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去擺脫痛苦,追求解脫。在擺脫痛苦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對宇宙人生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佛陀之所以能夠成爲覺悟者,能夠親證趣向解脫的真理,也正是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學習而來。
阿含經告訴我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佛陀是以人的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的身份得道。天上的人太享樂了,他們無法體會痛苦,也就沒有修行的動力。而不修行就無法開發智慧,更談不上解脫。智慧、解脫、真理都在人間,而不是在天上,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區別所在。因此,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學會做人。
漢傳佛教屬于大乘,大乘佛教的立足點比較高,一開始就要求我們當菩薩,但是修學大乘佛教的人裏,真正有菩薩心腸的並不是很多。相反,大多數的人,修學佛法只是爲了自己了脫生死,爲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修行,很難說是個真正意義上的菩薩。
那麼,大乘和小乘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很多人覺得,只要學習大乘的經教就是大乘行者,而學習小乘經教就是小乘行者,這種看法其實是不對的。
我們判斷一個修行人是屬于大乘還是小乘,關鍵是看發心。如果你發的是出離心,修行只是爲了自己了脫生死,那就是小乘的自了漢。如果你發的是菩提心,學佛不僅是爲了自己解脫,更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那才稱得上是修學菩薩道。 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即使我們發的是菩提心,還是要以小乘的出離心爲基礎;而出離心又要以增上心,以人天乘爲基礎。也就是說,想要學做菩薩,還是應該做好一個人。
那麼,做人的標准是什麼?這就要用人天乘的德行來衡量。很多信徒學修達到一定程度後,會求受菩薩戒,這種發心固然非常好,但必須明確,菩薩戒同樣離不開人天乘的五戒十善。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上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及不貪、不嗔、不癡。五戒十善雖然只是人天乘的標准,但要真正做好並不容易,嚴格地說,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可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不殺生也做不到,不偷盜也做不到,就想做菩薩,又有誰會相信?菩薩能殺生嗎?菩薩要慈悲一切衆生;菩薩能偷盜嗎?菩薩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說,菩薩的修行是以人天乘爲基礎,菩薩戒則是以五戒十善爲基礎。
在我們的修行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經大論雖然學了很多,大道理也似乎懂得很多,卻忽略了最根本的五戒十善。我們很少以五戒十善來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來作爲自己的行爲准則。
很多大乘經典,如《維摩诘所說經》、《妙法蓮華經》等等,對阿羅漢及聲聞乘的修行都持批判的態度。但我們要知道,佛陀是爲了要那些聲聞弟子進一步回小向大才批判他們。事實上,那些阿羅漢的人格和德行都非常了不起,凡夫若與之相比還遠遠不及。所以,我們決不能因爲佛經裏批判他們,也跟著批判他們。
但漢傳佛教因爲接受了這樣一種大乘思想後,卻嚴重忽略了解脫道和人天乘的修行,這可以說是漢傳佛教的一大弊病。我們拼命強調入世,卻往往沒有具備出世的心態。而沒有出世的基礎就急于入世,往往會被五欲塵勞所淹沒。所以,我們雖然也在修行,但心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並沒有好多少,並沒有高明多少。
《菩提道次第論》是藏傳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論典,這部論非常好。在藏傳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出現過忽略修行次第的弊病。宗喀巴大師有感于此,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爲基礎造下此論,爲我們明確了修行應當遵循的整個次第,既有理論的指導,又有具體的修行實踐,可以說是一部關于佛法修行的教學大綱。
《菩提道次第論》分廣論和略論,都有漢譯本,其中略論由大勇法翻譯,廣論由法尊法師翻譯。法尊法師曾在西藏留學多年,精通藏語。廣論翻譯完成之後,太虛大師非常贊賞,認爲《菩提道次第論》正可彌補當今漢傳佛教存在的不足。
漢傳佛教不太重視解脫道和人天乘的修行,而《菩提道次第論》建構了一個從學佛到成佛的完整脈絡。其中,道前基礎爲學佛之始要做的准備,如親近善知識等等,然後在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下,從下士道入手修行,進而至中士道、上士道,最後是止觀部分,每個過程都講述得非常完整。
學佛的人發心要高,但落實到具體的修行,必須從人天乘開始。或許有人會說,我不想修人天乘,我想直接做菩薩,這樣可不可以呢?如果沒有人天乘的基礎,菩薩乘就好比是空中樓閣。所以,只有完善了人天乘的德行,才有進一步修行的可能。
人是果報生,雖然引業使我們得生爲人,但各人的滿業不同,而福報不夠也會障礙我們的修行。或者得到了人生,但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或者雖有機會聽聞佛法,可因爲沒有善根而不能生信;又或者,天生就是白癡,沒有能力學習佛法;再或者,雖想學佛,但每天都要爲生存奔波,沒有時間可以修行。
所以,學佛要有暇滿的人生。我們要成辦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首先必須獲得具足修行機會的人生,必須有善知識的正確引導。
有些人也想學佛,但不幸遇到了惡知識,結果學了邪魔外道。現在很多邪教都打著佛教的旗號,如曾經盛行一時的*輪功,及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等等,都是以似是而非的教義來欺騙信衆。如果我們缺乏辨別真相的智慧,又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往往會走上邪路而不自知。有些人也想修行,但沒有正確而系統的修持方法,心理障礙始終不能突破,雖然付出了許多努力,卻收效甚微。所以,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必須時時依靠善知識的關照、指點,使自己能夠具足正念,如法修行。
暇滿人生是學佛的保障,但人天乘屬于下士道,依然要在叁界裏輪回,而流轉叁界非常不保險。衆生在叁界沈浮漂流,像浮木漂在海洋。一重浪過來,把你高高地托到浪尖;下一重浪過來,又會將你深深地抛到谷底。我們沈溺在生死中,每一刻都在隨著業風飄動,時而被淹沒,時而又浮出水面,完全身不由己。
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也不知道死往何去。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無法知道自己將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可以選擇的話,一定會選擇環境優越的國家,選擇富有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行都很出色的父母。如果我們可以選擇的話,應該不會選擇貧窮落後的國家,選擇既沒有文化,道德水准又差的父母,使自己連基本教育都無法保障,使自己的人生從一開始就面臨艱難困苦的掙紮。但我們無法選擇,我們只能隨著自己往昔業力的推動投生世間。
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同樣無法決定自己要到哪裏去,來世是升到天堂?還是繼續做人?或者幹脆到地獄去走一趟?我們沒有能力爲自己立下一個遺囑來安排這一切。
不要說來生身不由己,多數人現在就身不由己。我們在這個世界,爲了生存、事業和家庭,不願幹的工作還得去幹,不願意接觸的人還得去接觸,除了忍耐,沒有辦法可想。我們現在作不了主,未來就更作不了主。衆生真的非常可憐,因爲我們連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雖然人間有苦有樂,但痛苦總是要更多一點。連曹操這樣的一代枭雄,也對人生發出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人的一生就像清晨的露水般短暫,而曾經經曆的日子,痛苦遠多于歡樂。
現代的人生活比較豐富,痛苦是否會因此而減少呢?當痛苦到來的時候,我們常常出于本能,以各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以各種娛樂來躲避痛苦。無聊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電視,可以去跳舞,所以現代人對痛苦的感受不是很強烈。但不去正視痛苦,並不說明痛苦就不存在,更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我們這個有漏的世間,無論是外在的環境,還是我們內在的身心,都是痛苦産生的根源。
現在,地球的環境已經越來越惡劣,人類對自然的不遺余力的破壞,已經使人類開始品嘗到自己親手種下的這顆苦果:空氣汙染了,水源汙染了,臭氧層出現了空洞。而由此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正在世界範圍內愈演愈烈:水土的流失使水災空前泛濫;森林的減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野生動物的滅絕又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人際關系也是我們痛苦的一大根源:心愛的人不能長相厮守,"相見時難別亦難",是愛別離苦;離別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卻低頭不見擡頭見,所謂冤家路窄,又是怨憎會苦。
我們的身體更是時時伴隨著痛苦,"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壞、空無時不在給我們的身心帶來痛苦和折磨。我們不願意衰老,可又不得不老;我們不願意死亡,可又不得不死亡。
即便外在條件都很優越,但只要我們的內心還有煩惱,一樣會活得無聊,活得痛苦。
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認識到人生是苦。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無法生起出離心,因爲出離心是基于對苦的認識而産生的:叁界如火宅,只要在叁界輪轉,就無法擺脫痛苦的煎熬。
所以,我們既要利用人生爲進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礎,又不能過分地貪著和留戀人世。貪著和留戀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世界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我們執著于人間,那一切的變化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認識到人生是苦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發出離心,認識到這世界是不可靠的,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可靠的。
淨土法門教我們發願:一是要願離娑婆,一是要願生極樂。如果說我既喜歡極樂世界,又舍不得離開娑婆世界,那能不能往生呢?阿彌陀佛來接你了,你說:"不行呵,我舍不得離開,我過幾天再來,我再享受一陣子再來。"結果,對人世的貪著就會障礙你往生。
所以,出離心是解脫的基礎。而現在大部分學佛的人,都缺乏出離心。修行要從出世到入世,沒有出世的基礎就沒有資格談入世。如果我們沒有出世的超然,一旦入世,往往會迷失方向。
在修學佛法中,次第非常重要。要從人天乘、到聲聞乘,再到菩薩乘,一步一個腳印,把每個階段的基礎打紮實。同樣,由下士道、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下士道是我們凡夫;中士道是解脫的聖人;上士道是圓滿的聖人。而最圓滿的聖人就是佛,如果說佛也是人,那和我們凡人有什麼區別呢?
佛是人格、智慧都完全圓滿的人。凡夫在認識上有很多困惑和障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後,不能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佛陀具有清淨無礙的智慧,他在認識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凡夫有種種的煩惱,有貪心、嫉妒心、我慢心,而佛陀徹底斷除了一切無明和煩惱,了無挂礙。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徹底地去除掉。
太虛大師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關于成佛與做人的關系:
"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佛陀代表著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佛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太虛大師進一步告訴我們,成佛並沒有離開做人,人格徹底完善之後,修行也就成就了。
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爲了做人服務的,我們可以根據佛陀的教法來樹立不同人生時期的目標。我們的目標越高,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將來的成就也就越高,這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我們學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兩個水果,就開始和菩薩談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興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學。如果你是帶著凡夫心態來學佛,那你的行爲還是充滿了貪心,那你永遠都只可能是可憐的衆生。
有了出離心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發菩提心。真正學佛是要學習佛菩薩的行爲,用佛菩薩的德行來要求自己。所以,我們立志要高,志當存高遠,但落實到具體修行處,還要從最基礎的做人開始,爲我們學佛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佛與做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