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把肉體擺脫了(肉體是個很大的電阻),修神通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把寶貴的時光作無謂的消秏,那是對生命的浪費。神通是什麼?神通是一種不求而得的力量,來自杜漏,來自無漏,修行上的漏洞堵得差不多了,它會不求自得,求是求不來的。當你的心態到了比現在更安祥、更深刻時,把念頭打掃幹淨了,該知道的事都會知道,對有緣人的事情也知道。擴大些,國家未來的事情,人類未來的命運也知道,這只是見微知著,並不神奇。所以,修行人不應求神通,求神通也得不到神通,只會走火入魔,當你沒有神通時,就是勝利者,有了神通就是有漏。
斧底抽薪除病因
問:我母親有風濕關節炎,很痛苦,請問師父如何才能徹底根治?
答:風濕關節炎,起因于懷疑、嫉妒、不滿、抱怨、自己對、別人錯、誰都對不起她……所謂自心中毒。由于想念心態不同,造成我們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如果是“天君泰然”的一種心態,身心就能保持平衡,比較健康。因爲懷疑、嫉妒、不滿……的心態,在生理上會産生酸性反應,所以你母親的風濕關節炎,是屬于酸性體質,你給她多吃堿性的食物,如脫脂牛奶、小黃瓜、山藥、大蒜……等這類東西,對身體有益。
最重要的是改變她那偏去的個性,你可以對她說:“你懷疑他一輩子,對你有什麼用呢?你不滿意人家,人家不是照樣發財嗎?你抱怨人家的結果,上天也沒有補償你什麼呀!越抱怨越苦啊!別人並不因爲你抱怨而沒有飯吃吧……”你如能夠把她的病因作斧底抽薪似地去掉,心理絕對影響生理,她的健康便會跟著改善。
各位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就會知道,所有的病皆是從心而起,所謂“百病從心生”,病從口入的病好治,從心生的病難醫,因爲不明其根,找不出原因。一般粗心的人根本不明白病因,又如何能對症下藥呢?“心病還須心藥醫”,所以要想徹底治療,必須從改變心態做起。
反省忏悔除心垢
問:反省時如何才不陷入糾纏?反省要發掘往事,與老師所教“往事渾忘卻”如何調適才不矛盾?
答:這問題很簡單,要修行就一定要反省、要忏悔;反省、忏悔的著眼在去除心垢,掃掉障礙。如果你不反省、不忏悔,那些陳年往事是忘不掉也去不掉的,而且是趕也趕不走,只有真正徹底的做一次反省、忏悔,不二過之後,往事才會忘掉。說了沒有用,做了你就會知道。一般人習慣于回想過去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最要不得的是忘不掉,忘不掉的結果便常常把自己陷入煩惱的深淵。修行人要發掘出自己原本永恒的真心,而奉它當家作主,豈可陷入早已不存在的虛幻往事裏,而與之糾纏不清?所以“往事渾忘卻”,忘不掉就要由衷的反省、忏悔。
教學與修行兩者如何調適?
問:當老師教學生,是責任、義務,但在教學的過程裏,常會感覺自己的安祥度降低了。請問教學與修行兩者之間如何調適?
答:教學生要用愛心,行愛的教育,發自內心地視教學爲無上樂趣,安祥度就不會降低,更不會退失。如果你用苛求、不滿、抱怨、失望……的偏頗心態去教學生,讓學生成爲你發泄情緒的對象,那對學生固然是一種傷害,對你自己的修行也是一種損失。因爲錯誤與煩惱同在;罪惡與毀滅同步,你應該把操之過急、不滿、抱怨、失望等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心理去掉,代之以愛心的容忍循循善誘,做到“盡心焉而已”!
對于有些特別頑皮的學生,也要以愛心爲本,多鼓勵少責難,用不著恨鐵不成鋼,因爲鐵就是鋼,鋼是從鐵的鍛煉中提高它的純度和密度而成的。修行人若以開闊的心懷去包容、去善盡職責的話,安祥不僅會與你同在,也會與周圍的環境同在。所以不要弄錯,不要在傷害學生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如何契入不二?
問:安祥禅的特色,是能在老師跟前,當下識得本心,體會到安祥,但卻無法悟道,在現今紛擾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不二?
答:你這種問話,我說是“愛說笑”;你既然能夠當下識得本心,獲得安祥了,你還要悟什麼道?你還想找什麼道?
我在第一篇講詞就曾經說:禅的基本架構是“正見”與“正受”;什麼是“正見”?正見是無所見,有所見皆是“計、執”。證道歌說“了了見、無一物”,這就是正見。什麼是“正受”?正確的覺受,也就是對法領會了以後的真實受用。
假如說你要有所見,你所見的那些東西,統名法執,又叫理障,學正法不需要那些廢知識,什麼叫做廢知識?煩惱來了它擋不住,對生死、苦樂的問題也不能解決。你只秒秒保持安祥,就不會煩惱,就會獲得生命的源頭活水,唱安祥歌,安祥是什麼?是幸福的泉源,是摩诃般若的體現。
你說無法悟道,你是在“騎馬找馬”,你沒有契入不二法門,你是以有所得心來學無爲法門,那是不相應的。
安祥禅,安祥就是理、安祥就是事、安祥就是法的全部了,我已經和盤托出全都給你了,你還在找。如果另外還有,那也是畫蛇添足,雪上加霜。“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睛裏不能摻砂子,金粉也不可以,爲何不以自己的心當作眼睛呢?古人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此刻,當下若不自肯,不確認,你去找吧,看能找到些甚麼垃圾。
心若不動,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問:我是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必須在專業上投注心力,激發創作潛力,如果心如如不動,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答:如如不動是指心的原態,是創作的基因。從事藝術工作那是你的正業,剛才講過八正道,正業是修行人生活所必需,藝術對人們有益,可提升人們生活的素養和品質,一個真善美的社會是美好的,也是理想的。藝術裏充滿了詩情畫意,是創作的誘因,但創作離不開禅,沒有禅,就只能提升技術的層面,而不具性靈之美。
中國的大文豪、大藝術家都通禅,唐朝王摩诘、宋朝蘇東坡、明代八大山人……不勝枚舉。禅,它活在藝術裏而超越藝術;活在宗教中又超越宗教;它是一種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藝術的藝術,生命的生命,智慧的智慧,存在的真實。
你以從事藝術工作者來學禅,無異于在開拓靈感的泉源,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是創造的勢能,靈感的活水源頭。你若不能認知“本來面目”,學問就沒有根本,你便只能擁有類似電腦的靈性智慧,這樣你會有閃爍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嗎?
從開始到現在,都只是在講入門的方法,禅的真實內涵,你要自己進去才會知道,如何進去?安祥就是打開不二法門的鑰匙,你能擁有和保持安祥,就能進入禅的智慧寶庫。若離開了安祥,就只能在門外徘徊、觀望,那是沒有用的。從事藝術工作,如果有了禅,你的作品便會閃爍性靈之美,充滿生命活力和詩情畫意,來表達和提升你心的力量,這跟如如不動絕不沖突。
有關參話頭的問題
問:有個晚上精神很好,便集中精神專心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內心感到黑漆漆的,而且十分沈靜,忽然心生恐懼、害怕起來。第二天早上思惟旺盛、心中不安,這是否方法錯誤?
答:安祥禅不是參話頭,像你這樣參話頭是不得要領,談不上上路。真正參話頭,要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把所有千思萬想紛飛妄念,歸結到一個話頭上,到達參又參不破,放也放不下時,久而久之,整個意識就變成了無意識。無意識就是獨頭意識,把多個意識變成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觸機遇緣被打破,就到了客觀意識,客觀意識是真無我,真無我才是真有我。我們現在一說有我,大家便意會到我們生命的各別相,我們每個人的表層意識是不同的,這由于生長環境、遺傳因數、教育因素……等構成了千千萬萬不同的人,如果把不同的表層意識去掉,我們原本的心,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每個人的心便完全一樣了。
我爲什麼不主張參話頭呢?今天參話頭要有大福報才行,從參話頭到開悟,這期間不知要經幾年?幾個月?而且需要有人照顧,還要有明眼師父指導、護持,沒有師父,你悟了,自己也不知道,不能當機立斷把獨頭意識粉碎,久久你會成爲白癡。如果你沒有這個福報,每天還要上街、上班,不出門不行,那你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那就太危險了。再說你沒有透過反省,先去掉心垢,業障還在的話,就會物以類聚,你的想念跟魔相同,魔就來了,跟鬼相同,鬼來找你,你當然會恐怖,你沒有徹底反省,沒有正見,我執還在,有個“我”在,自然就會怕怕啦!如果沒有我,誰怕呀!現在有句俚語“誰怕誰呀!”所以,你這樣參話頭,是不對的,不是每天參幾小時,更不是高興了才去參,情緒不好就不參,是如雞孵卵,如爐煉丹,一直不斷地參下去,不悟不休。古人參禅,廢寢忘食,端著飯碗都不知下口……如此才能疑情成團。如果參一參,停一停,摻雜不純,就像是燒壸開水,燒一燒,歇一歇,那將永遠燒不開了。
參話頭如果比安祥禅簡易、殊勝,我又何必講安祥禅?五家七宗,門庭設施,各種作略都不相同,但是本質上和安祥禅完全一樣,絕無差別。所以,我勸你別再參話頭了,學安祥禅見性的人很多,從民國到現在,我很少看到過那位因參話頭而見性的。
身心原是幻愚者執而迷
問:在會友中見有人于日常生活中,有些現象,比如:醫院、殡儀館、菜市場、……等靈氣不好,最好不要去;天黑了,外面陰氣盛,不敢出門;晚上睡覺要開燈……等等,請問老師,如何面對這種現象才算正確?
答:這就是執著。醫院、菜市場的靈氣不好,這是事實,但是你去了,它可能變好一點。爲了衆生,你犧牲一點又有什麼關系?至于說靈氣不好、怕鬼、不敢出門……這很…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