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3

  ..續本文上一頁?比如一個人上網,眼識、耳識、第六意識完全從根門出去,一直在網上遊蕩。我們在他旁邊觀察,見到電腦旁邊只是一個肉團,實際精神早已出去,甚至周圍發生之事都不知道。這樣就是身體當中沒有心,正知正念完全喪失。這樣的串習一再堅固的話,後果極爲可怕,最後心識完全散逸,無法收攝,會變成一種遊魂狀態,對于家庭、事業和修行,都不可能關心,最終會喪失健全的人格。

  所以,心應當收攝,不要讓它從六根門頭放逸出去,要讓它時時安住,這樣才能止住流轉,向內攝心一處,現前清淨的智慧。

  《法句經》上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過去有位道人,在河邊樹下修道,十二年中不能除貪,只是心裏憶念六欲,不能得道。佛知道此人可以度化,就化作沙門,在樹下與他共宿。不久,月亮出來了,有一只烏龜從河裏鑽出,爬到樹下。又有一只水狗想咬烏龜。烏龜馬上把頭、尾和四只腳全部縮入殼中。等水狗走得稍遠時,烏龜很快伸出頭尾和四腳,行走而脫險。佛所化的沙門,就此啓發道人說:“我看世人不如此龜,世人不知無常,放縱情識,生死無有其他起因,唯一是以意所造。”即說偈言:“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意思就是,要如烏龜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識,防護自心要像守護城門一樣,以智慧和魔戰,勝利則能遠離過患。

  現時環境極爲濁惡,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體中,那就像烏龜伸出頭尾和四腳一樣,決定會被外境凶惡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會被六塵淹沒。

  這個龜狗的比喻非常貼切。在網絡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對遊戲機著迷的人,確實就像心識被網絡、遊戲機咬住一樣,整個人的精神完全鑽入網絡或遊戲裏面出不來,變成一種心識出竅的活死人。所以,身體當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當中更要嚴密護持,否則自己的心被六塵水狗吃掉,還不知道。

  ②床榻恒時應有身

  爲什麼身體應恒時安住在坐墊上呢?因爲初學者製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個固定的靜處安住,身體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會散亂,收不回來。如果身體不能安住,六根隨之而不能收攝,淨念就無法相繼,無法以心深入思維、念誦、觀想、觀照,日常的修行會受到嚴重破壞。所以,初學者不管好自己的身體,最後就會失壞修行,以一種日夜向外散亂的狀態,根本無法趣入聞思修行,最多只是一個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爲什麼要恒時呢?因爲只有堅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續成熟,不是叁兩天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漸次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廢,一事也無法圓滿,所以成功在于長久堅持。過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處參訪明眼善知識,唯一是爲了參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處旅遊,這個道場住幾天,那個道場住幾天,說到底和真實修行沒有關系,只是種個善根而已。

  噶舉派祖師無等達波瓦曾經說:“作爲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墊子。”

  古代,長慶禅師用功時坐破七個墊子,最後得到成就。

  《十住毗婆沙論》上說:“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叁、不貪臥具樂;四、無臥中脅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③心中恒時應放松

  就是自己的心要恒時保持安祥,不能緊張,不能急躁。太緊張、太懈怠,都是墮入兩邊,不是中道。只有心裏放松,才能很好地念誦,很好地思維,很好地修法。心裏緊張,人很容易疲厭,心也累,身體也累,而且越是緊張,越難以相應。緊張是執著的表現,對于禅定和智慧來說,都是違品。但是也不能把“放松”理解成放逸、懈怠。放松是表示安住在不固執的調柔狀態,語默動靜都是安定甯靜的。

  “恒時”就是二六時中都要保持這樣的心態。心調得樂,內心調整好了,做一切事、做一切修行,都會得到安樂。心不調柔,做任何事,都是痛苦,所以,華智仁波切教我們在一切時中內心都要安定。

  

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

  

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急須忘掉的有叁種:就是急須忘掉引生貪心的朋友;急須忘掉引生嗔恨的怨敵;急須忘掉增長愚癡的睡眠。爲什麼這叁種必須要忘掉呢?因爲如果耽著這叁者,極易引發嚴重的貪嗔癡叁毒,破壞自己的梵行,所以急須忘掉,不能老是放在心裏。在心裏放久了,就會使叁毒加劇,最後會毀滅自己。“急須”是指後患嚴重,須要盡快的遣除。

  ①急須忘掉生貪友

  直接說,就是要忘掉以往的男女感情。以男衆來說,如果經常想念以往的女友,或者還保持交往,貪心一定會粗猛地生起,對出家人來說,容易還俗破戒。凡夫都是以婬欲而受生,婬欲的煩惱根深蒂固,極容易引生,又極難斷除。在沒有得自在之前,先要從外緣上防護,就是不能接觸引生貪欲的異性,不然欲得解脫,只是蒸沙煮飯而已。

  ②急須忘掉生嗔敵

  就是不能常常在心裏想怨敵的壞處。一切嗔心的來源,就是心中不清淨的觀想,如果常想怨敵不好的一面,常現不悅意的相,最終會暴發強大的嗔心。如果能不記前嫌,進一步,以慈悲心作意怨敵的悅意之相,常念他好,這樣就能把怨敵轉爲朋友。怨敵和朋友,本無自性,都是以心假立可愛和不可愛而成立的,如果能夠思惟好的一面,一定能夠化怨敵爲朋友。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上說:“遠離嗔心不悅意,處處恒具歡喜心。”遠離嗔心不悅意,對任何人,對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種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竅訣。

  以前有位修行人,他有一個怨敵,爲了對治嗔心,每次修法都把怨敵觀在自己頭頂上,並且作意悅意之相,這樣和怨敵相見時,首先對他笑,怨敵最初反應不大,但是時間一久,怨敵的心也被他的微笑所轉動,結果怨敵也報以微笑,彼此的仇怨由此而化解。所以“忘掉生嗔敵”,就是要求我們在心裏不能有對立面,不能作意怨敵的不清淨相。這就是關要。

  ③急須忘掉癡睡眠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規論》當中說:“放逸毀事因睡眠,倘若斷除此垢染,神清志明事圓滿。”導致放逸和毀壞大事的因緣,就是睡眠。如果能夠斷除睡眠的因緣,自己的心就會很清明,事業也會圓滿。睡眠過度是增上愚癡的因緣,貪睡是一種懈怠的相,貪睡之人不可能成辦事業,而且容易誤事。我們每天的睡眠要適量,要有規律,如果早起不貪睡眠,對一天的修行生活都會有很大幫助,古人也說“一天之計在于晨”,如果過度貪睡,就會損壞一天的作業,而且這種習氣一旦堅固,人就無法奮發精進。《禅波羅蜜》說:“若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空喪工夫,令心暗晦,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

  

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當謹慎,

  

獨處行爲當謹慎,平常觀心當謹慎。

  

  恒時需要謹慎的地方有叁種:在大衆當中出言應當謹慎;獨處時的行爲應當謹慎;平常觀心應當謹慎。

  ①衆中出言當謹慎

  注意“衆”字,衆就是大衆,有很多不同種類人的聚會,就是衆。爲什麼衆中出言應當謹慎?因爲大衆當中說話不謹慎,容易造口業,容易帶來過患。爲什麼容易造口業呢?因爲大衆聚會,人的品類很多,比如有相貌醜陋的,有身體殘疾的,有不具信心、持有邪見的,有愛說是非、喜歡說離間語的,有智力不夠、很愚笨的,有觀察過失的,有行爲虧欠的……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不注意,就可能觸及他人的痛處,或者讓人産生邪見,或者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或者以自己輕率的言語會讓人笑話等等。而且在大衆當中說話,因爲對境大,容易造成影響,而且人多口雜,話語容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會傳播出去,這樣造的口業就會放大很多倍。有時候,當衆揭露他人的過失,會像刀子一樣刺傷人心,因爲當衆這樣說,會使人無地自容,沒有臉面,這樣即使表面忍氣吞聲,實際在心裏已積下怨恨。

  所以,一般有道德的人不會輕易出言,有智慧善觀時機因緣的人也不會輕易出言,謙下護持自心的人也不會輕易出言。何種人會輕易發言呢?一般心志浮躁的人會輕易發言,喜歡表現自己的人也會輕易發言,而且說話往往不經大腦思考,隨意而說,這都是愚者之相。《二規教言論》說:“語言若不穩重者,如同烏鴉衆人恨。”(語言不穩重的人,就像烏鴉一樣,大家都會討厭他。)

  這個衆中出言,還包括流通自己的著作。寫成文字,在大衆當中傳播,這是正式當衆發表言論,可以說是最正式、最重大的衆中出言。如果不謹慎,就會造成很大過失。因爲讀者不是十人一百人,而是成千上萬,著作不是短時留存,而是較長一段時間的留存,假如著作當中有錯誤,有染汙,讀者也信以爲真,就容易庸醫誤人,把錯誤的見解傳入他人相續中,而且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邪見流播面很廣,所造口業非常嚴重。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當中教誡後人,學道人著述,宜在晚年,因爲佛法著述與世間文章不同,上爲闡明如來心法,下爲開啓後學悟門,假如學問不通,見解未定,有錯解的地方,那就成了辜負佛陀、贻誤後學。

  ②獨處行爲當謹慎

  “獨處”是和“衆中”相對的,爲什麼獨處時行爲要謹慎呢?因爲在大衆前人心會有所約束,不敢放縱,但是一人獨處時,沒有人看見,就容易放縱自己,不願意守規矩,所以獨處時需要謹慎。怎麼謹慎呢?就是沒有人管束時,應當自覺防護根門。不清淨影視、VCD不能看,不清淨的音樂不能聽,會使性情轉移的活動不要去參與。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想入非非,不能在…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