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科判▪P2

  ..續本文上一頁疑念

  壬叁 佛爲解說

  壬四 阿難證說

  辛二 授羅睺羅記

  壬一 長行

  壬二 重頌

  辛叁 授二千人記

  壬一 授記

  癸一 長行

  癸二 重頌

  壬二 領記

  丙二 歎人美法勸募持行

  丁一 人法可師

  戊一 明人法師

  己一 長行

  庚一 對佛現前法師

  庚二 不對佛前法師

  辛一 聞已隨喜法師

  辛二 正行六種法師

  壬一 明悲願

  壬二 明尊重

  己二 重頌

  庚一 敘尊重之由

  庚二 頌法師之德

  辛一 悲願殊勝

  辛二 可尊可重

  庚叁 頌法最第一

  戊二 明法法師

  己一 長行

  庚一 法難信解勿妄宣傳

  庚二 法身舍利應可供養

  庚叁 末世爲衆說法儀則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法難信解勿妄宣傳

  庚二 頌正聞是經得近正覺

  庚叁 頌說法儀軌

  庚四 頌讀經說經佛常加被

  庚五 頌說法受法兩俱利益

  丁一 古今同證

  戊一 長行

  己一 塔湧聞法證經勝妙

  庚一 塔湧印證經之可信

  辛一 支提應現

  辛二 靈只敬奉

  辛叁 歎佛印經

  庚二 塔開聽證經之可重

  辛一 辨因由

  辛二 明開塔

  壬一 請見佛

  壬二 集分身

  癸一 放光照土

  癸二 諸佛言來

  癸叁 變土延賓

  子一 變大千界

  子二 諸佛集坐

  子叁 廣變佛土

  子四 佛方安處

  癸四 持華慰主

  壬叁 正開塔

  辛叁 明見贊

  己二 募衆說經方陳咐囑

  戊二 重頌

  己一 頌塔湧聞法證經勝妙

  己二 頌募衆說經方陳咐囑

  庚一 陳募說經

  庚二 對比勝劣

  庚叁 重募持人結成勝行

  丁叁 順逆爲友

  戊一 明天授與佛違緣善友之德

  己一 明釋尊昔重法以求經

  庚一 往昔求法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庚二 結會今古

  己二 明天授由經當來成佛

  己叁 結聞經獲益

  戊二 明文殊與衆順緣善友之力

  己一 智積請歸釋尊留止

  己二 文殊湧出來見智積

  己叁 文殊智積共爲論議

  庚一 論化衆多少

  辛一 問化多少答數無量

  辛二 龍宮湧出文殊指示

  辛叁 智積贊揚文殊告化

  庚二 論成佛遲速

  辛一 智積問

  辛二 文殊答

  辛叁 智積疑

  辛四 龍女現

  壬一 龍女現贊

  壬二 鹙子申疑

  壬叁 龍女道成

  壬四 生聞獲益

  丙叁 禀命舍權持行實法

  丁一 二萬菩薩請此方持

  丁二 四類聲聞請他方持

  戊一 前二衆請持

  戊二 後二衆請持

  己一 授記

  庚一 二類得記

  庚二 二類喜領

  己二 持經

  丁叁 八十萬億諸菩薩持

  戊一 長行

  戊二 偈頌

  己一 標當說

  己二 廣忍受

  庚一 打罵忍

  庚二 慢謗忍

  庚叁 毀辱忍

  庚四 默擯忍

  己叁 結持經

  乙二 明一乘行

  丙一 所行之行

  丁一 啓請

  丁二 開示

  戊一 詳答因安樂行行

  己一 標答

  己二 顯答

  庚一 正身行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處

  壬二 別釋

  癸一 明行處

  癸二 明親近處

  子一 初親近處

  子二 第二親近處

  辛二 重頌

  壬一 頌住安樂行

  癸一 勸示

  癸二 別頌

  子一 頌外人境有法二處

  子二 頌有空法行處

  子叁 頌中道境親近處

  壬二 頌得安樂果

  庚二 正語行

  辛一 標勸

  辛二 別示

  壬一 長行

  壬二 重頌

  癸一 頌修安樂行

  癸二 頌得安樂果

  庚叁 意離諸惡自利行

  辛一 長行

  壬一 修安樂行

  癸一 離惡

  癸二 修善

  壬二 得安樂果

  辛二 重頌

  庚四 心修諸善利他行

  辛一 長行

  壬一 修安樂行

  癸一 教慈悲

  癸二 教作念

  壬二 得安樂果

  壬叁 歎經勝妙

  癸一 標勝妙

  癸二 喻勝妙

  子一 明佛昔施權

  子二 明佛今顯實

  辛二 重頌

  壬一 頌安樂行

  壬二 頌經勝妙

  癸一 頌喻說

  癸二 頌法合

  己叁 結答

  戊二 總明果安樂行相

  己一 寤時果

  己二 夢時果

  己叁 結前果

  丙二 能行之人

  丁一 他土請持

  丁二 如來不許

  丁叁 此方湧出

  戊一 從地湧出

  戊二 升空贊禮

  戊叁 神力促時

  戊四 衆人共見

  戊五 導師省問

  戊六 世尊答慰

  戊七 諸人隨喜

  戊八 如來贊許

  丁四 菩薩疑生

  戊一 疑問

  己一 總申疑請

  己二 衆所疑事

  己叁 申衆疑意

  戊二 分身諸佛答慰群疑

  戊叁 如來贊許

  戊四 正答所疑

  己一 長行

  己二 偈頌

  戊五 衆生疑念

  戊六 陳疑請說

  己一 長行

  己二 重頌

  乙叁 明一乘果

  丙一 明已滿果

  丁一 明果德殊勝

  戊一 釋迦叁敕

  戊二 彌勒四請

  戊叁 如來正告

  己一 長行

  庚一 敕聽標示

  庚二 正說壽量

  辛一 明菩提無上

  壬一 明叁乘所共見之應身

  壬二 明叁乘所不知之真身

  癸一 標成道已來甚久

  癸二 顯成道已來時節

  子一 顯說報佛久成爲物說近

  子二 密說法身久證應物權現

  辛二 明涅槃無上

  壬一 法說正明二身常住起滅

  癸一 明報身壽命常住

  癸二 明化身現有起滅

  壬二 喻說

  癸一 喻說常滅

  癸二 辨非虛妄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菩提無上

  庚二 頌涅槃無上

  丁二 辨時衆獲益

  戊一 時會獲益現前階降

  己一 標時益

  己二 佛告益

  庚一 明證得

  庚二 明信發

  己叁 供養益

  己四 領受益

  戊二 校量勝劣後時利益

  己一 隨喜信解益

  庚一 長行

  庚二 重頌

  己二 解持讀誦益

  庚一 長行

  庚二 重頌

  丙二 明未滿果

  丁一 傍隨喜福果

  戊一 彌勒請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長行

  庚一 校量爲問

  庚二 正成校量

  辛一 成傍隨喜功德

  辛二 成正隨喜功德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傍隨喜之福

  庚二 頌正隨喜之福

  丁二 正依行福果

  戊一 明法師功德

  己一 告修行法師差別

  己二 顯所得功德多少

  己叁 顯六根殊勝功德

  庚一 眼根殊勝果用

  庚二 耳根殊勝果用

  庚叁 鼻根殊勝果用

  庚四 舌根殊勝果用

  庚五 身根殊勝果用

  庚六 意根殊勝果用

  戊二 舉法師事證

  己一 長行

  庚一 示前違順所生罪福

  庚二 顯持經人違順人相

  辛一 標往古時節佛世

  辛二 顯能行違順人相

  戊叁 會今古示違順人相

  戊四 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說經人違順之相

  庚二 頌結會古今

  庚叁 頌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付囑流通

  丙一 現神力以起信行

  丁一 湧出請

  丁二 如來現

  戊一 長行

  己一 示現如來神力

  己二 付囑修行供養

  戊二 重頌

  丙二 正囑累以令流通

  丁一 如來付囑

  丁二 菩薩敬受

  丁叁 令塔等還

  丁四 衆皆歡喜

  乙二 禀命流通

  丙一 自行苦行力以流通

  丁一 宿王華問

  丁二 世尊委答

  戊一 敘稱古佛

  戊二 敘述修行

  己一 精進得定

  己二 供養佛法

  己叁 供養舍利

  己四 會成今古

  丁叁 稱經妙德

  丁四 歎勝咐囑

  丁五 時衆獲益多寶贊歎

  丙二 密行教化力以流通

  丁一 神光往召

  丁二 妙音來至

  戊一 彼來

  戊二 至此

  戊叁 化行

  丁叁 事訖還國

  丁四 時衆得道

  丙叁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辛叁 結告威神之大

  庚二 觀心救濟

  庚叁 觀色救濟

  戊二 問答化行

  戊叁 重頌問答名因

  己一 頌問名因

  己二 頌答名因

  庚一 總標許說

  庚二 正答名因

  庚叁 兼答化行

  庚四 歎德勸歸

  戊四 持地勸贊

  戊五 時衆獲益

  丁二 救已發心破惡衛善

  戊一 明持經之福

  戊二 明神咒之力

  己一 二聖說咒

  己二 二天說咒

  己叁 十神說咒

  戊叁 明時衆之益

  丙四 功德勝力以流通

  丁一 敘本緣

  戊一 敘述時人

  戊二 廣明由緒

  己一 贊二子德

  己二 善友引化

  己叁 出家獲益

  丁二 會今古

  丁叁 勸歸禮

  丁四 結勝益

  丙五 護持勸發力以流通

  丁一 普賢來軌

  丁二 啓白聞經

  丁叁 佛告四法

  丁四 普賢勸發

  戊一 明勸發相

  己一 與現益

  己二 與後益

  戊二 結勸發心

  丁五 釋迦贊勸

  戊一 贊美普賢

  戊二 贊持經者

  戊叁 明違順相

  丁六 時衆獲益

  貫經義

  妙法蓮華經,傳入震旦,信受甚盛。初在南方風行,南北朝時,有光宅、嘉祥諸師弘揚;隋時,天臺智者大師集其大成,尤闡發無遺。繼則賢宗諸師亦甚提倡,李唐之際乃大振于北方。慈恩大師著有玄贊四十卷,講者多宗之。宋元以降,玄贊佚失,數百年來講此經者,大都僅依臺、賢二教。近時海上交通,始將玄贊一書從日本取回重刊。今以大衆因緣,複在北方講演,故依據之。

  講演經文之前,有叁問題須解釋之:

  一、五乘一乘孰爲權實:本經以一乘爲宗,就佛出世本懷而言,唯一大事因緣,無二、無叁。如一雨之所潤,一地之所生,故應以一乘爲實,五乘爲權。然衆生機類各各不同,如叁草、二木形相互異,故應以五乘爲實,一乘爲權。又就佛法言,衆生根性雖有差別,然皆以實相爲體,如叁草二木不離一地所生。就衆生法言,實際理地雖平等無二,然離種種差別亦無所謂平等,如一地即是種種山川草木,非除去山川草木別有一地。是以各就一方面言,或以五乘爲實,一乘爲權,或以五乘爲權,一乘爲實,皆不違理。

  二、佛性有無孰爲權實:就各種經論中,有謂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闡提不得作佛者,權巧之談。有謂衆生實有五性差別;言皆有佛性者,乃誘導不定性衆生權巧之辭。茲以二門解說之:一、就理性行性言:理性則一切衆生皆同,以理性即一相無相平等不二之真如性,亦即佛性,故無一衆生不完全具足。因衆生性與佛性本無二故,皆同一實相故。行性則一切衆生不必皆同,以一切衆生相乃種種業行所成,業行既異則衆生界應各自成差別,故佛性不必皆有。以上二義,各具一理,皆真實了義也。二、就現實門展轉門言:吾人現前一念上,觀察過去之過去及未來之未來,衆生種性皆各不同,決定有五性差別。若于十法界展轉緣起上觀察,則非有決定性。唯識論上,種子有本有、新熏兩說,本有之種子雖不完全,因新熏則可成故。由以上二門,可知衆生皆有佛性,其立言雖異,均不違理。

  叁、大乘一乘之異同:此問題,在經論無有明文,而學者每以大乘在叁乘之內,以一乘超叁乘之外。依本經言,一乘當即大乘也。大有二義:一、大對小而言,然小爲大之方便,證小果後回心向大,則無大小之相對。二、大就法體言,法體無二亦無不二,強名爲大,或名爲一。故大乘與一乘,無二無別。

  

《法華講演錄 科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