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

  菩薩

  太虛

  一 菩薩的名義

  二 菩薩的成立

  叁 菩薩的曆程

  四 菩薩的資糧

  五 初心學漸修

  “菩薩”,乃很平常很普通的名目,是人人曉得,連小孩子也都知道。其實,一般七老八十歲的,也未能澈底明白。菩薩的含義,並非簡單,亦非簡短言語所能表明,今略分四段述之如下。

  一 菩薩的名義

  甲、破謬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廟宇的“偶像”爲“菩薩”,從事燒香、禮拜、點燭、供養的,是非常的多,尤其杭州地方爲最盛。良善風俗,雖爲全國冠;獨惜許多善男信女雖認真燒香拜菩薩,而對于菩薩的真相實義,都莫名其妙!有的以爲除卻庵堂廟宇裏泥塑的木雕的或玉石金銀銅鐵造成與彩色繪畫的等等偶像以外,別無什麼菩薩非菩薩的真義存在。問他究竟怎樣是菩薩,都是啞口無言,而但認偶像爲菩薩;所以見大的叫大菩薩,小的叫小菩薩,臥的叫困熟菩薩,甚至有把瓦料燒成的兒童玩品也叫它爲小菩薩。前年,一本小學教科書裏有個小洋人的畫像,旁邊注有“洋菩薩”叁字,所以一般兒童都叫“洋菩薩”。由這種種錯誤迷謬,簡直使菩薩的真意義埋沒無遺!以致引起一般知識份子,排斥拜菩薩爲迷信。其實、種種偶像,不單限定在菩薩,有比菩薩大的藥師、彌陀、釋尊等“佛”像,有比菩薩下的“羅漢”像或“天神人鬼”像。總之、這類偶像,大多不是菩薩像。即使是彌勒、觀音等菩薩像,亦不過借此遺像以表示其菩薩的精神不朽。用香、花、燈、燭供養恭敬者,乃是紀念他以爲自身學習的模範而已。如今人恭敬總理遺像,即是敬他當初熱烈提倡自由平等的精神,永爲國民楷式。凡用“偶像”的意義,在此。

  上來已說以偶像當菩薩的錯誤。亦有于菩薩二字不得其解,望文生義曰:“菩者、普也,薩者、濟也”。這也是謬說。當知菩薩乃天竺語言中“菩提薩埵”之省稱。古譯以“菩提”譯作“道心”;因我國素來尚道,所謂君子之道,夫子之道,且老氏五千言美爲道德經,“道士”尊之爲道祖,故借譯曰“道”。而“薩埵”則譯“衆生”。合稱“大道心衆生”,亦未得真實的意義。玄奘法師翻譯老氏道德經流通于西域的時候,曾經論過梵音之“道”,是“末底”而非“菩提”。

  乙、 顯正  

  從正義言:唐代諸大譯家譯“菩提”爲“覺”,“薩埵”爲“有情”。有情、總指一切有意志、思想、情慮的生命之類,如發起了上求佛覺之志願的有情,方稱菩薩。若未能真正發起上求佛果菩提的心願,無論他有多大福報或神通變化不思議事,都不可以稱菩薩,祗可叫他天神魔外之類。複次、“薩埵”亦是菩薩下度苦惱有情的慈悲勇猛之德。由此以世界人類之苦爲苦,世界人類之憂爲憂;法界有情之樂而樂,法界有情之益爲益。如不能普令人類等一切有情,獲大法樂利益,不得名爲菩薩。如果一舉一動均有利于群生者,雖是渺小的肉軀,也就是“菩薩”。並非要裝成偶像才是!也非神怪莫測才是!明白點說:凡是明解大乘佛法,發了上求佛覺心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者,不論是和尚、居士、貧、富、貴、賤的人,能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的,都是“菩薩”。人人能這樣學,人人都名菩薩。法界一切優劣不等諸有情,要算人類有情最有作“菩薩”的資格。要之,求佛菩提的有情叫菩薩;智慧覺悟成菩提,慈悲勇猛救有情的叫菩薩。

  二 菩薩的成立

  已說菩薩的名義,及人類最富有作菩薩的資格,但未說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薩的地位。正教量中,處處明要先依緣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羅萬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光怪陸離種種諸法,一一無非各種因緣和合生成;除卻各個各個的因緣關系,萬無成立之可能。絕無所謂幽妙莫測的創造者或支配者,是故諸法皆由緣成。如桌上這盆花,須有種子、水、土、風、日等緣,方能蔚爲青杆綠葉的花;如其間缺少一緣──不論水、土、風、日中那一緣,決無生成之可能。一花一草由此而成,一切萬法無不如此。乃至事事無礙之萬法,重重無盡之現象,皆如此而已。故了知離開一切衆生不能有菩薩,也別無佛覺可成,因此遍緣法界有情,發大悲心以求成佛。若有一個有情未獲益樂,則于所求菩提即未圓滿。如同花草之缺水土緣,決不能有蔚然青綠等美觀。由此,菩薩要得上求的菩提圓滿,必先從事于普化有情。要從同情一切苦惱有情之大悲普救心,乃能確立菩提願,依願修菩提行,終之以菩提圓滿。而菩薩之發心原爲衆生,即令一切有情未種菩提種者種,已種者令芽、令熟、令脫。要之、一舉一動無非普令人類及非人類的一切有情,同得究竟安樂之幸福而已。

  叁 菩薩的曆程

  菩薩從十信初信心位,到等覺位,有五十五位,曆程甚長。程度高下的相去,雖幼稚園生與研究院員,也不足爲喻。廣如華嚴等經所明,此不具述。

  四 菩薩的資糧

  菩薩既以菩提圓滿爲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爲效。而一切諸行皆依實相無相理以修,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用這無相理觀,破除無始時來我執法執,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羅密多。由這種種必需條件的因緣關系牽聯合集,乃能進入菩薩的深位。倘使這種關聯條件缺脫一種,那前途也就艱阻了。所以修這六波羅密法,就是促進菩薩深造以達圓滿的必要資糧。修這波羅密法,一切萬行萬德,無不包羅具足圓滿。于中前叁波羅密法,屬于修福;第六波羅密屬于修慧;精進、禅定二波羅密,通于福慧──以精進波羅密勤行策進,禅定波羅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羅密行,總攝一切萬德萬行。從這裏真能夠立大志願,忍諸辛苦,如法進修,猛勇不怠,不論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稱爲菩薩。

  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實早已發現于中國古代賢哲的行爲上、事業上或書籍裏,不過名義同異而已。孟子說:“伊尹爲聖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饑溺爲己饑溺”。爲天下人以犧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羅密。伯夷叔齊的聖之清,惡言惡語不入于耳;及非禮勿視、聽、言、動的四勿,即與持戒義冥合。戒的消極方面令一切惡不造,積極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屍波羅密。柳下惠的聖之和;及中國古時許多仁人君子,令德潤于當世,名聲照于後世,其度量的寬容闊大,就是忍辱波羅密。從前洪水泛濫,國人備受極大痛苦,大禹九載辛苦,始平水患,民衆鹹得安樂,當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時候,忙得叁過其門而不入;與墨翟之摩頂放踵,晝夜不舍,自苦爲極,這種爲衆服務的精神,就是精進波羅密。又如顔回之叁月不違仁,及心齋坐忘;與古時候許多讀書人的常用靜坐法,這也就是禅定波羅密。而孔、孟、老、莊一般賢哲,差不多對于一切事理都能通達,這種就是智慧波羅密。此中所述古聖賢,雖不過菩薩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國的菩薩模範。依佛法來說,也許是深位“菩薩”乘願再來,示現人世的。至于佛法來中國後,能行一二叁德以至六德齊修的,實難枚舉!

  五 初心學漸修

  來聽講的各位,都是于佛法有相當研究或信仰的,要知學佛乃是地上菩薩所修學的稱呼;我們薄地凡夫,最好改稱“學菩薩”。神妙莫測、不可思議的觀音等大“菩薩”,怕也還不容易學,最好學學剛才所講具一行一德的可思議的各位菩薩。我們人人都能去學,人人都做“菩薩”,乃至全中國、全世界、華藏界、盡虛空界的有情,都成“菩薩”,則極樂世界不一定在西方,而十方世界與我們當處的世界,也可都成爲“菩薩”的和平安樂世界了!(良緣追記)(見海刊十七卷十二號)

  

✿ 继续阅读 ▪ 佛法之真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