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重法界觀

  叁重法界觀

  太虛

  ──十一年春作──

  一 叁重法界義

  二 觀聖教叁學

  叁 觀佛華叁法

  四 觀法相叁性

  五 觀天臺谛觀

  六 觀賢首法界

  華嚴宗立四重法界:一、理,二、事,叁、理事無礙,四、事事無礙,而統以一真法界。今以其所言者未切符心境,另立叁重法界爲法本,回互交絡以觀其義。

  一 叁重法界義

  何謂叁重法界?一、物我法界,二、心緣法界,叁、性如法界。

  一、物我法界者:物謂“各個體相”,我謂“個體主意”。不越此各個體相及個體主意之範圍者,則謂“物我法界”。若異生及二乘但見佛之應化身土,則雖觀佛亦不越于物我之域,觀余更可知矣。故二乘之涅槃必灰身泯智而後證,即彼觀佛亦未至灰身泯智,則不越物我之範圍也。依此以觀之,則法界者物我而已矣。舉心動念無越于物我者,故契經雲:“汝才舉心,塵勞先起”。又雲:“以生滅心辨淨圓覺,彼淨圓覺亦同流轉”。蓋除塵勞流轉無心境也。

  二、心緣法界者:心謂“慮知靈覺”,緣謂“轉變依持”。觀一切法,無有越于慮知靈覺所轉變依持之域者,則謂“心緣法界”。在佛大士,雖觀地獄亦心識所變所緣境,于其自住叁摩地境更可知矣。故登地大士,證法界不離心故,見佛身土相好無量。經雲:“諸識所緣,唯心所現”。又雲:“無有少法,取于少法”。蓋法界無非靈妙變通之心心所緣境耳。

  叁、性如法界者:性表“常遍真實”,如遮“變異虛幻”。都非變異虛幻之一切法,而一切法唯是常遍真實,強名“性如法界”。離名言相,離心緣相,法界泯絕,無說無證。

  今用此叁重法界觀,以略觀諸教義。

  二 觀聖教叁學

  甲、單觀:

  物我法界………………戒、唯依此以辨持犯

  心緣法界………………心、唯依此以辨定亂

  性如法界………………慧、唯依此以辨真妄

  二乘法中叁增上學,要唯如此:戒唯止持,借作助止;心唯靜定,觀化取靜;慧唯滅真,厭生欣滅。由滅證真,滅尚非真。蓋但悟物我法界之患之空,未悟余二法界之德之不空,故滅有患而取滅有患所成之空也。

  乙、複觀:

  ┌───────┐

  物我法界──┴──────戒│

  ┌──────┘│

  心緣法界──┴──────定│

  ┌──────┘│

  性如法界──┴──────慧┘

  大乘凡位叁增上學,大致如此:戒曰心戒,定曰性定,慧曰空慧。若叁論宗之慧當屬于此,利者能見性德不空,鈍者但見物患之空。

  丙、圓觀:

  物我法界→A B C   戒A

  心緣法界→A B C   定B

  性如法界→A B C   慧C

  大乘聖位叁增上學,義見于此:一、物患泯乎心性,性德充乎物心,心光炳乎物性,故曰金剛心地寶戒。二、心離乎物而契乎性,性持乎心而顯乎物,物現乎心而寂

  乎性,故曰海印叁昧。叁、性周遍乎心物,物交徹乎性心,心含照乎性物,故曰法界海慧。

  叁 觀佛華叁法

  甲、單複觀:

  物我法界─────────衆生法

  ┌───────┘

  心緣法界─┼───────心 法

  └───────┐

  性如法界─────────佛 法

  舉一心爲衆生,亦舉一心爲佛;心雖非生非佛,可爲生佛交通,故得成無差別之義。

  乙、複圓觀:

  ┌物我法界─┐

  │  ┌┴────心生滅相………衆生法

  心法……衆生心┤心緣法界┘ ┐

  │  ├───心真如性………佛 法

  └性如法界──┘

  大乘起信論之一心二門,可作如此觀法。

  丙、圓圓觀:

  物我法界→A B C   衆生法A

  心緣法界→A B C   心 法B

  性如法界→A B C   佛 法C

  心者物之用,性者物之體,未有不具體用之衆生者,故衆生法全攝心法、佛法,平等平等。物者心之相,性者心之性,未有不具性相之心者,故心法全攝衆生法、佛法,平等平等。心者性之智,物者性之境,未有不具境智之佛者,故佛法全攝心法、衆生法,平等平等。如此乃極成叁無差別義。

  四 觀法相叁性

  甲、單觀:

  物我法界………遍計執性………妄執唯空

  心緣法界………依他起性………從緣幻有

  性如法界………圓成實性………本有如真

  乙、複圓觀:

  ┌遍計執性→A B   物我法界A→D F  情有理空D──遍計執性┐

  唯識│        │賢首

  叁性┤依他起性→A B C  心緣法界B→E G  相有性空E──依他起性├叁性

  │    理有情空F─┐  │

  └圓成實性→B C   性如法界C→D E F G 性有相空G─┴圓成實性┘

  丙、圓圓觀:

  (圓成實)→A B C 物我法界A→D E F H 名有實空D─┐

  迷有悟空E─┴遍計執性

  境空心有F─┐

  (依他起)→A B C 心緣法界B→D F G I   ├依他起性

  真空俗有G─┘

  物空如有H─┬圓成實性

  (遍計執)→A B C 性如法界C→E G H I 緣空性有I─┘

  如此方盡叁自性、叁無性之理。

  五 觀天臺谛觀

  甲、單觀:

  假觀俗谛境………物我法界………真谛空觀智

  中觀中谛境………心緣法界………俗谛假觀智

  空觀真谛境………性如法界………中谛中觀智

  初觀、從假入空,從俗入真,則從物我法界到于性如法界,證性如法界之空觀真谛境,成物我法界之真谛空觀智。次觀、從空出假,從真出俗,則從心緣法界又到物我法界,證物我法界之假觀俗谛境,成心緣法界之俗谛假觀智。叁觀、從二入中,則從物我法界到性如法界,同時又從性如法界到心緣法界,故證心緣法界之中觀中谛境,成性如法界之中谛中觀智。此爲次第谛觀。

  乙、複觀:

  物我法界─┬─真谛空觀(此通大小乘,鈍者住偏空,利者入假中。)

  └─┐└────┐

  心緣法界─┬─俗谛假觀  │

  └─┐  │

  性如法界─┬─中谛中觀  │

  └───────┘

  此亦次第叁谛叁觀:

  丙、圓觀:

  ┌物我法界→A B C  一真空一切真空、無俗假中中不真空A

  一境一心┤心緣法界→A B C  一俗假一切俗假、無真空中中不俗假B

  └性如法界→A B C  一中中一切中中、無真空俗假不中中C

  此爲一境叁谛、一心叁觀之圓融谛觀也。

  六 觀賢首法界

  甲、單複觀:

  物我法界──事  法  界─┐

  心緣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性如法界──理  法  界─────────┴一真法界

  乙、複複觀:

  物我法界─┐

  ├─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心緣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一真法界

  ├─理法界─┘

  性如法界─┘

  丙、圓圓觀:

  ┌物我法界→A B C 事 法 界A┐

  一真法界┤心緣法界→A B C 無礙法界B├事事無礙法界

  └性如法界→A B C 理 法 界C┘

  茲僅略明其致,廣開其義無盡。要之、“物我”者業所集生之假相,非體能覆于體,無用能礙于用,諸浮現世間者皆是。“心緣”者,果所由起之實用,非體能緣于體,無相能起于相,諸世間轉依者皆是。“性如”者,非業非果之真體,非相不住于相,無用不舍于用。若能心不隨物,心契乎性,則“物我”覆礙空,“性如”朗顯,“心緣”自在!成佛之要,無捷于此。(見海刊叁卷四期)

✿ 继续阅读 ▪ 佛法總抉擇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