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佛教史
──叁十叁年春在漢藏教理院爲妙欽說──
我在十多年前曾作“中華佛教叁大系”一文,刊在第六卷海潮音上,對中國佛教曆史教理變遷之因都原與程序,稍作有系統的提示。這個提示,直到現在還有重提的意義。
我在那篇文章裏面,分會昌以前的中國佛教爲叁大系。一、道安重行系:自慧遠的承道安修持律淨,覺賢的傳禅,慧文的修實相禅出天臺一宗;光統的持律與杜順的修法界觀出賢首一宗;乃至慧能以後的禅宗都是。二、傳龍樹學系:自羅什傳龍樹論入中國,到興皇、嘉祥的集叁論宗之大成。叁、傳世親學系:菩提流支、真谛、玄奘叁人,相次的傳世親論入中國,而演出地論、攝論、唯識的叁宗(附俱舍)。在這叁系裏面,道安重行系永遠是中國佛教思想的主動流。傳龍樹學系與傳世親學系,只是兩種外入流。它從印度傳入,而興盛的時期雖曾影響到主流,但不久即被融攝而至衰歇,不能撼動主流,更不能進爲主流。主流尊其爲主流,旁支還其爲旁支。循是以觀,才能見到中國佛教演變之真象。所以在研究中國佛教史的時候,辨別認清這主動流與外入流兩者特質的不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主動流的第一種特質是“本佛的”,自道安以來的中國佛教代表人物,如慧遠、智者、賢首、慧能等,都是直本于佛。如道安倡以佛姓爲姓,一切以探本于佛爲宗。基于這種原因,所以第二種特質就是“宗經的”,他們都以無上正等覺者金口親宣的經典爲根據。因爲經的浩繁,所以他們都得博覽全教而約取要旨,故第叁種特質是“博約的”。如道安博覽衆經而綜理經錄,天臺、賢首的博綜一代時教而爲判攝,都是這種表現。最後,他們的第四種特質是“重行的”,他們在博覽中提出的一種心要,就成爲實踐行門,或淨業或禅觀,作爲自行化他的修證法門。
針對著主動流的四種特質,外入流也有著四種特質:一、“本理的”,如羅什、玄奘等,都是以他們所本的性空或唯識爲本,而不是推本于佛。二、“宗論的”,因本的是理,所以就以專明此理的論典爲宗依,所以他們或者宗龍樹論或者宗世親論,都不是直宗于佛說的經。叁、“授受的”,因有宗本論典,所以他們的思想直是論師們授受下來的一套,不能自己直探佛法作更偉大的創建。四、“重學的”,承受所傳授的論典,孜孜鑽研講說,所以他們不能從一種扼要簡易的行門,直截去修行證果。
在這兩流裏面,前者能博教而得其要行,攝末而直追根本。此中國佛教的主流,充分的表現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力,終于建立起具備深厚特質的中國佛學(在世界佛教的叁大系中,南方巴利文系只局在小乘叁藏,未聞摩诃衍義。流行在衛藏的西藏文系,認爲佛教所宗不是有部、經部,便是中觀、唯識,充分的說明了它只是本理的宗論的與授受的。能夠直本于佛,探一切經,在“博教約行”中,表現其偉大的創造力的,只有流傳在中國的漢文系的佛學)。
複次,我向來將大乘教理分判爲“法界圓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叁宗(最近印順法師分爲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叁種,雖內容不出我所分判的,不過“真常”、“虛妄”的用辭界限,殊不能明確的分清楚),也可以同樣的拿來觀察中國佛教曆史的。如主動流的道安系就是法界圓覺宗,外入流中傳龍樹學系的就是法性空慧宗,傳世親學系的就是法相唯識宗。不過在中國佛教曆史的立場,不妨略改爲佛本論系(法界圓覺宗),性空論系(法性空慧宗),唯識論系(法相唯識宗)。後兩種都是采用古來的名稱,只爲便利上不得已新立了佛本論系而已。
現在可以依著上面的論述,把中國佛教曆史分爲叁個時期:
一、佛本主源一味時期 自永平求法到東晉道安
二、空識夾變主流時期 自慧遠到清涼受羅什到玄奘之重重擴變
叁、主流遞演不絕時期 會昌後禅宗下的臺賢淨律
在羅什以前所傳譯的,有禅教律密淨,般若、法華、華嚴(單品)。那時候的大德們,只把它當做佛教來傳譯、來宏揚,根本就沒有宗派存在,所以不該拿後來宗派的眼光去衡量它。他們都直宗于佛只是一味的佛法。而且、後來中國佛教佛本的主動流就是確立在這個時期,所以可以叫它作“佛本主源一味時期”,其代表人物可以說是道安。羅什來華以後,傳入了龍樹的論典,才有宗派的見解發生。從羅什以後,僧肇、僧朗(攝山)到興皇與嘉祥而成叁論宗,旁出僧導僧嵩到梁叁大法師的成實論宗,這是性空論旁支的入流。自從北魏菩提流支傳譯無著世親論典建立了地論宗,繼之有陳真谛的傳譯而爲攝論宗,到李唐玄奘更大量的翻譯而有唯識宗及旁帶的俱舍宗的建立,這可以說是唯識論旁支的入流。這傳學本理而宗論的性空唯識二支,雖大大影響了佛本論主流。但終不能奪其主流而代之。自道安以來,有慧遠、覺賢、慧思、達摩、智者、杜順、慧能等,且收且破,而性空論終由智者融攝而爲天臺宗,唯識論亦由法藏融攝而爲賢首宗。所以自羅什以來,雖然性空唯識二旁支加入法流,但始終是以佛本論爲主動流的。唐朝自慧能以來,禅宗獨特興盛,淨土也漸遍的流行,正如中華佛教之叁大系一文裏所說的:“注重修行即爲淨土宗。吸收(法華涅槃及龍樹系)演教即爲天臺宗。專崇悟證即爲禅宗。吸收(華嚴楞伽及世親學系)演教即爲賢首宗。此中國晚唐以來之佛教所由行證不出禅淨、教理不出臺賢欤”!這說明了佛本論主動流的遞演不絕,也正是所以成爲“中國佛學”之特質所在。現在把他歸攝爲下表:
佛本主源一味期───────空識夾變主流期──────主流遞演不絕期
┌────┐
┌─┐│性空論系│羅什師資─成實宗─叁論宗
│佛│└────┘
│本│
│論│道安等────慧遠淨禅────天臺宗──────賢首宗──禅宗
│系│ │
└─┘ ┌────┐ (附俱舍宗)│
│唯識論系│地論宗─攝論宗──唯識宗
└────┘
不過,最初的佛本論,不但重行,而且能宗經博教,教證本末都很圓滿健全。後來的禅淨,承這個重行之緒,走到極端,專重要行而舍去了經律,孤陋寡聞而致佛教衰落。現在要複興中國佛教,應該繼承佛本論的主動流,力戒孤陋的弊病,直探佛經,博搜教理,精簡以取其要,見之實行;絕不是承受那一家的舊套的。
(妙欽記)(見海刊二十六卷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