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階叁宗 二 禅門叁宗

  二 禅門叁宗

  禅叁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叁直顯心性宗。(中略)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衆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禅境方便,遠離愦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類也;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漢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泛參禅理者,皆說,此言便爲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爲法。荷澤、江西、天臺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叁、真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爲,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

  一雲,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別無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爲真悟、真修、真證也。

  二雲,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由無始迷故,妄執身心爲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爲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媽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爲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非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爲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然上叁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衆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O二中——四O叁上)

  聖嚴識 圭峯大師宗密(西紀七八O——八四一),被稱爲華嚴宗的第五代祖師,實際上他也是唐末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位高僧,他把佛儒二家思想作了融會的努力,也將中國佛教的禅門與教與教下的分歧,作了融會的努力,分別把對於禅宗的各派及教理研究的各宗,作了層次的類列和全盤的肯定。

  看他的傅記資料中所載,他生於四川,在他七至十六、七歲之時專研儒學,十八、九歲至二十一、二歲的叁年間,以在家身研究佛學。嗣後又學了兩年儒學。二十五歲出家,在沙彌時代,即因讀《圓覺經》而開悟。二十八歲具戒之後,即連續親近了神會的兩位弟子,其一即是神照禅師(西紀七七六——八叁八)。但是他在剃度之後,即讀到了華嚴宗初祖杜順的《法界觀門》,西紀八一O年又讀到了華嚴四祖澄觀的《華嚴大疏》及《大疏鈔》,大爲感動,而雲:“自禅遇南印,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者,何幸哉!”故其一生,以華嚴宗的綱格爲其闡理的依准,又以宏揚《圓覺經》的經義,爲其最大的事業,對於禅的宏化,著重在禅的本源,故集有<禅藏>一百卷,名爲《禅源諸诠集》。現所存者僅爲其一篇<都序>。另有<禅門師資承襲圖>及<原人論>等著述。

  一般的禅師所傅著述,多系法語開示及歌頌書函等,少有像圭峯大師這樣,對各家宗派的觀點及方便,作深入的分析類比排列介紹的。所以從<禅源諸诠集都序>中抄出兩大段之有關他對於禅的階層及禅宗等級分類的文字,收入本書。

  在其禅門叁宗的第一及第二的兩宗,均舉出了所指的宗派名稱及其情狀。第叁直顯心性宗,未舉何宗何人,但說“復有二類”,所以有加以說明的必要。那即是指的同爲南宗禅的南北兩大門庭,一是江西的江州宗,以馬祖道一爲主,另一則是在洛陽弘化的荷澤宗,以神會爲中心。馬祖的洪州宗,以爲一切行爲即是真性的顯現,除此之外不必另求開悟,天真自然是真悟。神會的荷澤宗,則以爲空寂心,是吾人的真性,得知靈知不昧的知字,乃是衆妙之門。而兩家說法雖不同,會一切相歸一真性的觀點則是相同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