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明綱宗

  明綱宗

  太虛

  凡演講一經之先,必先提挈此一經之綱宗,故天臺宗分五重玄義,賢首宗有十門玄談。茲于講此妙法蓮華經之先,仍依窺基大師所撰玄贊,略以六門分釋。茲胪列如下:

  一 敘經之起意

  此起意複析爲五:甲、酬因請,乙、破疑執,丙、彰記行,丁、利今後,戊、顯時機。

  甲、酬因請  此複析爲酬因、酬請二義:酬因之義又有六:一曰、酬行因。凡學佛者,必有因行方成果德。佛既親近無量阿僧祇佛,盡修六度萬行,能圓滿無上功德,顯現一乘實相,仍願衆生亦能如是修習因行,是爲酬行因。二曰、酬願因。在佛本因地中,原具最大誓願,願一切衆生得入于佛道,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願衆生亦盡如我能發此願,是爲酬願因。叁曰、酬求因。佛于無量劫來勤求無上菩提,曾不退轉,如本經提婆達多品所說是已。佛即以所求得之妙法,答衆生之所求,並願衆生亦盡如我能作此無上妙法之希求,是爲酬求因。四曰、酬持因。佛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供養承事,值多善友,長時受持。又釋迦過去爲常不輕菩薩,臨終聞空中說法華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曆無量劫。往時既自常持此經,並願衆生亦常受持,是爲酬持因。五曰、酬相因。佛說大經,天雨曼陀羅華,地遍六種震動,均爲瑞相,如本經序品中所說。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文殊師利告言:世尊將說大法。以將說此經,故先現大相,先現大相即爲說是經也,是爲酬相因。六曰、酬說因。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本願廣說開示衆生,令得究竟一切種智。而舍利弗叁請世尊說此妙法,遂能開此法會,利益當機,是爲酬說因。酬請者,即酬答諸大菩薩誠請說法之請也。如本經舍利弗及彌勒叁請演說妙法,乃爲說之,是即酬請之義。

  乙、破疑執  此複析爲破疑、破執二義:破疑者,破衆生之疑。衆生之疑有二:一爲耽涅槃之二乘衆生,自謂已得自度解脫,疑彼大乘佛果永無我分。一爲發大心之菩薩,雖已發大乘心,然因舍利弗等已具種種功德智慧,尚于大乘無分,故自疑亦難成佛,馴至失心退轉。自此經諸品出現後,闡發叁乘唯是一乘,聲聞悉當作佛,而叁乘衆生之疑破矣。破執者、破衆生之執。衆生執中,有大乘執與小乘聲聞執之別。聲聞又分四種:一爲曾發菩提心,而因怯弱已至退轉,遂發小乘心修行得果,如舍利弗等是也。二爲菩薩應化示現爲聲聞身,如富樓那、阿難等是也。叁爲未發大乘心,未修大乘行,但著于小乘,自謂已得滅度而誤以爲即究竟地者。四爲勤求世間禅,或已證初禅、二禅、叁禅及四禅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謂與佛無二無別;如楞嚴經所說之無聞比丘,本經所說增上慢之阿羅漢是也。大乘亦分二種:一爲從凡夫地即發大乘心修菩提行者,此名頓悟菩薩。一爲先發大乘心,已至退轉修小乘行,後複遭遇法會,重發大心回向佛乘,此名漸悟菩薩。在四種聲聞小乘中,除應化示現聲聞身之菩薩原本無執,及增上慢之阿羅漢尚未證果無有可執者外,其余兩種聲聞,均自謂所證之果即是佛乘,所得涅槃無可再上,此即爲聲聞小乘之執。自本經出現,乃知所得涅槃,不過解脫于叁界生死之苦,仍居暫息之化城,而小乘之執破矣。在二種大乘中,均以爲證小乘果之人再不能發無上心,修菩提行,證究竟涅槃,圓滿無上妙功德智。以此種種,悉爲我大乘人所修證,非小乘所堪,此即大乘菩薩之執。自本經出現,乃知小乘證果,正爲修大乘法之方便,以彼已解脫于叁界煩惱,即可直趨于無上涅槃,而大乘之執破矣。

  丙、彰記行  此複析爲彰記、彰行二義:彰記者,佛自成道後,未爲聲聞授菩提記,今因時機已至,爲諸聲聞悉皆授記,故說此經即爲彰記。彰行者,佛爲六道

  輪回衆生說二乘法,然實唯一乘。此經正以彰二乘之權,一乘之實,亦即是彰一乘因行爲絕對之因行也,是爲彰行。

  丁、利今後  此複析爲利今、利後二義:利今者,指利益遍于佛說法之時言。利今亦分二種:一爲果記利。如佛爲諸大弟子親口授記,決定成佛。諸大弟子因是決定勤求無上菩提,修入佛乘,是名果記利。一爲現證利。如佛說妙法,龍女立地成佛,余衆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名現證利。利後者,如于後末世,有人受持讀誦是經,即爲供養佛之舍利。又自佛示現迄今二千九百四十八年,因此經典,正法、像法、末法悉獲利益,均名利後。

  戊、顯時機  此複析爲顯時、顯機二義:顯時者,顯明說經之時期也。或別爲五時,或雲叁時,或雲唯一時,說各不同。玄奘法師則謂:各時說教,因機不同,實則唯是一時之教。特隨時相長短而現,而實亦並無有時分之相可見,故唯是一時。茲可略爲第一時多說有,第二時多說性空相空,至第叁時則說此妙法蓮華經等。

  爲顯露第叁時中道了義、開權顯實之教也。顯機者,顯說此經之機也。從根本言,機唯是一,以衆生本具同一法性,同以真如法性爲性。但以衆生種姓不同,故令說經之機亦隨之不同。或先說小乘,使先證果,後入大乘,此一機也。而此經所正被之機,即使曾發菩提心,怯弱退失,流入小乘之聲聞衆,再發大心,重趨佛乘,此則本經之機也。

  二 明經之宗旨

  本國古德總判經論,約分四宗:一、立性宗,明法有體性。二、破性宗,明法有相無體,如成實論是也。叁、破相宗,明法相亦空,如般若等經是也。四、顯實宗,顯中道了義之一乘實相,如華嚴、法華等經是也。此經即屬第四宗。至于依文判教,教凡叁類:一、多說有宗,雖多說有總歸于空,如阿含等小乘經是。二、多說空宗,雖多說空不礙于有,如般若等經是。叁、非空有宗,說真俗二谛非空故名爲有,說我法二執非有故名爲空,如華嚴、法華等經是。以上義故,此經攝于中道了義宗,然亦盡攝各宗,以此經能顯示諸法實相,而總括趨入無上乘之方便也。

  叁 解經品得名

  先解經得名,即解釋經題之名也。妙法蓮華經五字,梵雲薩達摩奔荼利迦素呾攬。薩、正妙之義,平正正直爲正,衆善畢彰爲妙。達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蓮華也。素呾攬、經也。亦譯契經,以能契于說法之時、及契于衆生之機也;亦略稱爲經。

  經名妙法者,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蓋自有此經,而一切大小乘衆生皆知回向于一乘如來智慧,即知以一切根本智、後得智,證于理智無別之法性。而此法性、即爲真如平等法界之本來實相。故此經名,堪稱妙法也。經雲開佛知見者,一真法界平等實相,生佛無二,本有不可思議之妙相妙用。若由證知心空、法空,隨順無上妙智以證于不二法性,即可顯現本具之無邊功德,以順成此不可思議之性用。然衆生不悟,恒迷沒于煩惱生死海中。佛乃以根本智、後得智所證之廣大性用,向衆生性海煩惱中而開發之也。經雲示佛知見者,即佛以所證得之佛乘、涅槃、解脫叁德之理顯示衆生,使莫不知同具此叁德涅槃與佛無二是也。經雲悟佛知見者,即顯示佛所成就之菩提圓滿報身,使衆生知可依以修習,得悟入于佛智是也。經雲入佛知見者,因衆生在無明煩惱中,不複知有佛乘之無上妙果。佛乃開示解悟,使之因悟趨行,得漸證入,于是修于一乘因行,以入于佛之知見是也。以上所說,若理若智,若因若果,均名妙法。又此妙者,絕對之妙,何以故?以在叁惡道惡法中,若爲言人天之法,即爲妙法。然福果易空,乃爲說四谛、十二因緣之二乘法,以較人天之法,即又爲妙法矣。然二乘妙法雖可解脫于叁界生死輪回之苦趣,而于一心本具之法身、般若德用,實未能成就,則二乘法仍非究竟妙法。故惟有唯一大乘,始足爲究竟妙法也。是故未有法華會以前,佛所說種種法各爲妙法;法華會既開以後,則從前所說諸法,不過爲趨入佛智海之方便因緣,惟此經義能以一法界攝入一切法界,乃堪稱爲圓融絕待之妙法也。

  經名蓮華者,所以彰喻。蓋蓮花與衆花異,蓮花未開之先即已有實,喻真如法性不因生滅而起,佛本具足一切智德也。蓮花既開實即同時顯現,喻真如法相隨時隨機無不顯示開露也。蓮花既落實即圓滿,喻幻妄既銷,本來之真如實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無不圓滿具足也。真如智德,生佛不二,徒以衆生妄想執著,不能顯露受用。佛乃以方便善巧誘化衆生,若去煩惱,若去無明,無非爲實施權。後乃開權顯實,卒使衆生了知一一方便皆爲趨向于無上之一佛乘;而此一乘,即具足無量方便乘。迨一乘顯現,而諸方便乘亦融,有如白蓮華之花落而蓮實顯現也。以有如是等義,故是經名爲妙法蓮華經。

  次解品得名,即解釋經品之名也。本經計共二十八品,有從法得名者,如方便品等是也。有從喻得名者,如譬喻品、藥草喻品等是也。有從人得名者,如法師品、提婆達多品等是也。有從事得名者,如序品、授記品等是也。有從人法得名者,如授學無學人記品等是也。有能所爲名者,如分別功德品是也。有因果爲名者,如隨喜功德品是也。有叁義爲名者,如五百弟子授記品是也。有不定爲名者,如安樂行品、見寶塔品是也。均可依類以爲辨別。

  四 顯經品廢立

  本經計有叁譯:姚秦鸠摩羅什譯本,最爲通行。然鸠譯原只二十七品,無提婆達多品。至梁末真谛法師,始從梵文原本譯出。並增置于見寶塔品之後。鸠師于童子之年,即具耆宿之德,其譯著向爲學者稱頌。今鸠譯既無此品,于是後增之品人遂引爲疑議矣。第本經各譯,均有提婆達多品,且均在見寶塔品之後。考其文義,後先亦無抵觸。鸠譯偶缺,或以貝葉脫簡以致漏譯一品,亦未可知。且經名雖佛當時所命,而經品多爲結集經典之人所分配,或爲後來受持讀誦之人所分配,如梁昭明太子配金剛經叁十二分之類,容不免間有舛錯,要不足爲全經之疑難也。

  五 彰品之次第

  經品次第,爲一經之脈絡。鸠譯本經各品及真谛法師譯增之提婆達多品,共二十八品,教義品次,互爲銜接。惟流通分中囑累一品,在神力品之後,藥王品之前,此與諸經通例微有不同。正法華經及添品法華經,均以囑累品列于經後。鸠譯維摩诘經亦以囑累品列後,而此譯獨列于流通分之中間。或其本無用意,然贊勸既周,化緣已畢,殷勤付受,遠使流通,故有此品。要以居後爲合宜耳。

  六 釋經之本文(廣如下述)

  

  

《法華講演錄 明綱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