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菩薩行願贊講記 前言

  前言

  一、普賢行願在《華嚴經》中的地位

  一般所講所誦有關普賢菩薩的經典,多半是采用〈普賢菩薩行願品〉,在唐德宗貞元年間(西元七八五-八○四年)般若叁藏所譯四十卷本的《華嚴經》,全名叫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通常單行流傳的〈普賢菩薩行願品〉(以下略稱〈行願品〉),是四十卷本的最後一卷。

  《華嚴經》另有兩種譯本,在東晉佛馱跋陀羅叁藏所譯六十卷本《華嚴經》中,第叁十叁卷有〈普賢菩薩行品〉;唐朝則天武後聖曆年間(西元六九八-六九九年)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的第四十九卷也有〈普賢行品〉。

  可見,叁種譯本的《華嚴經》,都有這一品,唯獨四十卷本的〈行願品〉中,加添了十條願文,其他兩譯則未見所謂「十大願王」的條文;四十卷本〈行願品〉的內容,與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的〈普賢行品〉並不相同,甚至可說完全不同。

  現在我要講的〈普賢菩薩行願贊〉(以下略稱〈行願贊〉),是由唐朝的不空叁藏譯出,此與以上叁種《華嚴經》的譯本之譯出年代比較,晚於佛馱跋陀羅叁藏及實叉難陀譯本,而又略早於般若叁藏的譯本。

  〈行願贊〉的內容,跟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華嚴經》的〈普賢行品〉固然不同,也與四十卷本《華嚴經》的〈行願品〉略異,〈行願贊〉中具有四十卷本的〈行願品〉所舉十大願王的內容之外,尚有〈行願品〉所缺的內容。

  〈行願贊〉除了與四十卷本〈行願品〉所舉十大願有相同處外,也有另外一種內容幾乎相同而經名不同、譯者也不同的譯本,那就是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五字一句,四字一頌,共四十二頌,與七字一句共六十二頌的〈行願贊〉,同被收於《大正藏》第十卷。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若舉晉譯六十卷本而言,共分七處、八會、叁十四品,在八會之中的第一會、第六會、第七會、第八會都有普賢菩薩;在叁十四品之中的第二〈盧舍那佛品〉、第二十叁〈十明品〉、第二十四〈十忍品〉、第二十九〈如來相海品〉、第叁十一〈普賢菩薩行品〉、第叁十二〈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叁十叁〈離世間品〉、第叁十四〈入法界品〉,計有八品皆由普賢菩薩擔任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中雖極重要,但在八會之中僅見於兩會,叁十四品之中僅見於六品,那是第二會的〈如來名號品〉、〈四谛品〉、〈如來光明覺品〉、〈菩薩明難品〉、〈淨行品〉,第八會的〈入法界品〉。相形之下,不及普賢菩薩顯得更重要,無怪乎四十卷本的《華嚴經》全經別稱即是《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經旨,在於發明成佛道的因緣果報,所謂「因涵果海,果徹因源」,而普賢菩薩的身分立場,便是代表著修因、契果、生解,由菩薩因行而證入佛果法界的一位大導師。

  《華嚴經》在諸大乘經中,除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之外,是部帙最大的一部,在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都將之判爲圓教,也就是圓滿的大教,尤其是華嚴宗,即依此經爲根本教典。普賢行願,是《華嚴經》的重要部分,現在所講的〈行願贊〉雖是《華嚴經》的別行異譯,但其內容,的確就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而且相當豐富,可以看作是《華嚴經》的心要。

  二、普賢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除了《華嚴經》特別重視普賢菩薩之外,另一部天臺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叁種譯本,均有〈普賢菩薩品〉。同時,天臺宗又主張有「法華叁部經」之說,就是:1.《無量義經》,2.《法華經》,3.《普賢觀經》。以《無量義經》爲《法華經》的「開經」,以《普賢觀經》爲《法華經》的「結經」。也就是說,不僅在《法華經》的第二十八品是〈普賢菩薩勸發品〉,另外還有一部由劉宋昙無蜜多異譯別行的《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這一部經的任務,是指出如何修行法華叁昧的忏悔法門。由此可知,不僅《華嚴經》的實修實證重視普賢行,《法華經》的修證也重視普賢行。

  依據《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介紹的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要經諸佛國土,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以智慧力,化乘六牙白象,象身高大;在《法華經》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在《楞嚴經》卷五,也說到普賢菩薩「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普賢菩薩的梵文「叁曼陀跋陀羅」(Samantabhadra),又被譯爲「遍吉」,也有一部《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他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而普遍示現於諸佛刹土的一位大菩薩,所以在《華嚴經》中說,普賢菩薩的身體,猶如虛空,叁世諸佛的法身,也都是普賢的法身,他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方便,所以十方叁世諸佛的應化身,也是普賢的應化身。因此《大智度論》雲:「普賢不必說其住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其中。」

  在我們這個世界,普賢及文殊二尊菩薩,常被相提並論,《華嚴經》中以這二位菩薩爲貫徹佛道因果的大善知識;《悲華經》卷四說,普賢菩薩是阿彌陀佛因地之時無诤念王的第八子,故將普賢菩薩當作佛的因位來看,重點在於普賢的無量行願,即是成佛的要因。

  至於普賢菩薩與中國四川省峨嵋山的因緣,傳說始於漢明帝時代,那是把晉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說西南方的樹提光明山,現有菩薩名曰賢首,常爲叁千菩薩眷屬說法,牽強附會地解釋成了普賢菩薩的道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