,何如念佛往西方”。此五陰熾盛苦,乃一切諸苦本。八苦中前四苦屬身所受,後叁苦屬心所受的痛苦,最後一苦總括身心。又前七種是別(別指一種),乃過去所感之果,後苦是總(總括諸苦),乃現在起心動作,爲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無期痛苦,何日解脫?可不懼哉!大家當速念佛求生也。此外還有天災人禍,刀兵水火,風雨雷電乃至寒著侵迫,蚊虱蛀齧等苦,若擴而充之,說不能盡。

  總之,上來所說叁苦,乃叁界衆生之所共受者。其次的八苦,即單指人道而說,乃一切人類各皆有分者。不怕你是尊爲天子,富比王侯,也不許人情的。所謂上自總統,下至百姓,無論貴賤,不分男女,沒一個可能免者,亦無法可逃避也。更說不幸者,又生在這亂世的原子時代,彈雨烽煙,隨時隨地,皆有遭受慘難之可能。但細想之,我們整個人生沒有一個不埋在痛苦之中,叁界火宅,人間苦海,實不虛語也。

  或者有人說:“前之四苦當然人人所不能免者,至于後之四苦,富貴人們或可免之”?答:人之一生,絕對沒有能夠恩愛常聚,個個有緣,所求如意之事,況且富貴人們更有他的特別痛苦——如防衛匪賊,保護地位,恐慌侵占,乃至姤忌陷害等,這不是苦嗎?只有極樂世界永無這些痛苦事情,經雲:“名尚不聞,何況事實”!我人何不趕快念佛求生淨土?

  講到這裏,我再申明幾句話:一般無佛教常識的人們,每每誤認佛教爲消極爲厭世,其中卻有多種原因,就是現在所講的人生是苦,這一句話也是被誤會在內的一條疑案,他們的意思是,假使整個人類都如佛教徒的感覺人生是苦,個個厭世而都跑去出家修行,那麼,世界不是要絕種嗎?人生還成個什麼體統呢?唉!這都是根本誤會了,卻也不能怪他,因爲不深明了佛教的真相所以然。其實佛教是積極的,是救世的,並不是叫我們一知了苦,就厭惡人生一件事也不做,都要跑去出家了。相反的,是要我們一知了人生的痛苦,當要勇猛精進,犧牲個己來設法,來改善人生,營救人群,這才是佛教本旨——積極救世的精神——孫國父說:“佛教以犧牲爲主義,救濟衆生”(在軍人精神教育會講),又梁啓超先生曰:“舍己救人之大業,唯佛教足以當之。又雲:“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非迷信,佛教之修持,乃兼善非獨善,佛教之精神乃救世非厭世”,觀此則以佛教爲消極厭世之誤會者,可得瓦解冰消矣。固知能夠感覺人生的痛苦,非僅不是消極厭世,同時即是爲興起積極救世的精神,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目睹當時的階級製度,一般被爲奴隸的人民所受壓迫之苦,及以後來出遊四門,觀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故促發其出家求道之心,遂去參究人生受苦的根本,和積極研究解除痛苦之方法,終于最後達成目的,說法四十九年,救度無數衆生離苦得樂,成立了救世救人的佛教。如國父中山先生因痛感滿清帝製之弊惡,深知民衆受那專製壓迫,以及弱小民族貧民等的痛苦,所以犧牲個己數十年的精力,創造叁民主義出來,令一切同胞得到自由平等之樂。至于世界上一切宗教家,革命家亦莫不皆然。

  人生世間,不甘心不滿意的事是很多的,這就是苦,佛教有令人們要求或改造一個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的世間,得到甘心而滿意,乃至獲得出世的究竟解脫安樂,也莫不以知苦爲出發點。我敢斬釘截鐵地說:若不感覺知苦者,則人生無改善的必要,人心無進取的希望,無進化的日子,也不須産生許多革命家與宗教家,就是佛教也用不著的了。

  要而言之,若無感覺到衆生生存競爭,弱肉強食之痛苦,以及當時印度的階級製度一班奴隸性的人民所受壓迫之苦,和最後遊四門所觀感到的老病死等痛苦,而策動其出家求道之心,則焉能促進其成爲叁界大導師,世間大偉人的釋迦牟尼佛呢?若非春秋戰國的情境,又焉能造出這位孔聖老夫子出來,若無滿清帝製的弊惡,人民受專製厭迫的痛苦,又焉能造出叁民主義,成就 孫國父的偉大功績呢?

  故苦之一字,誠爲成佛成聖的大要素,即改善人生,進化社會的原動力,我們負有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的僧伽們,亦當依此爲度生原則,以出世精神幹入世事業,務令一切衆生同得解脫安樂爲目的。

  

《八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