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際禅林七日禅修開示(第四季度)·第十講 煙霞氣象 大乘精神 即心是佛

  第十講 煙霞氣象 大乘精神 即心是佛(2007年12月6日早六支香)

  各位大德: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說見到震旦有大乘氣象,也就是說,達摩祖師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觀氣象而來。

  氣象是什麼呢?氣象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講,那就是千年萬年的文化積累、道德修爲、人文精神,由這諸多方面,形成了一種氣象。而達摩祖師所說的這種氣象,不是一般的氣象,是大乘氣象。大乘者,具有普度的精神,具有包容精神。大乘如果直接來翻譯,就是一輛大車,或者一條大船。用現代的交通工具,大乘就是一架波音747飛機,能夠運載很多的客人從此處到彼處。大乘者,就像一條大船,能夠運載許多的衆生,從生死的此岸,越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一條大船,能夠起到這個作用,這條船就是慈航。慈航普度,將一切有緣的衆生都度到彼岸。同時也希望一切衆生與佛結緣,與法結緣,大家都創造條件登上這條大船。這就是大乘氣象。

  大乘的氣象要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六度萬行爲莊嚴,以慈悲喜捨爲心態,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學能學爲法門。菩薩不是僅僅坐在這裏,空空洞洞地說幾句發心的話。菩薩要說發心的話,更要做發心的事,那才是菩薩行。菩薩行要忍苦耐勞,要不畏困難,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闖,要無私無畏地奉獻自己。菩薩在因地中修行,一定要做到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沒有這種精神和作爲,菩薩的境界永遠是望塵莫及,紙上談兵。菩薩要靠自己的努力,要靠百劫千生福慧資糧的積累,才能夠有大乘的氣象、氣概和胸懷。福慧資糧是什麼呢?就是做生意的本錢。一個人想做生意,沒有本錢,今天這裏借兩塊,明天那裏借兩塊,這個生意肯定作不起來。資糧從何而來呢?資糧也是從努力而來。資糧不會從地湧出,也不會從天而降,一切都要靠人的努力。

  中華古國具有大乘氣象,那是曆史的事情。聯系到今天,我們的僧團應當有什麼氣象呢?也要具有大乘氣象。沒有大乘氣象,僧團的大衆發不起心來;僧團的作用、佛教的作用顯示不出來。佛法這個寶藏,就其文字的載體來說,它永遠是封鎖在藏經樓上的,因爲根本的佛法是要靠我們的心去悟。但是,悟也要有一個因緣,不是無緣無故就能悟。這些因緣來自多方面。其中,廣學多聞、深入經藏是我們打開智慧之門的最直接的方便、最直接的因緣。如果僧團不能夠廣學多聞、深入經藏,反過來就是孤陋寡聞、庸俗不堪。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僧團警惕。

  現在僧團的條件越來越好,吃喝不愁。住的地方,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想要苦也苦不起來。在這樣好的條件下,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就自己荒廢了自己。所以,僧團的每一個人都要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反省自己,觀照自己。我的這一條船修好了沒有,我的這一條船能夠載幾個人,走到煩惱的大海中,會不會漏水,會不會翻掉,能不能夠駛向涅槃的彼岸?

  這條船能夠載多少人,這就是衡量每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修爲的高低,學問的深淺。有學問,有能力,不見得能夠度人。還要有修爲,修爲就是要持戒修行。持戒修行又有能力,就會有所作爲,我們的這條船,就容量大一點。船的容量大小和每個人的心量有關系,心量有多大,船就有多大。

  菩薩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條船非常大,無邊的衆生都可以上我這條船,我要發心,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這就是心量廣大。發心廣大,心量廣大,作用就廣大。不過,接下來還有叁件事情要做。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度衆生,必須做好這叁條。滿腦子的煩惱,通身的習氣,佛法知道得不多,修行不上進,你想衆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空想,永遠無法落實。因此,四弘誓願是一個整體,四弘誓願就是養成大乘氣象的根本法門。我們每天最少要念一次: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僅僅只是晚課的時候念一次,更要把這種理念、這種誓願經常放在心裏。

  我們不要把世俗的事情放在心裏,要把菩薩的大誓大願、大智大慧、大慈大悲放在心裏。經常有大願力,我們就不會懈怠;有大慈悲,我們就不會煩惱。我們看到這裏不高興,看到那裏也不高興。看到這個人好像對我有意見,看到那個人好像和我談不來。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慈悲的人沒有敵人,沒有仇人,都是朋友,都是善知識。對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得起來。菩薩的氣象,大乘的氣象慢慢就會形成。

  我們不但要有大乘氣象,還要有煙霞氣象。煙霞氣象者,就是山林氣象。作爲一個出家人,不能有市井氣,要有煙霞氣,有山林氣。有煙霞氣,有山林氣就不會庸俗。特別是住在城市裏的出家人,經常跟社會打交道的出家人,更應該有點山林氣和煙霞氣。超然脫俗,不卑不亢,一肩明月,兩袖清風,有那種衲僧的本色。衲僧本色,煙霞氣象,都是要在平常的修爲中來鍛煉,來磨練。世俗的習氣去掉一分,煙霞氣象,山林氣象就會增長一分。

  所謂煙霞氣象,山林氣象,並不是山林裏的人就天生具有。住在山林的出家人,也未必有煙霞氣,未必有山林氣。爲什麼呢?住在山林的人,庸俗不堪的和尚也多得很。都要靠戒、定、慧的修持來培養自己養成煙霞氣,山林氣,使自己具有衲僧的本色。

  文化大革命剛結束的時候,中央統戰部向佛教界提出了一個要求:僧要像僧,廟要像廟。那個時候,有的人不是很理解。廟就是廟,爲什麼要像廟?僧就是僧,爲什麼要像僧呢?二、叁十年過去了,再來回味,就可以感覺到當時中央統戰部提出的這個要求,不但在那個時候是切中時弊的,把它拿到今天來,溫習溫習,琢磨琢磨,比較比較,這個要求還具有實際的意義。大家在網上可能也看到,網上批評我們有的寺院不像寺院,像商場;有的僧人不像僧人,像做生意的、像老板、像當官的。僧要像僧,廟要像廟,在今天仍然有其實際意義。所謂像,就是具有。廟,要具有廟的氣象;僧,要具有僧的氣象。廟的氣象是什麼呢?就是叢林氣象。僧的氣象是什麼呢?就是衲僧本分。這個目標,雖然看起來很淺顯,但實際上要求很高。

  政府針對現在佛教界的情況,又提出叁條要求。當然,不僅僅是針對佛教界,是針對整個宗教界,對整個宗教界從事寺院教團管理工作的人提出叁條要求: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衆。這叁條看起來也很平淡,但是要做到這叁條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學識上有造詣。什麼叫有造詣,多深才是有造詣,多高才是有造詣?品德上能服衆。什麼樣的品德才能服衆?服衆者,要使信教群衆口服心也服。所以,這叁條,這叁個要求也是很高的。

  本來,我們佛教有很多專講修養的教義、教誡。佛教就是教化衆生斷惡修善、破無明、斷煩惱、求解脫。但是現在恰恰反過來了,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不能去落實,政府看到不好意思了,給我們提出要求: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衆。叁點加在一起就是愛國愛教的具體化。這幾點要求都是本分事,我們要自覺地做到。我們的自覺性不夠,感到十分的慚愧。

  僧團一定要自強不息,要培養充實大乘氣象,要修好這條能夠容納無量無邊衆生的大願船,要養成山林氣象、煙霞氣象,盡量地去掉那些庸俗不堪的東西,要保持衲僧的本分。佛堂像佛堂,寺院像寺院,出家人像出家人,不要四不像。四不像對自己沒有好處,對社會更沒有好處。對佛教不但是沒有好處,還有很大的壞處。

  今天,專門就僧團講幾句話。爲什麼要說這些話呢?看起來明年可能跟大家說話的機會不多,這也算是我的臨別贈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