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功德」贊
所有十方群生福,有學無學辟支佛,及諸佛子諸如來,我皆隨喜鹹一切。
此四句的意思是說:此十方的一切衆生,各修各的福業,各享各的福報;十方世界的一切聲聞獨覺等小乘聖者,各修各的福德智慧,各享各的福德智慧;十方世界的一切大乘菩薩及一切諸佛,各修各的福德智慧,各有各的福德智慧。凡是這些,無論是凡夫聖者,無論是小乘大乘,我對他們的功德,無不一一隨喜。
「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我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通常人只能爲自己的幸福感到歡喜,也多半能爲自己家人的幸福感到歡喜,能爲親近的親友家的幸福感到歡喜;但對於陌生人的幸福,則未必覺得歡喜;甚至有人因爲幸福的是他而不是我,不論他是外人或家人,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妒嫉,便丟出一句酸溜溜的話來:「那有什麽了不起的。」
如果你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是會把一切人,乃至一切衆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了,見到他人有福,就等於自己有福;雖然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爲衆生提供多少福利,但若有他人能爲衆生營福,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都該心生歡喜。
能夠見聞作福隨喜的人,能夠見聞得福隨喜的人,一定也是一位有福報、有智慧的人。
此處的「有學、無學」是指小乘的聖者,小乘聖者分爲兩類:
聲聞聖者是聞佛說法,而得聖道的人,分爲四等,名爲四果,其中初果、二果、叁果位的聖者,因爲尚未出離叁界生死,但已將要出離叁界生死海,所以名爲「有學」聖者;第四果阿羅漢,便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得解脫叁界生死海,所以名爲「無學」聖者。
辟支佛,又譯爲獨覺,是未聞諸佛說法,自悟十二因緣,解脫叁界生死煩惱的聖者。根據《成實論》及《俱舍論》所載,各有「有學十八人」的說法,雖此二論所列名目略異,但主張有學聖者經十八個位次的果位,則是相同。
至於「無學」的定義,僅指阿羅漢,稱爲「無學果」或「無學道」,煩惱斷盡,已無事可學。戒定慧合稱爲叁無漏學,在有學位中,煩惱未盡,故仍須學。
「佛子」,本來是叁寶弟子或是佛教徒的通稱,若依大乘法門,唯有入如來家、乘如來願、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始得名爲佛子。此處所指的「諸佛子」,因與「諸如來」連用,諸佛子當然就是諸菩薩衆的意思。
可見普賢菩薩所示的隨喜功德,是不論凡聖的,不論多少的,正如〈行願品〉所說,上從「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的一切功德,下至「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做大善事有大功德,當然可喜;不做惡事,做小功德,亦當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