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P10

  ..續本文上一頁而言。亦曾敬事過去諸佛,明已宿植德本。衆生始見、始聞即能信受入于佛慧,此爲頓悟菩薩,本具佛智,開顯即悟,不獨華嚴,而阿含、方等、般若等會均有之。習小乘者爲漸悟菩薩,久受佛教,特尚未聞會叁歸一之義。一聞是經,即入佛慧,顯是經最爲勝妙而有力也。

  戊七 諸人隨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衆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能問于佛之甚深智慧,故能有聞;聞複信行,均顯衆生易度。隨喜、謂隨順歡喜也。

  戊八 如來贊許

  于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隨喜心”。

  丁四 菩薩疑生

  戊一 疑問

  己一 總由疑請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無量千萬億大衆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

  此疑問諸菩薩湧地住空,從未見聞是事,今果從何而至也。

  彌勒爲等覺地菩薩,爲十地以上果地菩薩之上首,法華開會之始,釋尊放光照境,即由彌勒領衆興疑;而今者佛湧虛空,亦由彌勒動念申問。顯一乘妙法,爲佛自證究竟利他之智,悉由佛之果地覺海中流出,彼等覺菩薩猶有一間之隔也。如來自證利他之大乘法門有叁,釋之如下:一、以衆生心爲本,開相顯性,使轉爲佛智慧,此爲唯心法門,恒假彌勒開示之。一、以發生一切佛法之智,爲萬行之先導,因以成就佛果之功德,此爲般若法門,恒假文殊師利開示之。一、直從佛之圓滿妙覺果海發心爲因,使最初一念即直入于佛之果海,從佛權實二智之法以發心起行,即密宗之大日如來法,亦即毗盧遮那法,此爲佛果法門,惟佛能證之說之。以上、爲叁種大乘教門,而此經之妙法,正合佛果教門,是以召彌勒等之疑也。

  己二 衆所疑事

  “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衆生所樂見,爲從何所來?

  此頌菩薩來處。謂從何處來及以何因緣來也。巨身、神通、智慧、志堅固、忍辱力,以此五德故爲衆所樂見。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恒沙,如是諸大衆,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恒沙,其數過于是。四萬及叁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叁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于半億,其數複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叁、二、一,單己無眷屬,樂于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衆,若人行籌數,過于恒沙劫,猶不能盡知。此頌菩薩來數。茲以經頌互證。釋其數量之義如下。初一頌、總歎其數無量。以下各頌、乃次第舉其數目。六萬恒河沙菩薩摩诃薩,一一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如是叁十六萬恒河沙之大師,既皆一心求道,俱來供佛,俱來持經。然仍有將五萬恒河沙眷屬之諸菩薩,此諸菩薩之數,更多于將六萬恒河沙眷屬之菩薩摩诃薩之數,即不止爲六萬恒河沙之數是也。然更有將四萬恒河沙眷屬之諸菩薩,此諸菩薩之數,又多于將五萬恒河沙眷屬之菩薩之數,即更不止爲六萬恒河沙之數是也。況猶有將叁萬、將二萬、乃至一恒河沙、二分恒河沙之一、叁分恒河沙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恒河沙之一,此諸眷屬之數之大,姑不具論。而此一一大衆導首菩薩之數,實已不可思議,況仍當加入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者,將億萬眷屬者,將千萬、百萬眷屬者,乃至將一千、一百、一十眷屬者,乃至將五、四, , 、叁、二、一弟子者,乃至一無所將者。如是等諸菩薩衆之數,故爲籌人計算,曆恒沙劫所不能盡。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衆,誰爲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此頌如何教化。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衆,我于此衆中,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此頌向未聞見。

  己叁 申衆疑意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衆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衆疑”!

  戊二 分身諸佛答慰群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于叁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戊叁 如來贊許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贊其能問,許以宣說也。阿逸多、彌勒菩薩之名,義言無能勝。彌勒此問,並非問菩薩之因行,乃問佛果覺地之德,故曰佛之大事。下文如來壽量品,即伏于此。精進、堅固,此爲告誡會衆,令起深信。以心不精進,意不堅固,則易滋惑亂,將不能信于佛道。佛之法身即智慧性,佛之報身即智慧相,佛之化身即神通力。順衆生之機,說決定了義之教,爲師子奮迅力。正行所作,製服摧破,爲威猛力。言今因彌勒之問,將以如來之秘密一一顯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信而有力,斯爲深信,仍須住于忍善之中,則此信力更爲不可搖動。能以此信聞受昔所未聞之如來智慧,方免疑悔與懼耳。

  戊四 正答所疑

  己一 長行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衆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釋正告我化。謂是諸菩薩,爲我于此世界成道以後所自教化之菩薩也。

  “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此釋菩薩住行。虛空中住、爲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句以下、爲行。大千世界,固爲叁界、二十五有衆生有漏十業之所幻現,亦即釋尊大悲願力之所攝持,究其體性,本來空寂。菩薩心已調伏,依于佛智究竟果地,發菩提心,修安樂行,其心清淨,所居穢土無複垢相,即爲已安住于本師常寂光土之中,即爲住最上品之淨土,亦即爲住于第一義空,此爲虛空中住之義。經典、指大乘經典。不依止人天而住,謂不依人天乘而住,依佛乘而住也。

  己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

  此一頌半、頌佛所教化。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于靜處,舍大衆愦鬧,不樂多所說。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爲求佛道故。

  此二頌半、頌樂靜精進。發精進行者,名爲頭陀。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我于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此叁頌半、頌住及行。伽耶城、與佛菩提場相近之城。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

  此頌結勸生信。佛前言諸菩薩衆爲成道後所化,而于此忽言久遠教化。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正恐非衆生思議所及,故佛先再叁勸信其爲實語也。

  戊五 衆生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于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蓋化行之時短,化衆之人多,化成之德大,故爲難信。

  戊六 陳疑疑說

  己一 長行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爲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余年,世尊雲何于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此大菩薩衆,假使有人于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此釋事相難信。如來說法,本不限于時相。惟就顯相言之,法華一會,在般若會以後,去佛成道後止四十年耳。佛之勢力功德,化生成道,原爲不可測度。但時少、人衆,而所化成者均爲久遠以來夙植德本之人,故于事實爲難信耳。

  “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此釋喻理難信。幼爲老者之父,形之于喻,亦無是理也。

  “佛亦如是,得道以來其實未久,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叁昧,…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