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同契·草庵歌 二 草庵歌

  二 草庵歌

  吾結草庵無寶貝,晚來從容圖睡快。成時初見茅草新,破後還將茅草蓋。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牽牢以爲最。青林下明窗內,玉殿瓊樓未爲對。納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回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爲庵莫生退。百年抛卻任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和不昧。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這皮袋。(1、《景德傅燈錄》卷叁十,大正五十一·四六一下。2、《佛祖綱目》卷叁十一,卍續藏一四六·四八九——四九O)

  聖嚴識 石頭希遷(西紀七OO——七九O)是六祖慧能的再傅弟子,他是江西青原行思的法嗣。當時,他與湖南嶽懷讓門下的馬祖道一,並稱爲江(西)湖(南)二甘露門,馳譽禅宗。希遷俗姓陳,廣東肇慶府的高要縣人,幼參曹溪六祖,始發靈機,往來於叁峽間,開元十六年(西紀七二八)在廣東的羅浮山受具足戒。後受學並得法於行思門下。行思圓寂後,希遷遊至衡嶽的南寺,即於南寺之東的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便呼其爲石頭和尚。希遷的悟境,據《五燈會元》卷五雲:“師(希遷)看《肇論》至“會萬物爲已者,其唯聖人乎?”乃拊幾曰:“聖人無已,靡所不已;法身無象,誰雲自他;圓鑒靈照於其間,萬明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一,孰雲去來?至哉斯語也。””因此而作<參同契>(卍續藏一叁八·一六二)。<參同契>本爲漢代道家魏伯陽所著道書的書名。該道書是借《易經》的爻象,論述作丹之事,丹成服之即成爲長生久視或羽化登仙的仙人了。佛教稱佛爲大覺金仙,以修禅定開悟自性而達成佛的目的,希遷所以沿用了道書之名而作<參同契>,文中所用“回互”及“明暗”之意,實即也是沿用爻象以說明修行方法的工具。“明暗”是指清淨的自性及染汙的煩惱,“回互”是指法法互爲因緣,彼此影響。若至有回互而不以爲回互,有明暗而不受明暗的左右,那便是大覺金仙的佛果境界了。

  石頭希遷另有一首<草庵歌>,從文字表面看,是在描寫他的那間結在石頭上的茅蓬,其實是以之說明現象世界和他內證心境的怡然自得,故也抄錄下來,用飨讀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