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大種之研究

  四大種之研究

  太虛

  ──十叁年下學期在武昌佛學院講──

  一 佛典地水火風之四大種與通俗所謂地水火風有何區別

  二 四大種是種子是現行若是現行雲何名種

  叁 四大種爲何識所緣

  四 四大種之大類區別有幾

  五 身意二識所緣之四大種有大小久暫之限量賴耶所緣亦如是否

  一 佛典地、水、火、風,之四大種,與通俗所謂地,水、火、風,有何區別?

  四大種、即堅、濕、暖、動之四性。種、乃能生義,大、乃普遍義;四大種者,謂具大種二義者,唯有此四。因地、水、火、風、空、識之六界,空則大而非種,識則非大非種,余種子等則種而非大故。此四大種,即四件普遍能生一切色法之物,乃帶數持業釋也。又、此四大種體相用均大,故稱大種:體大者,謂四大種普遍于一切所造色,又爲一切所造色之所依。相大者,謂堅之增盛則成金石之剛勁,濕之增盛則成江海之汪洋,暖之增盛則成爐焰之熾燃,動之增盛則成飓飙之猛暴。用大者,謂堅有承載覆壓之功,濕有融攝腐朽之能,暖有成熟燒毀之效,動有增長摧敗之力。又四相互攝,地大內有水、火、風,水大內有地、火、風,火大內有地、水、風,風大內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也。此四大種既但堅、濕、暖、動,非顯形色,身根所觸,眼識弗見,仿佛儒家陰陽、科學質力,故與通俗所稱之地水火風迥異。通俗所稱之地、水、火、風,乃四大種所造顯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觸四塵,水具色、味,觸叁塵,火具色、觸二塵,風具觸一塵──爲眼等識所緣之境,與只爲身識所緣非顯形色之四大種,大有區別也。

  二 四大種是種子是現行?若是現行,雲何名種?

  四大種是第八識中所藏四大種之種子所發之現行,其所以稱爲種者,因四大種有切要殊勝助生根塵等所造色之功能,故假名種。實則色、香等所造色,各有自種子含藏于第八識爲能生親因,但須四大種種子發現爲四大種後,諸所造色種子藉其資助,始得生起諸所造色,否則不生。因其對于所造色之生有親切增上之關系,故假說爲種耳。

  叁 四大種爲何識所緣?

  色法但爲所緣,心心所法通能所緣。大種、造色均爲色法,俱時而有,兩不相離。然四大種唯觸非余,故爲賴耶、意識、身識所緣。雲何爲賴耶所緣耶?此識緣境有其叁類:曰一切種,曰有根身,曰器世間,總稱第八之執受處。執受各具二義:執二義者:一、攝爲自體義,二、持令不壞義。受二義者:一、領以爲境義,二、令生覺受義。第八緣一切種有執之二義,及受之領以爲境義。第八緣有根身,則四義俱備;有根身大種之所造,不離大種,故大種亦爲其所緣。第八緣器世間有執之執令不壞及受之領以爲境二義;器世間亦爲大種所造,故亦爲賴耶之所緣。

  雲何意識所緣?此意作用力強,能遍緣十八界及叁世有無諸法。雖然、意識緣境,有其二種:一、同時意識緣境,謂與前五識俱時而了別色等諸法。二、獨頭意識緣境,謂不與前五俱起而獨緣一切諸法。故此四大種既爲身識同時意識所緣,其名義相又爲獨頭意識所緣。

  雲何身識所緣?身識緣觸,此四大種是觸一分,故知四大種爲身識所緣。

  四 四大種之大類區別有幾?

  曰:大類析之,可分爲二:一者、有執受四大種,二者、非執受四大種。雲何有執受四大種?謂異熟識不共相種熏習成熟所起,能造一切凡聖色根及根依處者,是爲內四大種。凡聖有情執持爲體,令生覺受,故雲有執受大種。雲何非執受四大種?謂異熟識中共相種熏習成熟所起,能造大地山河草木叢林器世間者,是爲外四大種。凡聖有情領以爲境,不執爲體令生覺受,故雲非執受四大種。問:有情各有八識,其所變之相,胡無差別而相同耶?曰:衆生雖各有八識,所變有異,然以其同業感故,所以所變之相相似。論雲:“如衆燈明,各遍似一”,斯言誠可釋此疑也!五 身意二識所緣之四大種,有大小久暫之限量,賴耶所緣亦如是否?

  第八識所變緣者,即有根身、種子、器世間是也。前五所變緣者,托第八所變緣.之一分爲本質而變緣也。第六識所變緣者,托前五塵而變緣一切諸法也。欲窮叁識變緣不同,當研叁境與本質相分之關系;故略表于左:

  相符

  ┌有質

  智及前六第八所緣…………性境─┤  本質

  └無質

  有漏第七第六所緣…………帶質   真如

  有漏無漏第六所緣…………獨影──────────相分

  前五識所緣者,有質之性境也,即是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此五塵是五識之相分,乃托賴耶所變緣爲本質而現;然所緣相分與本質相符.故爲性境。但相符亦就其變緣之一刹那點以言耳,非能與第八所變緣身器之體相悉符也。諸身器聚各自成系,能造爲四大種,所造爲各身器;在有根身即爲有執受大種,在器世間即爲非執受大種。第八所緣深廣微細,難可測知,以吾人無無漏清淨慧故,故能所緣皆非所知。金剛心後大圓鏡智相應,方可了知,即爲事事無礙之境。故身、意識所緣,不能與賴耶所緣適如其量。

  然身識所變緣與第八不同者,以身識所緣是五塵分隔之一相分,此一雖與第八本質相符,然色之一分,是眼識所緣,不爲他識所緣,身識緣觸,亦複如是;喻如生盲摸象,耳、鼻、脊、腹各取一分,雖第知一分,而此一分確是象上之一分,故雲相符。盲者若以觸知一分執爲是象,則妄矣!前五識所緣之一分,符本質境,第六增益認爲一物,則成似帶質境,墮俱生分別之我法執。故身識所變緣是各別間隔,第八所變緣則是融通交遍。 身識緣觸有覺不覺之差,全不全之別,然此非身識自變獨有,乃托第八之一分爲本質變爲相分觸而緣也。故身識不緣時,第八恒緣,以第八所變之器界不可測故。第八所緣之量,與身識所緣之量,于現器界中尚不能等,況第八尤能變緣十方器界耶?由此觀之,前五所變緣者,是條然有別之五系──見不出色,耳不超聲;第八變緣者,乃交遍之一一總系也。然非第六七識法我見所執之一一我法體,五識所緣五塵,爲第六識取而別組爲一系,第六恒緣,則似帶質境也。此境雖似托本質,而實不符本質,意識所緣之和合相,如死物而固定,第八則活動且交遍涉入。以其頓起頓滅、頓變頓緣,刹那刹那,由種而現、由現而種,非染識可知。因其在刹那上變緣不可說,在變緣相續上亦不可說,說爲生滅者,以前刹那頓滅之相,不同後刹那頓生之相故。然身器相續不壞者何耶?以有業爲統系之力;此統系力令其續續生滅,相似相續,故有身器之和合相存在。然此和合相續相,乃刹那恒變,法界交遍者也。故非吾人現前意識所取之相。

  然此刹那相續之相,雖地上菩薩亦不能確知,有知亦是比知者也。故第八識之境,即事事無礙之法界,斯法界至佛智方可如量證明。由斯異生第八識刹那生滅所變緣之諸法自體相,亦即佛果上之海印叁昧境界,亦即佛之法界無障礙智境也。然似帶質境,即意識綜合前五識上所緣一分變爲自識──第六所緣之相分也,此境不符第八變緣之境,故非實有。然吾人現見之個個天地人物等相,即是此第六變緣之帶質境。近世西人科學方法,依前五識所緣五塵,在直接感覺上用第六意識之計度分別,從經驗中求萬有之實體;然祗得意識所變緣之似帶質境,及比量計度之獨影境而已,何能了達第八識變緣之器界全體、有根通身、刹那生滅、現量親緣之實境哉!故欲知現實之真相,亦非成佛不可。

  然則凡夫日爲煩惱、所知二障纏覆,如何能了第八之微細境相耶?佛說叁藏,無非爲此大事而已。然佛法無際,若不舍繁取簡,將茫然無從矣!夫淨慧之發,由于止觀,故欲知賴耶真相,非先修止觀不可。初修之時,當先以正比量智,遣除第六識上之遍計謬執,染執既遣,淨慧自生,以真智慧漸除諸微細障,一地二地及至金剛心後異熟空時,則萬有之真境豁然開朗,顯現于大圓鏡中矣,故是現量。此即從華嚴之理法界觀,及天臺叁觀之空觀入手者。禅宗之參話頭,不涉解路,欲從前六及第八之現量上頓得相應,無階級可由,頗難契入。能究唯識之教,直觀吾人現行賴耶心相,本爲事事無礙之佛智境,則頓依佛慧圓觀實相矣。學者于是當精進焉!(研究員記,法芳編)(見海刊五卷十一期)

  

✿ 继续阅读 ▪ 唯識諸家會異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