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繼平

  燈是佛教中的六種供養具之一。燈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此,很多寺院每逢文殊菩薩聖誕日,都會舉行盛大的供燈法會,以祈求文殊菩薩慈力加被,予供燈者以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佛教信徒常稱燈爲智慧燈。以燈供佛及塔寺,不僅能夠表達對佛菩薩的虔誠之心,同時還能夠獲得四種清淨功德。

  佛陀在《施燈功德經》中,向舍利弗介紹了以燈供養佛塔所得的四種功德。經雲:

  “複次,舍利弗,若有衆生以燈明供養佛塔得四種清淨。何等爲四?一者身業清淨,二者口業清淨,叁者意業清淨,四者善友清淨。”

  佛陀認爲,以燈明供佛及塔寺能夠分別得到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和善友清淨的果報。

  下面對這四種清淨功德分述如下:

  身業清淨

  佛陀告訴舍利弗,如果有衆生以各種燈供養佛塔,能夠得到身業清淨的善報。佛陀在經中還對身業清淨作了詳盡的介紹。經雲:

  “舍利弗,雲何得于身業清淨?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彼生處,遠離殺生無殺害意,亦常遠離偷盜、邪淫。于己妻所尚不邪行,況余人妻?亦不飲酒放逸自縱,不以刀杖及余苦具加逼衆生,離不善法及諸惡業。舍利弗,遠離是等,是名身業清淨。”

  佛陀對舍利弗說,如果有人以燈供佛塔,他就能夠遠離殺生的罪過。不僅不會去殺生,而且連殺生的意念也不會有。至于偷盜、邪淫之類的惡業,就更不會去犯了。供燈之人,對于自己的妻子非常尊重,不會有任何有違戒條的邪行,更不用說對別人的妻子了。在五戒中,酒是最能亂性的東西。有很多人因爲飲酒而同時犯了其他四種戒條。有則佛教故事說:一個中年男子,一次喝了酒,見到鄰居家的一只公雞來到他家,他便將公雞宰殺吃了。鄰居家的婦女來他家尋找自己的公雞,男子謊說沒見到。他見婦女有幾分姿色,便強行將其奸汙。這個男子就是因爲飲酒,同時犯了五戒。可見飲酒的危害之嚴重。而對于供燈的人來說,他就能因供燈的功德,不飲酒放縱自己,更不會去造作各種殺生的惡業。

  佛陀在身業清淨中,以五戒中除不妄語戒之外的四戒爲例,告訴舍利弗,供燈之人不會造作這四種惡業,從而得到身業清淨。

  口業清淨

  中國古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往今來有很多人因爲不注意守護口業,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有的甚至是遭致殺身之禍。曆史上的楊修之死,不僅是因爲他自耍小聰明,而且是他信口開河所造成。

  在佛門五戒中,佛陀更將口業清淨作爲重要的戒條,警醒佛弟子守護。但對于一般人來說,如果在細微處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下口業。但是對于那些以燈供養佛塔的人來說,他們就能因供養佛塔的功德,得以口業清淨。

  佛在《施燈功德經》中說:

  “舍利弗。雲何口業清淨?是人世世常不妄語,若不見聞終不妄說,若見若聞合時咨問然後乃語,爲利自他不作異說。設若有人教令妄語,爲護實語終不妄言,不以此語向彼人說,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壞不令增長,有所發言能善和诤。若痛心語、若粗語、若苦惡語、不喜語、不樂語、不愛語、不入心語、惱他語、結怨語,悉皆遠離。有所發言,潤語、軟語、意樂語、不粗語、悅耳語、美妙語、入心語、多人愛語、多人樂語、可愛語、可樂語、能除怨語,恒作如是種種美妙語。複離绮語,不作異想異語,不作異印異期覆障實事,不煩廣說,不非時語,恒究竟語。舍利弗,如是遠離不清淨口業,成就清淨口業。舍利弗,是名口業清淨。”

  佛陀認爲,供燈之人,生生世世都不會妄語。他對于所說出的話,如果沒有親眼見到,親自聽到,不會妄說。即使親見的事物,他也要經過核實後才發表言論。假使有人讓他妄語,他爲了堅持事實絕對不說,更不會搬弄是非,破壞團結。他所說的話都是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那些人不歡喜的話、粗話、髒話、使人怨恨的話,他絕對不會去說。他所說的話都是溫潤柔軟,悅耳美妙,人所愛樂。供燈之人從來不會說各種绮語,異想之語,常常遠離各種不清淨的口業,常得口業清淨。

  意業清淨

  佛教常勸佛弟子要做到叁業清淨。在叁業中,意業是其中最重要的。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所造作的身業和口業都是由于造作意業而引起的。在意業中,貪瞋癡叁毒是人經常犯的。作爲一個凡夫俗子,很多人都會見財起意,見人比自己優秀心懷怨恨,心中常會有各種愚癡之念生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因爲貪瞋癡而引起的禍患不勝枚舉。

  對一般人來說,若要做到意業清淨實在是難上加難。而佛陀告訴舍利弗,如果有人能以燈明供養佛塔,他便能遠離貪瞋癡的困擾,從而做到意業清淨。

  佛陀在經中說:

  “舍利弗,雲何意業清淨?于他所有珍寶資財,不起貪著,不起瞋心,遠離害心,又離邪見無諸惡見。舍利弗,遠離是等,是名意業清淨。”

  佛陀對舍利弗介紹了供燈之人如何做到意業清淨。佛說,供燈之人,對于別人所擁有的珍寶不起貪心,也不會有瞋恨之心,更不會有害人之心。這些人在平日生活中,不會産生各種邪見,也不會有罪惡的念頭。因爲遠離這些惡念,他們就能得到意業清淨。

  善友清淨

  古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孔子曾教誡弟子一定要親近善友,遠離惡友。他還把善友的標准定義爲:朋友正直、朋友諒解、朋友多聞。一個人親近善友對提高自己是非常有益的,因爲善友會經常引導我們向善,我們會受到善友的影響,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幹。在你遇到各種不順心事的時候,善友都會不遺余力地幫助你。人若有一些善友,你會經常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如果你沒有結交到善友,而與一些惡友往來,你就會在他們的熏染下,變成一個具有諸多惡習的人。古人說: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人在年幼時並沒有善惡之別,多是由于人在後來所生活的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具有善惡的不同。

  在佛教中,佛陀非常重視修行之人結交善友。並認爲善友對一個人有諸多善的影響。但是,在生活中,其實很難遇到幾個真正的善友,很多人與人交往都是懷著各種不同的目的。佛陀認爲,供燈之人能夠得到善友清淨的果報。

  佛在《施燈功德經》中說:

  “舍利弗,雲何得善友清淨?若諸善友遠離妄語,亦不飲酒,離諸粗犷,調伏正見,往詣其所親近咨受,又詣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所,親近供養咨受未聞。舍利弗,是名第四善友清淨。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支提施燈明已,得如是等四種清淨。”

  佛陀認爲,供燈之人由于以燈供養佛寺的功德,能夠得到善友清淨的善報。這種善友清淨表現在:善友能夠遠離各種妄語,不飲酒,言行舉止文雅不粗俗。善友常懷有正見,經常會向朋友請教,以便增長自己的見識和人品。善友還會以虔誠的心親近供養諸佛菩薩,虛心向他們請教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由以上論述可見,懷著虔誠的心,以燈供養佛及塔寺的人能夠得到四種清淨功德。因此,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方面要讀誦經典,禅坐修行,另一方面還要以燈明等供養具來供養佛及塔寺,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功德。

  

✿ 继续阅读 ▪ 常說愛語攝衆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