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心上修戒定慧學
──二十五年一月在潮州開元寺講──
開元寺,我四年前曾來過一次,現在可謂舊地重遊了。
潮州,昔日曾有大顛禅師在此宏揚禅宗,宗風大振一時;同時還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在此和禅師結了一段因緣,自然更有一番盛況。可是,自後千余年來,經過了不少的變化,一直到清季而入民國,寺院與僧衆漸漸減少,佛教的氣勢也一落千丈了!不過,晚近已有複興的氣象;我前四年在此一觀佛教情形便這樣忖念著,這次來一看,果然更有進步了。而前一年這裏還辦過佛學院,青年僧伽受教育者漸多,對于潮州佛教前途的發展,是甚有希望的!
學佛所應修學的法門,不出戒定慧叁增上學;而比此叁學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從信解而成立的,不論在家或出家,若對佛法有真正的認識,便會産生恭敬誠摯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過來而依之修學。故佛法的基礎在戒定慧叁學,而比叁學更要的條件,便是首先要具足信心了。
佛教把信徒分成在家出家二衆,但皆由信心而成立,是二衆修學的共同點;其不同點,即在于戒律。戒律有在家二衆的戒律和出家五衆的戒律,在家出家之分,便是在這戒律上區別的。出家所以能稱爲僧寶,也就是由嚴持出家的戒律,由戒學之增上因緣,才能證得出世的聖果。戒學做到相當的工夫,便可由戒生定。定就是禅定──中國自唐以來,禅宗風靡于天下,出家者對于戒非常的輕視,毫無深刻的修習,即躐等的去探討禅定,所以中國的佛教徒,便沒有實際的成績。本來,照佛教原始的製度,出家修學的次第程序,須先修學幾年戒律,把戒律弄得清楚明白,有系統有條理的來規範行爲,實踐于日用行事上。使心身在語默動靜之間皆與戒律相應,六根不流蕩于六塵,便自然可做到禅定的工夫;如此久而久之,心力集中,便可以由定發慧。故知若無戒律之基礎,而躐等探求定慧,那是極枉然的事!
從信心上建立叁學,先修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此慧有叁種: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叁、修所成慧。在具足信心之時,就有聞所成慧,因信心必從聞教領解而起故;至用勝解去思惟決斷,去心身體驗而實習戒行,便是思所成慧;由修習戒行而到成就禅定,依禅定爲基礎的慧,就是修所成慧。至修慧功深,功用廣大,便能引發無漏聖慧,斷惑證真,獲得解脫。
由是可知佛法中所謂修學,實不出于叁學,而叁學皆以具足信心爲出發點。從迷入悟,轉凡成聖,亦是擴充此信心使之圓滿而已。在這種意義上說,現在各位在佛法中,對佛法當然已有了相當的了解和認識而成就了信心的善根,所以更求進步也容易了。學佛能具足清淨信心,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一樣。
各位在貴寺,對叁學應已有相當的基礎:如開元寺每年開壇放戒,傳授律儀于四衆,即已有戒學;而昔時大顛禅師曾強揚宗風于此地,至今尚有禅堂,平日課余可以靜坐修禅,亦已有了定學;至于慧學,前幾年此地曾辦過佛學院講授佛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便是慧學。故今後各位能在此叁學的基礎上,更勇猛無畏的求進,繼承古德的功業,擔起擔子向前走,則不但住持佛教的僧寺可以興複;同時佛化教育普及于社會,使人民沐浴在道德文化的生活中。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就不會完全成了虛語。
(竹摩記)(見海刊十七卷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