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生活禅夏令營傳燈法會結緣皈依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我們終于登上了黛螺頂,並向文殊菩薩獻上了智慧之燈,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 緣。我們辦夏令營活動這次是第十屆,過去的九屆,雖然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參加, 但活動的本身沒有走出河北。今年我們終于邁出了這一步,使夏令營活動的本身走出 了河北,成爲一個跨省的活動。我們得到了山西省政府主管部門及風景區各有關部門 的大力支持,才使我們這個活動能夠從河北走到山西。
怎樣來界定這樣一個活動呢?應該說這次活動是鍛煉青年人意志的活動,是鍛煉 我們團隊精神的活動,它能培養我們每個人在特殊的情況下也能夠吃苦耐勞,有毅力 克服重重困難。我想不管是毅力,不管是團隊精神,對我們出家的年輕僧衆和在家的 年輕人,都是非常需要的一種精神。由于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生活一天天地在 改善,生活環境一天天地在優化,而我們人的這種適應能力卻一天天在退化。如果我 們不經常有意識地鍛煉意志,不訓練我們的團隊精神,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困 難,我們就會沒有毅力去克服它。所以夏令營除了使我們能夠學習一些佛法的知識, 得到佛法的一些體驗,最直接的是通過這樣一種集體活動的訓練,集中強化的訓練我 們的意志和團隊精神,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特別是今天的活動很緊張,從早上叁點 半就起床,10個小時的行車,我看有些人好像吃不消,有些人一爬山就滿身大汗,出 些汗非常好,出了汗後,你們就會覺得非常舒服。我們平常在空調底下,過著那種比 較舒適的生活,很少有機會出汗,通過爬山出一身汗,今天晚上就會睡得很香。
像今天這樣一個活動,衆人來朝五臺山,可以使那些開始對佛教有些興趣的青年 朋友有更多的機會來接受佛教的傳統文化,從感性上更多地了解佛教。在柏林寺畢竟 只是那麼一點小的天地,來到五臺山,不僅沿途風光可以觀賞,更有文殊菩薩這個聖 地,其意義不同一般。五臺山是中國所有佛教聖地當中曆史最悠久的,它從東漢時期 就逐步形成,中國佛教徒朝禮佛教聖地最早是朝五臺山。除中國佛教徒來朝,印度的 佛教徒也來,在尊聖寺有一位叁藏塔,所謂“昔日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化引開”, 就是指的那個地方。日本、韓國的佛教徒也有不少來朝禮五臺山的。日本有位願雲大 師朝五臺山後,寫了本很有名的著作。中國古代祖師朝五臺山的最多,曆史記錄裏隨 處可見,比如趙州和尚一輩子朝了九次五臺山,盡管那個時候交通極不方便,我相信 他到柏林寺以後,還來過五臺山,因爲在《趙州禅師語錄》提到,他有一次去朝五臺 山,有的法師就勸他那麼大年紀,就不要去了,那首詩是這樣寫的:“無處青山不道 場,何須杖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顯,正眼觀時非吉祥”。意思是趙州和尚你不要 去朝五臺山了,文殊菩薩到處都有。
我們今天來朝五臺山,雖然時間不長,走的地方不多,到黛螺頂只是叫小朝臺, 雖然是小朝臺,但待遇很高,是皇帝的待遇。傳說小朝臺源于康熙皇帝要來朝五臺山 時,年紀大了,不能到每個臺上去禮拜,五臺山的師父們就選擇了這個地方,把五頂 文殊都供在此處,讓康熙皇帝朝拜這個地方就等于朝拜了五個臺頂。所以我們今天也 是和康熙皇帝一樣的待遇,這是不可思議的,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小朝臺的機會。
我們從山底下把燈一直傳上來,這個燈就象征著智慧。我記得我是1952年來朝五臺山 的,轉眼已過了整整五十年。我們來朝五臺山時,有一天晚上就在中臺頂上拜智慧燈, 當時是農曆八月上旬,在臺下還不怎麼冷,但在臺上卻非常冷,我們穿著大棉衣在臺 上拜。爲了能夠看見智慧燈,我們就拜了半個晚上。果然從北臺那個地方出現了一個 個光點,就好像香火一樣高高低低的,看到有火光了,我們才休息,這叫拜智慧燈。 過去朝五臺山的出家人都是那樣的,都是在中臺或者北臺頂上住一晚上,拜到看見燈 以後才去休息,第二天才下山。如果沒有看到燈,第二天晚上繼續拜,一直拜到看見 智慧燈。我們今天是從山下,把智慧燈點亮後再來供在黛螺頂上,這就是說我們每個 人的智慧燈是由我們自己來點燃的,因爲佛性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智慧也是要我 們向內開發,這個意義非常重要。在這裏點智慧燈,和文殊菩薩的思想精神是完全一 致的。因此,我們今年把夏令營的傳燈法會放在五臺山來舉行,我想會給每一位參與 的人留下一個終生難忘的印象。
我的智慧燈是在五臺山黛螺頂點燃的,如果我們在心裏經常有這樣的意念,我們 的煩惱就會不斷淡化,智慧不斷開發;如果我們心心念念想著這件事,想著開智慧, 我們就一定能開智慧,就像俗語講的心想事成。由于我們心想開智慧,我們的煩惱就 會減少。煩惱少,則智慧長、菩提生。
下面我給大家作一個結緣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