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叁節:叁寶皈依法▪P3

  ..續本文上一頁5、得到叁寶的護持。

   6、遠離邪惡、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進入賢達行列。

   8、天神歡喜相助。

  《噶當心傳》所說皈依叁寶八益是:

   1、可以進入佛門。即不皈依叁寶,沒有進入佛門的資格。

   2、可做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門諸戒的根基,若無皈依誠心,受任何戒都無效。

   3、消除惡業。即皈依叁寶,以法行善消惡業是最好的消業方法。

   4、諸種功德得以圓滿。佛道的叁士之道,無論求人天幸福,或解脫輪回,或求無上菩提,都要行善積德,修定修慧,創造條件。這條件在佛法中被稱做資糧,福慧雙資糧的豐盛圓滿,都離不開皈依之德。

   5、不墮惡道。惡道指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叁惡道在佛經中有幾中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與小乘觀點相同的,畜牲指各類動物,住地在陸地和海洋中,餓鬼道在陸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點是饑餓,缺乏飲食;地獄也在人間的陸地和海洋底下,有寒、熱和邊緣叁種,是苦難特別深重的有情生命之地。

   第二種是大乘的特殊說法,即生就愚鈍、執迷不悟,猶隨畜牲道;生存環境惡劣,缺食缺水,饑寒交迫,就是餓鬼道的報應;雖生在人間而受水深火熱的災難,身雖無重苦,而思想上卻受如火如荼之苦惱者,是“自身的地獄”。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獄一樣的各種苦,就是地獄。人們不相信來世的地獄,今世的這種到處可見人人能感受的地獄苦,是無法否認的。

   6、遠離災禍、惡魔難侵。以善德、智慧護身是最好的護身法。皈依叁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惡魔無機可趁;由空行護法,形影相隨,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寬厚待人,別人無理可侵犯。

   7、諸事如意。皈依叁寶修德行善,助人爲樂,人人喜悅,個個爭相幫助,氣盛運旺,左右逢源,諸事人天共助,不會不如意。

  

  

   8、速證無上菩提。人人若有適當的外因相助,都可以成佛。但從迷茫中覺醒的條件很難具備。因此,實際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種條件中有一般條件和充足條件,皈依和正發心是充足條件,誰若具備這個條件,就能加速修證的進程。

   二、皈依現實叁寶

   上面介紹了叁寶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及作用。但有些人會這樣想,皈依叁寶,功德無量,這是可信的。但我們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羅漢、菩薩(聖僧),真法寶指的是見道以上的無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們又無法接觸,如何皈依叁寶呢?這是一個皈依所碰到的實際問題,這一節就准備解答這個問題。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是無所不在的,凡佛的智慧所到之處,便有佛光、佛聲、佛身、佛能等。如前所述,佛菩薩的度衆化身也是無處不在的,但肉眼凡胎無法辨認,有人把一些練功的幻覺或自然界的幻像當作佛菩薩顯靈,這類現象是真是假,很難確定。從佛法理論上講,這類虛幻現象不足信。見佛菩薩,未必是真的佛菩薩,一般魔障現象比較多。見真佛是無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悟境,因此也難見到真佛。佛陀釋迦牟尼也曾親自對弟子說:“佛不在世時,法就是佛,從法中求佛。”並不曾說“虛幻中見佛”,“光中見佛”。通俗地講,“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淨智慧和無相慈悲等功德。這些佛性佛德,具體體現在人身上,作爲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爲活動而在利樂衆生的事業中發揮作用時才有實在的意義,否則,佛和佛法仍然是個空洞的概念。皈依的最終目的是自身成佛,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而自身未獲得叁寶前,就要依靠外叁寶。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了,向誰皈依?向誰求法呢?佛說:“將來我應化教師之身,住世從教。”《喜金剛續二辨》中說:“後世我將化師身,爲利衆生現凡體。”“將來末法時,我以凡童等,化現種種身。”這裏說得很清楚,具足叁十二相的佛身雖然不在,但佛菩薩的度衆應化身不能說沒有。即使是親眼見到佛,也無非是給你講真理,撥迷霧,成佛還是要靠自己。並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變成佛了。就在釋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墮落的人,如佛的堂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充滿邪見、福慧淺薄的末世衆生,雖然佛陀親自到眼前,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佛從法中生。佛無相,佛是什麼樣子,也只有學法才能知道。即使是佛親自光臨,也只能充當教師的角色。在沒有佛陀的時代,真正起到佛陀的作用是授戒、傳法的上師、大德。佛法的“法”指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和作風,即活的法脈法流。這類法脈必須要有師傳,靠佛經文字資料時永遠得不到的。即使是佛經,對每個字、每個詞如何解釋也都有師法傳承。所以說寺廟、佛像和佛經的存在並不能證明佛法的存在,因爲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種活的思想品質和活的智慧。若認識不到這一點,就說明對佛法的了解甚淺。

   佛在世時,皈依佛就是聽從佛的教導,以佛爲榜樣,學習做人。佛不在世時就是以師爲佛,聽從教導,學習做人。法固然重要,但無師,法從何而知?因此佛經中說:“沒有師傅之前,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師才知佛與法,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因此,師恩大于佛恩。不可能一見佛面,就能“立地成佛”。佛陀曾親自說過:“佛無法用水洗掉人的罪業,無法用手取掉衆生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指明正確的道路。”上師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樣。一般人在見不到佛面、聽不到佛的教導情況下,上師替佛傳授了佛法,起到了天上的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師的恩大于佛恩。佛的事業就是說法度衆,上師也照樣說法度衆,因此說,上師是自己的現實的佛。何況佛還親自說過:“後世我將化師身,爲利衆生現凡體。”雖然無法證明自己的上師就是佛的化身,但也無法證明他不是佛的化身。

   藏傳佛教無論顯宗、密宗都非常重視上師的作用,這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並不是藏傳佛教獨創的,而有無數佛經的理論根據。所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將“親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說“親師是道之本”,密宗還認爲,上師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輕上師的修持等于“從沙中榨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養千萬個佛的功德,不如供養一個自己的上師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師當作凡夫看待,只能得到凡夫一樣的加持;當作真佛看待的人,就會得到像佛一樣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對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念,雖真佛在眼前,也許看到的只是一條死狗,如無著見彌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誠的信心,狗牙也會發出佛光,如一個老太婆把狗牙當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由于這種理由,藏傳佛教把上師當作現實的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佛法僧融爲一體的無上珍寶。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師現實的佛放在一邊,親近一種看不見的佛,象住在金山旁邊,向別人進行乞討一樣愚蠢。如果說密法有什麼修持訣竅的話,首屈一指的就是這種與衆不同的親近上師法。如果這個法門修得好,別的法就會不修自得;如果說這個法門修不好,修別的法就像堿地播種,徒勞無益。藏傳佛教皈依經文第一句就是:“皈依上師”。把上師看作是叁寶的總代表,而並非“第四寶”。

   叁、皈依法觀修要義

   佛教叁皈依的儀式是:

   接受叁皈時,應在佛像前,由法師授證,至誠發誓:即皈依佛,以佛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即皈依法,以法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外道典籍。即皈依僧,以僧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外道徒衆。

   藏傳佛教還有其觀修皈依法,今擇其要點簡要介紹一下:

   首先,在修皈依法之前,必須尋找德才兼備、可敬可信的上師,請求傳授皈依法。佛經中指出:“聽從上師的教誨,嚴格按照依教行事,是對上師的最高供養。”所以,必須嚴格按照師傳教導,規範行爲,堅持修行。本來皈依是一種前途和信仰的抉擇,重在信念和德性的修養,不在修持的形式上。如果思想行爲符合皈依的原則,雖然不念一句皈依頌,也是受佛歡迎的賢士弟子;若心不皈依,雖念經拜佛,也是自欺欺佛,不會有成就的。念經的“念”本來是意念的“念”,是“念念不忘諸佛教誨”之意,現在卻變成了念誦經典的念,皈依也就成了“口頭”的皈依和形式上的皈依,這類皈依弟子實在可憐。爲了初學之人,曆代的大師規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持方法和儀軌。初學之人,按儀軌誦讀觀想有很多好處。

   在修持之前必須做以下的准備工作:

   1.選擇一個比較清淨幽雅、不受聲色和外界幹擾的環境,爲身靜、言靜、意靜的“叁靜”創造條件。

   2.灑水清掃環境,保持環境的整齊清潔。

   3.陳設經過開光的觀修佛像和經典。觀修時陳設的佛像不宜多而雜,以免分散注意力。如觀修皈依法,只有一尊釋迦牟尼像就可以了。若有專門的“皈依法觀修諸佛圖”就更便于觀修,當然更好。

   4.在佛像前供桌上陳設力所能及的清淨供品。常規供品是淨水、鮮花熏香、燈燭、香水、糖果、點心、樂器等,供品必須做到清潔衛生,不准吹上口中氣,上供品前,必須洗手、熏香。供品陳設也要做到整齊、美觀。如果沒有別的供品,一杯清水、一柱香、一束鮮花也可以。供品的作用是引起聯想和憶想的無量供養。

   5.端坐在清涼舒適的坐墊上,按毗盧七法靜坐更好,但也不是絕對的要求,可按自己身體情況決定。

   毗盧七法是:(1)兩足盤坐(雙盤或單盤);(2)手結定印,即雙手平放在臍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二拇指頂在一起;(3)端坐、脊椎伸直;(4)頸部微俯,使頸椎伸直;(5)雙肩放松,向兩邊張開;(6)雙目視線落在鼻尖,目半開,閉目容易産生昏沈;(7)舌尖抵上颚。

   呼吸要求自然,貴在深、細、勻、長。

   正式觀想皈依境:

   觀想在自己的正前方虛空中,自己的恩師以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形象,金光閃閃地端坐在雄獅寶座的蓮臺上,身穿叁衣,左手托缽,右手搭在右膝上作壓地印。本師左邊放著叁藏法典,本師周圍,一圈圈從裏到外面向自己坐著密集、大怖畏、勝樂、時輪、觀音、手金剛度母等本尊和賢劫千佛、菩薩、緣覺、羅漢、勇士、空行護法等無數菩薩衆。本師上空叁朵彩雲,正中一朵彩雲上端坐著以執金剛爲首的阿底峽、宗喀巴等修持加被傳承系諸上師,右邊彩雲上坐著以彌勒菩薩爲首的無著、世親、解脫軍等廣行般若傳承系諸上師,左邊彩雲上坐著以文殊師利菩薩爲首的龍樹、提婆、月稱、寂天等深見般若傳承系諸上師。

   自己的左右坐著今生的父母,前面是自己的怨敵和損害自己的魔障爲首的叁界六道一切衆生。這些衆生無邊無際,與自己一起面向皈依境而合掌,身恭敬頂禮,語恭敬念誦皈依偈,意恭敬默念:從現在起自己無論是上升(獲得成就或轉生善趣)、還是下墮(墮入惡趣)、是苦是樂、是好事壞、是病是痛,除了上師叁寶您以外我沒有其它的依靠者、救護者、怙主、友軍以及希求處。因此,從即日起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全心全意,誠心誠意將自己托付與您,成辦任何事不與父母商量,也不自作主張,完全依靠上師叁寶您,一切獻給您,精勤修持您,除您之外我沒有其它的皈依處、希求處。以如此猛烈渴望之心,想象自己帶領父母衆生莊重宣讀誓詞似的默誦以下皈依詞:

   我和遍布塵世一切諸有情,從今直至解脫成佛之日,永不變心,一心一意,向十方叁世一切如來身語意功德作用身、八萬四千法之法源聖僧之總持上師皈依,向具足四身之佛陀皈依,向道滅二谛真法皈依,向具足斷悟功德的聖僧皈依,向續部一切本尊皈依,向勇士、空行和具足慧眼的一切護法皈依。

   也可以誦讀如下簡略皈依辭: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反複誦讀21~108遍,或規定的數字,誦讀時要一心不亂,詞語和思想密切合一。)

   誦讀皈依辭時意想,本師釋迦牟尼以及上師、本尊、佛陀、菩薩、緣覺、羅漢、勇士、空行、護法等的心部發出一束束彩光,光中夾雜著甘露照射自己和周圍的一切衆生,沖洗著大家無始以來的一切煩惱和身、語、意種種罪業及業報疾病、痛苦、業障,特別是因無知而不敬叁寶、背棄叁寶、毀佛謗法等因叁寶所造種種惡業,統統被佛光和甘露照射沖洗得幹幹淨淨,被照射、沖洗後身體變得透明放光,健康快樂。

   然後以七支法積福、消業。誦讀觀想程序如下:

   1.敬禮支--意想自身化爲千萬身,和衆生一起,身語意一致向叁寶進行五體投地的頂禮膜拜,誦讀和念想:向恩師頂禮,向諸佛頂禮,向勝法頂禮,向聖僧頂禮。

   2.供養支--意想淨水、鮮花、香燭、糖果、點心、音樂等實有和意化的人天供品,奉獻給恩師叁寶,誦讀和念想:淨水鮮花香明燈,美食糖果仙樂鳴,自身善業共財富,奉獻上師佛法僧。

   3.忏悔支--誦讀意想:無數世來因無明,所造惡業深如海,悔恨痛絕深忏悔,請求叁寶速消罪。

   4.隨喜支--誦讀意想:十方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衆,一切衆生之善業,真心隨喜願相隨。

   5.請轉*輪支--誦讀意想:祈求諸佛布慈雲,常降法雨度衆生。

   6.祈請住世支--誦讀意想:請發慈悲常住世,直至衆生盡脫苦。

   7.回向支--誦讀意想:叁世一切善行爲,爲衆成佛均回向。

   (以上每支觀誦不少于3遍。)

   修以上七支法時,觀想諸佛喜悅,接受請求,大發慈悲,又一次發出夾雜著甘露的一束束彩光,給自己和六道衆生增長福慧、消除罪障。

   然後發菩提心誦讀觀想如下:

   皈依佛法僧,誓發大寶心;願將有情衆,度到菩提境。

   (誦讀意想3~7遍)

   觀想本師與佛菩薩放光進行加持,使自己的大慈大悲心得到增長和鞏固,利衆菩提願心和行心獲得助緣,完全得以實現。

   最後觀想:前方福田諸佛從邊緣向中心收縮,全部進入本師佛祖體內,佛祖化爲一道金光,從自己的雙眉中間印堂穴進入自己的心中,永得加持。

   以上皈依修持法出于《菩提道次》心傳密法,如法修持會産生很大的加持力,對修止觀將起到強有力的增添助緣的作用,希望重視這絕妙的皈依心法。

   願叁寶之光普照大地,無明夜色永遠消失。願無量衆生心靈得救,消除此岸和彼岸的界限!

  1995 年春節寫于蘭州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叁節:叁寶皈依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