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四弘誓願(繼平)

  淺談四弘誓願

  ◎繼平

  對于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發願是十分重要的。不論是諸佛菩薩還是曆代祖師,在修行時都十分重視發願。在佛教中,最爲佛菩薩和曆代祖師所推崇的是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分別爲:“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現簡述如下。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諸佛菩薩見到世間衆生有各種各樣的痛苦,這些衆生每天都被貪瞋癡心所障蔽,都在爲名利財色,爲自己的情愛、家庭、父母、兒女和事業在努力奮鬥。這些都是煩惱因,由于煩惱的因緣,將來就會招感苦果,因爲一切都只是爲自己著想,都是我執。我們觀衆生,有生、老、病、死苦等種種苦惱,這個世界就像個苦海一樣,衆生都在生死苦海當中沈浮,所以,佛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便發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來救拔衆生離苦,這是依四聖谛中的苦谛而發。

  衆生無邊誓願度,是佛陀最初所發的宏願。佛陀爲王子之時,經常思考人生的諸多問題。他未出家前看到農夫耕地之時,有許多蟲子被翻耕出來,被太陽曬死,佛陀心中無限悲憫。他在出四城門時,見到生老病死等各種令人痛心的現象,便萌發了出家修行救度衆生的宏願。于是,他便在一天深夜,趁著妻子熟睡的時候,默默地告別妻子,毅然出家修行,目的是爲救度無邊衆生的各種痛苦,使他們都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正是懷著「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宏願,佛陀出家之後,開始行苦行,因爲他一天只食一麻或一粟,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足,最後在尼連禅河邊沐浴時因體力不支而昏倒。幸被牧羊女以乳糜供養,佛陀才恢複體力。佛陀最後盤坐在菩提樹下發願“若不證得正覺,誓不起此座”。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從此開始了度化衆生的生涯。

  佛陀爲實現“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願言,在成道後,先度化五比丘等人,後又遊走諸方,度化各方衆生。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不計其數的衆生在佛陀的教化下悟道。

  不僅佛陀,諸菩薩也是誓願度衆生的典範。地藏菩薩爲了度化衆生,曾發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和“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觀世音菩薩則以“叁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的隨緣示現來度化衆生,凡是衆生有苦難,觀音菩薩都會尋聲救苦,有求必應來度化衆生。

  諸佛菩薩不僅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並且身體力行地度化衆生,同時要求一般的修行者在發願修行時,應當發度化一切衆生的大願,只有具足這種願望,在修行上才有勇猛精進的心,修行才能取得成就。

  作爲現代的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應當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修行中的發願,就如同世間的讀書,一定要有個目標,只有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學習才能取得大成就。修行學佛,最重要的也是願心,有願心才能有成就。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衆生在生活中不停地造業,行爲造成身業,言語造成口業,思緒造成意業,這些業有善業、惡業和非善非惡業叁種。造了業就一定要得報,正因爲衆生的造業,所以要在六道中輪回流轉不息,産生了種種煩惱和痛苦。

  佛教認爲人的煩惱有很多,主要有貪、瞋、癡、慢、疑等各種各樣的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作各種惡業,因爲惡業的緣故,不僅要受到報應,而且還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僅就貪心造成的煩惱而言,因爲貪心,人們常會唯多得求,從不知滿足,但是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人們會爲滿足貪欲不斷去追求,其結果不僅僅是給自己帶來煩惱,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有則佛教故事說:有個很吝啬的人,他也知道自己這個毛病,但就是無法改掉。他家裏很窮,窮得連床也沒有,家徒四壁,只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只有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啬。”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

  那個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即使他這一輩子甚麼都不做,地上的錢也足夠他活一生了。可是每當他決定扔掉那個錢袋去花錢的時候,又都舍不得,心想還可以再拿一些金幣出來。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幣,直到把整個屋子都裝滿了。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後,他虛弱得連把錢從口袋裏拿出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終于死在了錢袋的旁邊。

  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斷除一切煩惱,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認清煩惱的本質。禅宗認爲,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衆生自心的妄動,是清淨自性被迷惑之後的體現。假如能做到一念不生,就可以用自心裏的般若光明照亮無邊的黑暗,消滅虛妄不實的思想。

  我們心中有種種煩惱,集就是一種煩惱,是集合我們過去善業和惡業所造成。因爲有煩惱,就要斷煩惱,所以發“煩惱無盡誓願斷”。

  在佛教中斷除煩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六波羅蜜和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等種種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我們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大願,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爲有願力,這心念就會産生力量。假使沒有發這個大願,煩惱一來,沒有力量,就被煩惱給吞沒、給打敗,就會退失菩提心,所以願行要廣大。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陀住世之時,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性,爲了度化衆生的方便,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不同的法門,一方面能夠讓衆生斷除煩惱,另一方面是讓衆生在斷除煩惱的同時能夠成就佛道,以便將來更好地度化衆生。

  中國佛教在從印度傳入之後,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文化民俗習慣的不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在不同的朝代,根據衆生的不同需求,分別建立了淨土宗、叁論宗、律宗、唯識宗和禅宗等不同的宗派。僅就禅宗而言,禅宗在惠能之後,分別形成了“一花開五葉”的繁盛局面,而這些不同的禅宗派別,則是根據衆生的根性的不同而權巧施設。對于每一佛教法門,特別是適應自己根性的佛教法門,我們應當認真去學習和體會,即便是難度再大,也要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信心。

  在佛門中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法門,都是爲了度化衆生的方便而施設。我們要想斷煩惱,要想度衆生,總要有一些本事、有一些方法,就如同醫生爲人治病,總要懂得一些處方、一些脈理才可以。我們內心有這麼多的煩惱,外面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必須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無形中心量也會日益廣大。

  法門是無量無邊的,但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自己心中本來就有的,要想學好無邊的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觀照自己的清淨自性。見證到自己本有的自性,自己向自己心中修學,才是真正的修學。

  對修行人來說,我們要學習這麼多的法門,不僅是爲了自身的成就,更主要的要自己對每個法門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度化衆生。所以,要求學佛者“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爲了更好地自利利他。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乘佛教一切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證得無上佛道。佛道是至高無上的,必須立下大誓願,切實奉行,精進不懈地修行大法,才能有所成就。從佛教觀點來看,衆生與佛無二無別,衆生即是佛,佛也是衆生。所不同的是,衆生的自性被迷,而佛則是已經覺悟的衆生。因此,衆生要想成就佛道,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境,就需要見自本性,做到心不迷惑。

  衆生欲成佛也就是要達到滅谛,所以應當根據滅谛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弘願。滅就是寂滅、涅槃。寂滅,就是諸位大衆聽法這心念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就能禅悅爲食。而寂滅涅槃就是禅悅爲食當中最高的一種禅悅。我們每天都在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但要了解佛道有深有淺,在小乘來講,聲聞四果,是佛道;緣覺,也是佛道;菩薩,叁賢十地,也是佛道;而最高的佛道,就是佛,所以稱之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這就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就是指我們這心念,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指我們當下的心念,達到不生不滅。煩惱不生,本性不滅,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是衆生不知道而已。

  就淨土宗來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則是要求學佛者通過念佛修行來達到往生西方,在親近諸佛菩薩,聆聽佛菩薩說法之後,進一步修持,則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並不是爲了自己的享樂,而是要“不違安養入娑婆”,以便“善巧方便度衆生”,這才是成就佛道之後的目標。

  綜上所述,佛教的四弘誓願不僅是諸佛菩薩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宏願,也是曆代祖師要求修行者應當發的大願。我們現代的修行人,如果在修行過程中始終按照四弘誓願來指導自己的修行,則現世能夠爲人師表,將來也能夠成佛作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