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教授之說與感想(注一)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高野山大學講──
一、佛教之根本何在?曰:佛智境界,即指大覺之地位,是即爲自內證之離言自性。爲表現此自內證之離言自性,應千差萬別之機類,說大小乘之法門,然窮極則在開示衆生未具之離言自性。
二、于斯、起各教祖及高僧之判釋,乃當然之理。如世尊初說自內證時,阿難、迦葉聽之,一如世尊教敕,影入于心,而自內證移焉。其漸次現于文字,隨根機之差別,而成種種體系,隨變移發達而判教,蓋起于教理發達所不免之結果也。
叁、大乘發達上、馬鳴、龍樹二論師所提倡之自內證,即進爲同型之無著、世親;而教相判釋上,多少得見異點。佛在世時所說,唯修多羅,後加論注。向判教判釋方面發達,事非偶然,夫亦興所當興之理欤!
四、即于中國之例觀之,天臺雖以慧思禅師之止觀,體得自內證分,而現于利他方面,智者大師則立五時、八教以成體系。又于華嚴法界觀之體系,至第二祖、第叁祖之賢首大師,成立叁時、五教之分別。更于禅宗,至第六祖時止,見幾多之變遷。然不論從何觀察,無忘自內證者。
五、再以如今之例,觀真言藏,在龍智、金剛智、善無畏、叁祖時,一系統且入西藏。其後、至不空叁藏,爲建設時代;傳之惠果、空海以後,乃達基礎上判教之機會。
六、弘法大師承第七祖惠果和尚爲止之體系建設,因其出在建設材料已整之秋,由一方言之,遭遇于密教興隆之時代,即其時機,固非宣揚之不可,宣揚之手段,則判教判釋尚矣。大師因而依十住心論,著體系及判釋,實于宣揚時機有絕對必要。
七、大師所說之共通點,系緣法華、華嚴、淨土、一切法界而表現。又所體驗者,似爲各大乘之共通點;唯顯乃通空修行,密則入自事相,由其得不經空而行,是爲持長。又吾人特表敬意于大師之判教者,在不經空而由叁密之加持力,迳達所行。此于判教上,大師之精神,置窮極于何處!爲吾人不研究事相者之大問題,故非一朝一夕所可斷定。
八、原來大乘,乃具有特殊點,以平等一致點,建立于窮極者。佛教、則以菩提心爲出發點,自利之外,利他爲行,而成無上正覺,斯其共通者也。然立于今世界舞臺,與其立宗派而說佛之自內證,豈非佛之自內證包容經典一切,將佛菩薩祖師所修行之一切法門,體得于心,而各懷乘出機會于超越宗派之世界耶!
九、因體得根本佛教之法門,欲東亞佛教、目的向海外開拓思想上之大菩提心,故深幸今晚之會,得中日同志互相提攜,實所感謝!
(見朝日新聞記者記,湯清良譯)(見海刊第六卷第十二期)
(附注) 海刊題作高野山大學講演辭,今依原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